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散文

正月十五闹元宵

作者:哈哈   发表于:
浏览:135次    字数:175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76篇,  月稿:0

  正月十五,我们街上说是小年;也有说月半大过年,也是说过正月十五的,反正都不说是上元节。后来我读古诗文,发现古人们都说这一天是上元节。我想大概读书人才说上元节,而农人是不说上元节的。在我们街上,这一天的活动大多和种田有关。

  正月十五是从正月十三开始过的。正月十三之前就泡好了糯米,然后沥干,在石臼里舂,再用罗筛筛,舂了筛,筛了舂,最后几乎都舂成了细细的糯米粉。我们小的时候,这活是我妈做的;等到我们长大,就轮到我干了。我喜欢干这活儿,喜欢糯米在我举起的臼锤下,变成雪白的糯米粉。舂好后,如果碰到晴天,就用簸箕盛着,放在太阳底下晒。

  到了十三这一天晚上,在灯笼里点上蜡烛,就挂在大门口。家里就开始吃“示灯粑粑”。并没有古诗文里描写的热闹花灯市。更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示灯粑粑是用之前备好的糯米粉做的,里面没有馅,实实的,水和糯米粉,用手搓圆,放油锅里煎,下锅前捏扁就是圆的了。吃的时候很有仪式感,煎好的粑粑用大盆盛着,放在桌子的中间,桌子上还有一个碗盛着的是红糖,或者是白糖,奶奶说白糖是洋糖,一家人端坐着,开吃。吃这个粑粑寓意为zu田漏(我不知道是哪个字,就是堵、或塞的意思),长大后,我慢慢理解,水稻田里假如有漏子的话,漏光了水,还有什么收成?尤其是我的家乡处于江淮分水岭,高岗上水是非常金贵的。把粑粑塞进嘴巴,嘴巴是田漏吗?今天觉得可笑,但那时我的家乡的农人们是非常虔诚地做着的。

  正月十四,我妈会带上一炷香去菜地铲菜。到菜地先点香,然后还念念有辞,似乎祷告着,请求土地神吗?不知道。也不知道土地神答应了没,她就开始铲菜,第二天又是过年了,过年是不下地采菜的,今天必须备足明后两天的菜。

  小年的年饭是早餐吃。这一天家家都起得早,甚至是暗地里比着早。开大门照例放鞭炮,和大年初一一样多,一个街筒子地上全是红纸屑,孩子们在碎纸屑中翻找没炸开的哑炮,你呼我叫的。大人们带着一柱香赶紧去挑井水。据说第一担水是圣水。那么多年,我一次圣水都没有挑到,天色还黑蒙蒙就去了,挑着一担空桶,一头的扁担上挂在一圈一圈挪在一起的井绳,西街后的大井非常深。每回走在路上,就能碰到往回走的挑水人,一个一个的,互相打着招呼,问着好。井栏边一圈都是点着的香,明明灭灭的。路过小井时,也有人在打水,点的香比大井少一点。我们街上地处高岗,水金贵,小井在梨花塘角,水质不太清澈,是挑来家用的。

  大缸小缸都挑满后,换上新衣服新鞋子,菜上桌,饭上桌,一家人按照长幼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吃年饭。衣服鞋子都是过大年穿过,然后穿着去外婆舅舅家拜年,回来就洗净收起来的。这餐的菜都是素菜,这一天是不吃荤菜的。原料无非是萝卜青菜豆腐粉丝做成的七个菜,但一定有一个丸子,团团圆圆,是豆腐做成的。饭除了大米之外,还加入了五谷杂粮,姜黄绿豆,甚至还有棉花的种子。棉籽不能吃的,吃的时候就吐出来了。年年都不吃,但年年都放。吃了这样的年饭,就表示今年五谷丰登。

  中午才吃元宵。元宵不是汤圆,没有馅。搓圆宵时最快乐,母亲揪成一个个小团子,我们就围着母亲搓,搓好放在筛子里,奶奶在灶台底下烧火。我们有时把元宵搓掉到地上,奶奶让我们捡起来,放在灶洞里烧,一会奶奶说烧好了,就用火叉掏出来吃。黄黄的一层薄薄的壳,壳脆脆的,里面软软糯糯的,香极了。起先是不小心掉地上的,吃了后,我们就故意掉地上了。一个接一个掉,一个接一个吃。掉的数量不停上涨,吃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然后一个个的嘴巴都长着黑黑的胡子,也有大花脸的。这一天是过年,大人不会骂孩子。等到正式吃元宵的时候,如果不是看着桌子上那半碗红糖,我们都不再吃了。

  晚饭是“炒秧根”,其实就是吃炒饭,早上剩的饭用油炒炒,要炒得散沙沙的,那就是意味着今年的秧容易拔。其实,早上的饭本就煮得硬硬的。

  今天想起来,过小年其实就是祈求年成好。那时种田全靠人工,丰收靠老天,没有良种,没有化肥农药,又地处高岗缺水,农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收成好,吃饱肚子。过节时,把自己敬畏自然的心虔诚地表现在这一天的活动之中。但我不明白,这一天为什么吃素,也许是没有肉吧?

  正月十五的小年过了,十六是媳妇回娘家,我们家没有姑姑,所以过了十五,我们就开始踮起脚尖盼望下一个年早日到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元宵 正月十五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节日散文

查看更多节日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