人物散文

卖糖葫芦的大叔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206次    字数:1451  电脑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212篇,  月稿:2

  卖糖葫芦的大叔

  汤碧峰

  每天下午四点半不到,卖糖葫芦的大叔准时出现在学校对面,越秀路的人行道边上,他将电瓶车靠墙,从车上拿下竖着的草靶子,草靶子上插着部分糖葫芦,有时没插满便从车上的两个铁盒里拿些出来再插上去。他做这些十分熟练,也不会迟到,学校四点三十五分放学,他二十五分必到。

  我们这些接孩子的家长,一般早到十至十五分钟,怕孩子们提前放出来,一千多学生,从学校门口到路口两边,全是接孩子的家长。因人太多,拥挤,于是也在马路对面等人。每天碰到这葫芦大叔,便和他拉拉家常。

  我说这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小孩子吃了牙不好。他说:“我这糖葫芦不酸的,我用得是最好的山楂。”我问那些五颜六色的什么?他指着告诉说:“这是棉花糖,这是糖饼,这是核桃芝麻球。”“我猜是你老婆做的吧?”他说:“不是,是我自己做的,老婆有工作,我上午做下午拿出来卖。”

  孩子们一放学,他就忙生意了,有时见他背着草靶子,跑到对面离孩子们出来近一点的地方,有时又离得很远。我问为什么不走过马路去?他说那边不让摆有人管的。不过买糖葫芦的也不全是孩子,我看见年轻人也在买,特别是北方口音的,喜欢品尝这来自家乡的特产。

  糖葫芦又称冰糖葫芦,在天津称糖墩儿,在安徽凤阳叫糖球,是中国传统小吃,起源于南宋,它是将野果用竹签串成串后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在北方的冬天,常见用山楂串成糖葫芦,糖稀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

  我问大叔:“你也是出来带孙子的吧?”我猜想他也是为带孙子进的城,小区里许多来带孙辈的农村老人,当孙辈进幼儿园后,会留在城市,边工作边照看孩子。大叔告诉说,他来自安徽,儿子是整形医院的,两个孙子,一个已上初中,一个在上小学,但不在这个小学,等卖完了再去接孩子。

  大叔告诉说:“每天拿来的基本上能卖完,一天能赚个一百多元,我年纪大了,没技术,只能干这讨饭的活。”这大叔还挺幽默,这怎么能叫讨饭的活?我说你这叫手艺,手艺也是技术活,手艺人现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比起干保安、环卫清洁工技术含量高多了,而且自由,干多干少全随自己。

  大叔听我这么说,笑得很开心,他说这倒是真的,自由还是自由的,想做多少就做多少。大叔今年才五十九岁,在他这个年纪,我孙子还没出来,安徽农村结婚早,他孙子都上初中了,怪不得看上去要轻健,和他们比,同样的祖辈我们嫌老了。

  孩子们放学了,在交警的指引下争先恐后地过马路,葫芦大叔又背起草靶子,寻找最合适的位子。葫芦大叔的手艺,也许是他们家乡普遍会做的小吃,也许是他家祖传的,现大叔靠此手艺谋得了一份职业,也为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着草靶子上红彤彤的糖葫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家里的铁锅漏了,听到有补锅的叫声,便在门口空地上打开火炉,拉起风箱,等铁水熔化,师傅将其补在铁锅上,而我们小孩子围成一圈,看师傅补锅如同看杂技。

  不小心把碗摔成两半,大人一边骂一边将破碗收好,什么时候门口来补碗的,拿出来补一下,价钱是定好的,两分钱一个钢钉,讨价只是和补碗匠讨论是两个钉还是三个钉,当然最后得听补碗匠的。补碗时那钻洞声和敲打声,不知有多神奇。

  那时只要家里只要有破的东西,就一定会有对应的修理工匠,当然还有用鸡胗皮、牙膏皮换针线、换糖的,有制作各种小吃让孩子们围着不肯走的。手艺人那有节奏的吆喝声和叫卖声,那是生活的音符,演奏着最优美的城市交响乐,听到这乐曲,让你感到生活充满活力。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七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大叔 糖葫芦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