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兵书草圣”毛泽东书法之感

作者:张俊杰   发表于:
浏览:48次    字数:308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篇,  月稿:0

  中国梦这个话题源头何在呢?与我有何关系,与伟人毛泽东书法艺术又有何牵连呢?

  阅读当今媒体不少有关中国梦之言论,我在思考要是离开一大批有志之士,尤其伟人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能推翻“三座大山”吗?有机会畅谈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吗?

  显然不可能,离开新中国尤其当今党政领导班子,更无法进入这个神圣的话题。然而,“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不妨看点历史画面——1898年5月7日,被毛泽东视为“文化旗手”的杂文鼻祖鲁迅到了南京,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等“新党”借助光绪皇帝(也就是我意外获得其藏画的皇帝),终于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革命运动。结果非但没成功,革命志士人头还落地,以后经历让鲁迅走上反帝反封建的呐喊之写手之列。以至于一步一步走上杂文最高殿堂,或许大家都以为鲁迅才是杂文鼻祖,其实不然,真正的当代杂文领袖依然是毛泽东前辈,犹如书法一样真正当代“草圣”应该也是开国之主毛泽东同志。

  本文其他不谈,欲从兵法与书法角度解读现当代“兵书草圣”毛泽东同志,以纪念前辈为共和国立下的不朽功勋。

  有关毛泽东书法的文学作品,我见到最早的一篇是曾经担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为前辈《不朽的“字帖”》一文中,记载的1932年江西宁都会议后,伟人毛泽东受王明“左”机会主义者的排斥和打击,深入百姓之中,调查研究用草书写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文稿,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看见这幅书法佳作,但是从“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群众生活的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工作方法的问题”,基本上可以想象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毛泽东前辈神韵之处,可以说上至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也难以出现这样的“圣人!”迄今“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文中走群众路线观点依然被当今执政领袖们所践行,说明什么问题呢?

  民谚:自古中原是帝乡,毛泽东前辈就出生在中原一带,世上没有哪一个人生来就知晓一切,后天的生活赋予人们智慧,馈赠给人们知识。伟人也不例外。从报刊有关大量毛泽东诗词中,足见前辈酷爱读书学习,而从《沁园春·雪》以及上述《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文稿,我看到一个古代兵书《六韬》的影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幅草书,有杂文的味道,点画清晰,通幽洞微,犹如一把把利剑直接指向对手的心脏。要是没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头颅落地的风险,敢在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深入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前提下,写出这首流芳千古的诗词吗?《六韬》兵书是帮助周文王推翻商朝统治的姜太公所写,开篇都是《文师第一》,从上述书法整体布局以及方圆兼用,以圆为主的笔法中,我们基本看以看出毛泽东深谙姜太公兵法核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之道,他抛弃国民党旧政权军民不等,贫富不均的不平等关系,而是在恶劣气候冰天雪地里见微知著,看见人民才是风流人物这个招揽人心让天下人归顺的战略核心“亮点”。通过关心群众、改进工作方法等圣人德行,诱导民心,再通过方圆兼备、风起云涌、力鼎千钧的书法与诗词,感染与教化大众,让大家不得不仰慕这位文采、风骚、大雕式的人物。可以说,整个书法线条变化莫测,犹如前辈《反对党八股》等杂文,让人感到锋芒毕露,特别是“春”字露峰入笔,纵劲下撇,渐行渐提,险展隐收。恰似《毛泽东兵法》在悄无声息中,将强大的对手一口一口地吃掉,其德行与谋略普照天下一般,让读者再次领悟“智慧高于一切,政治先于军事”的兵法思想。即便条件再艰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结果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可喜局面!此外,这幅草书最夺人之处在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几句,几乎笔笔不同,却一撇一捺犹如金凤亮翅,青龙翘尾,尤其“还朝”两个字大,其余小,给读者留下遐想空间,更显示出兵法中“盈虚”之道,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国家兴亡靠人力,而大方面按姜太公兵法观点来自君主与人民,真正决定国家昌盛的是君主贤明与人民共同配合君主努力,离开人民一事无成!故这幅书法尾部几个字,暗示旧政权腐败堕落,新政权必将成为历史的主人!也就是这幅书法与诗词将国民党旧政权“第一写手”蒋介石秘书给活活逼死,让无数国统区将领归顺共产党队伍,这就是真正“兵书草圣”威力所在!

  品读伟人毛泽东书法除感悟其融百家之长外,就是杂文味道,尤其这两幅放荡不羁,符合梁简文帝之观点:“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须放荡。”上述无论是草书,还是文章都犹如匕首,更似标枪,制服敌人,教化百姓,让文学大师柳亚之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老人家曾经说过的:如果能让他自由选择职业,则是做一个专业(职业)杂文家,遗憾的是,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未能如愿以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杂文界一大不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七律·长征(1935.10) 》草书,与上述不同之处,显示另外一种兵法与书法风采——从媒体显示毛泽东的长征诗不多,但是篇篇都是精品佳作。无论是《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忆秦娥 娄山关(1935.2)》,还是这首以及其他几首,都如实记载了他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后,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依然以战略家的眼光,指出了中央红军的出路与最终赢得官兵之心的全过程。这幅作品最大特点是牵丝映带,以势为主,如起笔高屋建瓴,将感情倾注在“红军”两字之上,随后笔法细若毫发,变化莫测,直到“等闲”用笔加快速度,后面心情与笔法犹如巨浪翻腾,“泥”与“丸”相互牵连,先湿后干,两字转换处又举重若轻转换妥当,将身处险境依然挥洒自如之态展示在读者面前。后几句,心情慢慢开朗,尤其“山” 字上下左右,空间拉开,一片生机,气象万千。“过后”两字更是出现高潮犹如鲤鱼跃龙门,神采飞扬,令读者感受去胜利的喜悦之情!难怪毛泽东可以成为“圣人”,要是从兵法看待更绝妙无尽——“御人中杰,方可得天下!”翻阅古往今来,御人之术莫过于两样东西:一是利益和好处;二是本身的感召力。显然,伟人属于后者。

  这幅《七律·长征(1935.10) 》草书,也可看出符合《兵经》中第六计“声东击西”之道,字与字之间,段与段之间,左顾右盼,遥相呼应,一切都得益于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与以德报怨的品行。试想,要是计较被打击之事,会不会出手帮助红军走出困境呢?!要是不爱兵如子,身先士卒,能够写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句子吗?正是因为伟人立足高远,韬略过人,才会感化、收服和赢得军民之心。再加上,其深谙《练兵纪实》古兵书“练胆气”之道,硬是通过长征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之队伍。

  总揽上述两幅草书,不仅拥有立体多变的线条之美,更具有险绝神奇的结体之美与连绵起伏的章法之美,之外都是流淌一种兵法之美!这一点是历代其他书法圣人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兵法让毛泽东草书达到笔走龙蛇,一气贯之,变化无尽,刚劲有力,气度不凡等超然境界。

  遗憾窗外冬泳挚友在催着去汉江游泳,有关毛泽东老人家书法以及其他文章以后我还会好好写点读书心得,以感激老人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书法 毛泽东 草圣 兵书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