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北京
今天,我终于登上了嘉峪关城楼,圆了多年的心愿。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我陆陆续续游览了许多地方的长城遗址,包括长城起点,于是登临长城终点便成了我朝思暮想的心结。
记得我第一次登上长城是在上世纪1980年底,当时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秦皇岛工作,便与同学相约游览山海关。山海关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古称榆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修建城墙,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距此处东南大约6千米之遥有一宁海城,内有一段古长城,称作“老龙头”,其东端伸入渤海之中约20米。这里原为古时的屯兵之所,是我国现今保持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明代军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误以为山海关是明代长城的起点。
2017年初秋,我去丹东旅游,当地有一虎山公园。进入园内,迎面一座巨大雕塑,琢有鎏金大字: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我异常纳闷,一口气攀爬上城头,发现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视野开阔,与朝鲜遥遥相对。细阅一旁标牌,方才明了,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原来,这里才是真正的明长城之首,至此长城向东延伸了600千米。
丹东和嘉峪关两个城市相距约3000千米,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承接着长城的起点与终点。
嘉峪关位于河西咽喉,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座重要关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钥之称。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率部在此选址建关。至此,万里长城连接了西域的大漠戈壁,历史在华夏大地上又涂抹了浓墨重彩一笔。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修建时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的最大的关隘,也是规模最大的关隘。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典故“烽火戏诸侯”就发生在当时的首都镐京(西安)。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在骊山点燃烽火谎称犬戎入侵,引得各路诸侯前来救援,褒姒见此开怀大笑。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演绎“狼来了”儿戏欺骗诸侯。后来犬戎入寇时再燃烽火却无人来救,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脚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争霸,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那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余华里长城。
至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筑,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修筑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此后,历经各朝各代不断修茸加固,逐步形成了明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如今,长城遗址主要分布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据考证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度超过2.1万千米。
我常年居住北京,周边长城有八达岭、居庸关、慕田峪、司马台、金山岭,断断续续全都打卡过了,甚至有的打卡无数次。八达岭被称作“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居庸关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作“居庸叠翠”。慕田峪以全长5400米列为中国现存最长的长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外享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是著名的北京十六景之一。司马台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奇、特、险著称于世,有评价认为“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金山岭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被称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一直以为,京城作为六朝帝都,应该拥有长城之最,然而当我游览张家口后,感觉遭遇打脸。张家口是现行长城最多、时代跨度最大、长城修建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境内总长度达1804千米,仅明代长城达720千米,占河北省明长城总长度的53.8%,占全国明长城总长度的8%。最令人叹服的是拥有从战国到明末八个朝代的长城遗址,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不单单如此,这里长城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制最为丰富,长城及其长城附属物遍布全市各地。有一次我在张家口市中心参观堡子里明清街时,竟然在闹市之中邂逅一段黄泥土夯城墙。多年来,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资深专家,都不得不承认,张家口是“历代长城博物馆”。
据资料显示,在长达2.1千米的长城中,各类城墙、关堡等建筑超过43000余处,然而仅有三座建筑合称“长城三大奇观”。甘肃的嘉峪关居西,在大漠戈壁之中,是中原与西域间的必经之路,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河北的山海关居东,在燕山渤海之间,是中原与东北间的必由之路,被誉为“天下第一关”;陕西的镇北台居中,在黄土高原之上,是汉人与蒙人间的商贸之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台”。非常幸运的是,这“三大奇观”我全都打卡了。
长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留下璀璨的诗词歌赋,成为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唐代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宋朝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伟人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今天,当我久久地伫立于嘉峪关城楼上,我竭力朝前眺望,想透过辽阔、深邃的长空,穿过浩瀚、朦胧的烟云,阅览历史的尽头。恍惚间,我看到张骞两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军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入中原。在这里,厚厚的黄土城墙留下了金戈铁马的硝烟,长长的荒漠戈壁烙下了商贾游客的印迹。
长城,作为上下两千多年的军事防御工程,到了清朝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此之前,历朝历代每年都要斥巨资进行维修,派重兵进行把守。而到了乾隆时代,长城在他执政期间早就破烂得不成样子了。朝庭的官员多次打报告请求重新修缮,可乾隆就是不批。他认为长城从先秦一直修到明朝都没有解决边患问题,所以国之险在民而不在地,修长城也只不过是苦了百姓,所以不用修。
对此,乾隆曾赋词一首:秦时闉堞汉时山,总为天骄守御艰。此日长城为苑囿,三秋巡狩数经还。乾隆认为,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应该多修庙宇,于是就有了“明修长城清修庙”的说法。其实,归根到底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对待蒙古、西藏等民族的统治政策的不同。清朝统治者尊重少数民族信仰和历史定制,利用宗教缓和民族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怀柔”安抚政策,以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至清以后,长城基本荒废,但随着社会的变革,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长城遗址被辟为旅游休闲场所。如我们熟知的八达岭、嘉峪关、虎山、九门口等等”,于是长城走进了寻常百姓,从根本上改变了属性。
近代、尤其是现代,长城在国人心目中远不止敬仰、热爱那么简单,还有一种更深沉的、更博大的情怀,那是一种超越物质的、根植于内心的魂魄,是精神图腾。长城对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如将其写进了庄严的国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如赞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钢铁长城。我坚信,有长城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将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编后语:在黄皮人的笔下,《嘉峪关上话长城》不仅仅是一篇游记,它更是一部跨越时空的长城文化史诗。作者以其亲身体验和深厚的历史功底,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感受长城的雄伟与沧桑。文章中,黄皮人从个人视角出发,将长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作者通过对长城的追溯和描述,展现了它从古至今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黄皮人对嘉峪关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让我们仿佛能够亲眼目睹这座“天下雄关”的壮丽景象。而对长城历史的深入挖掘,更是让我们对这一伟大工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文章中引用的诗词歌赋,不仅丰富了长城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历代文人对长城的赞美和敬仰。通过对长城三大奇观的介绍,作者进一步强调了长城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站在嘉峪关上,眺望历史的长河,感受长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作者将长城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紧密相连,让我们对长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为黄皮人的这篇作品点赞,为他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点赞。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长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长城,最终将这份深厚的情感和广博的知识凝聚成文字,让读者能够跨越时空,感受到长城的伟大与美丽。我们希望每一个热爱历史与文化的读者,都能够通过这篇作品,感受到长城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我们一起为黄皮人点赞,为长城点赞,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