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北京皮村有个打工博物馆

作者:浮梦怀远   发表于:
浏览:179次    字数:116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北京皮村有个打工博物馆

  北京东郊有个城中村——皮村,房租便宜打工者众多。皮村虽小,却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因为皮村文学小组出个网红作家“范雨素”。皮村有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和皮村文学小组,那是文艺青年朝圣的殿堂,那是打工者歇脚的地方。

  皮村环岛每每到下班时刻,公交站台黑压压的下车人,如同一群归家的鸟儿成群结队。皮村中心街两旁主要是小吃店大排档、服装百货店,人来人往,天南海北的打工者汇聚一起。

  夏日傍晚,我陪着李彦老师走在皮村中心街。李彦,北京人,双语作家,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文教研室主任,孔子学院加方院长。这次,她从加拿大回北京参加文化交流,空隙之余应邀到皮村讲座。她亲切问我老家哪里,到北京打工几年,待遇如何。听我讲个人北京打工,老婆孩子在老家,李彦老师皱皱眉头。

  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带着安全帽,穿着脏工装的民工;有穿着朴素一身疲劳的中年人;有穿着时髦的年青人,三三两两结伴走着。两旁商店、饭店吆喝声中忙着做生意,好不热闹。这场景在我眼里习以为常,上班时辛苦劳动,下班后买些吃得穿得,这是打工者日常生活。

  李彦老师眼神有种忧郁神情,她看到脏乱的街道,简易的房屋,散着臭气的垃圾桶,贴着房租租赁的小广告。她上趟皮村旱厕——北京皮村环境比国内某些农村还脏乱,大煞风景。李彦老师说,她往返中加两国参加交流活动多在富丽堂皇的大酒店,见到繁华的高楼大厦,这到皮村看到北京的另一面,底层打工者为生存挣扎的生活。

  晚上小会议室,摇摆的风扇发着吱吱声响。李彦老师讲海外文学,讲加拿大人对中国初始印象,讲白求恩故事。她满怀感慨说,她也是打工者一员,上世纪90年代刚到加拿大做端盘子、照顾老人等兼职,可谓“洋打工”,也有困惑与迷茫。

  李彦老师讲座,深深震撼我内心,让我对多年打工生活进行反思。我在电缆厂做过倒班,挥汗如雨中见过各类工伤;到北京租住在狭小的房间,挤地铁上下班。这漂泊的打工生活,如同一片浮萍,老家回不去,北京留不住,漂泊苦痛刺痛漫漫长夜。

  谁来记录打工故事?如何展现一代代打工者生活面貌呢?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展现打工波澜壮阔的历程。走进打工博物馆,通过每一个展厅,每一个板块,每一张图片……,孙志刚事件、富士康连环跳事件、黑砖窑事件、开胸验肺、讨薪、维权……,浓缩了打工三十多年的历史。暂住证、上岗证、工资条,这些实物展现打工的曲折进步。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墙上的一条横幅,挽住了我的脚步:“没有我们的文化就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我们的历史就没有我们的将来!”每一件展品,都是打工者真实生活的记录;每一件展品,都是打工者内心世界的反映;每一件展品,都是打工者为中国经济发展所作出贡献的证明。

  北京有个皮村,皮村有个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那里有一群追求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新工人。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博物馆 打工 皮村 北京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