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九曲黄河第一镇

作者:大漠顽人   发表于:
浏览:65次    字数:166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189篇,  月稿:7872

  来自- 浙江衢州

  我国幅员辽阔,从行政区划来说,除省、市、县外,还有两万多个镇。其中就有许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镇,比如江南六大水乡以及黄姚、婺源等,而在晋陕峡谷的黄河中游还有一个碛口古镇,从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并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我是在一年的初夏去陕西吴堡出差时,约了三五同事,过黄河大桥,沿西岸公路向北行不到二十公里就到了紧临黄河,规模还算不小的碛口古镇,卧虎山横亘镇北,湫河水从东至西注入由北向南的黄河。

  但那时旅游尚未兴起,所以镇子看上去破败陈旧,有些脏乱。古镇南下不远是著名的孟门古镇。镇上的一条街道先是顺着卧虎山沿湫水河由东向西,然后转折成由南北向。东西向为后街,虽仅二百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南北向是前街,一边临河,一边依山。我们先去后街绕了十八弯,出来再沿河边主街前行。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皆为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皆是清代清乾隆至道光年间的传统建筑,直到民国五年,林立的店铺已有二百多家。店铺门窗上还依稀可见有明清风格的砖、木雕和石刻。这些店铺皆是本县和邻近县以及陕西、内蒙等地人所建。

  我们从一个比较气派的大门走进,里边院落甚为宽敞,四周建有两层楼房,从房屋布局看,这里应当是个规模不小的客栈,因没有看到介绍,这也只是我们的猜测。出了院子继续前行,又看到一处圆拱门洞,里边是一条颇长的上坡甬道,走上去就到了依山而建的民居中心,但尽是些陈旧的房屋,没大的看头。却有一个圆拱洞门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门顶部有长方形的石框匾额,刻着“恒久店”三字,门口是一条不太宽的弯道,两面用不规则的条石砌成很规则的弓形石墙。进门洞观看,竟是十分破落,显然久无人居,看来主人期望的“恒久”并未实现,就象这碛口古镇一样,不可能长盛不衰,永久繁荣。

  我们从居民区又回到主街,在街上就可以看到北面的卧虎山的黑龙庙,中间的两层飞檐阁楼和两座角楼还算保存完整,颇有气势,但其他建筑都已破落不堪,我们就没上去观看。主街靠河边是石砌的长堤,下面就是河滩。本来在过去的几百年中这里是一个港口,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但现在除了荒沙碎石,别无他物,至于船就更是无影无踪。我们踏着沙石直到黄河边,见到一个大约六十来岁的男子,便和他攀谈起来。他手指着南面告诉我们说,这里过去能成为渡口是因为前面不远处,有一段近五百米长,落差十米的暗礁,水急浪高,比较惊险,船筏难以通行,这也就是"黄河第二碛"的“大同碛”。所以这里就叫碛口,也就成为黄河水运航道的中转站。他最后说:“我小时候这里还是船来船往,后来因为交通越来越好,这里就不行了”。我曾经在河对面吴堡县境的河岸上看到过当年毛泽东东转战陕北后东渡黄河的旧址,还立有纪念碑,于是又问了他一句:“听说四八年毛主席渡过黄河就到了这里吧?”我得到了他的肯定,并说毛主席和中央还在镇上住了一晚。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由于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本想去看看“大同碛”,可是前去的路很不好走,便放弃了,只去看了一眼东渡纪念碑,听说不远处还有“黄河岩画”和“黄河土林”两处景观,我们就驱车向北,前行了近二十公里,一路打听,最后终于问到一个知情人,但他说要看岩画只有坐船才能观赏,徒步是没法看到的,而现在那里根本没有船。“黄河土林“也打听到了,却无车路,而徒步去路径不明,无人向导,很难找到。我们只好折返,结束了碛口之行。

  此行让我从碛口古镇的古今沧桑变迁中感悟颇深,万事万物的兴衰更替都是自然规律,绝非人力所能把控。后来听说,凭借黄河和黄土高原雄浑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古镇历史文化,碛口古镇成为了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并是首个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先后开发出了"水旱码头"、"卧虎龙庙"、"二碛冲浪"、“黄河土林”等景区项目,这也可算是碛口古镇的一次由衰转兴吧,但我再未前往。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第一镇 黄河 九曲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