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散文

胡汉平:发生在十三陵水库的一段军民佳话

作者:虎皮椒   发表于:
浏览:388次    字数:267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204篇,  月稿:0

  十三陵水库连同其上游明十三陵景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响亮的所在,也是人们观光旅游的目的地。我要讲述的不仅是它的神奇瑰丽,更有一位解放军离休干部在这里演绎了一则军民佳话为当地人民群众所久久传颂。

  十三陵水库,虽是京郊一座普通水库,但因其特殊所在以及水库修建过程所发生的一切,又赋予了这座水库非同一般的神奇色彩。

  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温榆河支流东沙河上,因其紧邻明十三陵景区,由此得名十三陵水库。水库于1958年修建,距北京城区约40公里。是一座以防洪、发电、灌溉、养鱼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坝高29米,坝长627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大坝外坡镶嵌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5150万立方米。

  十三陵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首都北京建设和生活用水需要变水害为水利而修建的第一座水库。古老的十三陵地区是一个盆地,周围群山怀抱,盆地四周流域面积223平方公里。每遇夏季暴雨,便是山洪爆发,直泻东山口,从东沙河直冲温榆河。两岸村舍、农田经常被毀,造成严重灾害。洪水过后,这里又是一片卵石沙滩,长年干旱缺水,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到十三陵地区视察时就指出说:“北京名胜古迹甚多,风景优美,但有山无水是美中不足。尤其是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处,有山无水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一个大的水面,那就更美了。”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总理的指示。从此开始了十三陵水库的设想和修建规划。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设计院首先提出水库设计方案。设计工作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为主体,邀请水利部北京勘探设计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所、水工所及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和北京水文大队等数家单位参加,实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

  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破土动工。上午10时,在昌平蟒山与汉包山之间的天地山脚下举行了修建十三陵水库开工典礼。最初,参加建设的人员只有昌平当地民工8000余人和义务劳动大军2000人。他们自带行李、粮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当时正逢天寒地冻,又缺乏施工经验,加之施工机械少,虽然人们劳动热情高涨,但施工进度缓慢。

  1958年3月29日下午,周恩来总理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听取关于工程进展情况汇报,并向指挥部负责同志转告毛主席指示:“改良工具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推荐用安徽车子推土的办法,比肩挑好。”为了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筑坝任务,北京市委决定发动全市工农兵学商各方面力量参加义务劳动。此后,参加劳动的人员日渐增多,至5月,参加水库建设的施工人员每昼夜达10万人之多。

  1958年5月25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带领参加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全体代表及国务院各部委人员组成的干部团500余人来到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劳动现场,毛泽东挥锹铲土,刘少奇拉车运土,周恩来筑土打夯,朱德双肩挑土,欢快的劳动场面极大地鼓舞了10万建设大军。据统计,当日上坝土方量达5.1万立方米,创下施工以来的日最高纪录。在当天的劳动间隙,水库建设指挥部宣传处长张赛英在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将军介绍下,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题词。毛泽东挥笔写下“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刘少奇题写了“劳动万岁”,周恩来题写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朱德题写了“移山造海,众志成城”。这些题词后来都分别镶嵌在十三陵水库纪念碑四周,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

  1958年6月30日,经过160天的紧张施工,十三陵水库胜利竣工。7月1日举行了落成典礼。陈毅副总理为水库竣工剪彩,彭真市长讲话。典礼结束后,中央领导同志在水库建设总指挥陪同下,乘车绕水库一周,视察了水库大坝和库区各项设施。

  十三陵水库是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水利工程的一个奇迹,是那个燃情岁月的时代缩影,也见证了共和国老一辈先驱们及建设者的激情和奉献。

  十三陵水库之于我,我与十三陵水库之间同样有过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1976年初入军旅,新兵训练是在京郊昌平南邵的辛庄村。这里距离十三陵水库不过2公里。水库大坝外坡上毛泽东手书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遥遥相对,清晰可见。新训期间,我曾借房东自行车利用周日环湖骑行并游览十三陵景区风光。后来分到连队曾短暂驻在离水库更近的南营房,早操跑步至十三陵水库一个来回。与十三陵水库如此近距离接触让我徒增莫名情感。然而,让我对十三陵水库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发生在1983年6月16日由离休老干部王至震演绎的那一则军民佳话,来得更加直接生动。

  王至震救人事件发生时,我刚刚结束总参新闻学习班回到部队,领导布置我前往采访并要求撰写事迹材料上报总参工程兵部,争取通报表彰。接受任务后,我便赶往干休所,找到王至震本人实地采访,听其讲述救人过程。

  6月16日下午,昌平县长陵公社老君堂大队20岁女青年关玉玲,因不满家庭干涉自己的婚姻,来到十三陵水库,从3米多高的石崖往下跳入水中,以寻短见。正在岸边垂钓的离休干部王至震发现后,急步奔向出事地点,顾不上脱掉衣服鞋子,就纵身跳进水库。年迈体弱的王至震,身体还有病恙,下水之后,体力不济,抓住姑娘后没游多远就要下沉。他只好双手托住姑娘,使出全身气力,艰难地往岸边游去。姑娘被救上岸后已经停止了呼吸,王至震也已精疲力竭。但他还是坚持着用尽气力施行“控水”抢救。姑娘苏醒以后,王至震不顾劳累,将她扶上自行车,冒着瓢泼大雨,推着姑娘走了5里地回到自己家里。让姑娘在家吃过晚饭后,他向部队说明情况并要了车,连夜和长陵公社的一位干部将姑娘送回家中。

  王至震不仅救人,还注意帮心。为了做好关玉玲及其父母的思想工作,他先后六次去姑娘家里,分别给姑娘和她的父母做工作,鼓励姑娘树立生活的信心,向其父母宣传婚姻法,讲婚姻自主的道理,终于使姑娘的父母同意了女儿自己决定的婚事。既救了姑娘的性命,又获得了婚姻幸福。王至震与关玉玲全家也从此象亲戚一样来往走动,成为亲密无间的忘年交朋友。

  王至震勇救投水姑娘的先进事迹,很快在十三陵水库库区的十里八乡迅速传开,成为一桩军民团结友好的佳话。为及时报道王至震花甲之年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我跟随他前往关玉玲家,拍摄了老人与一对恋人亲切交谈的情景照片,连同文字稿件一同刊登于1983年8月29日的《解放军报》头版加花边予以突出报道。王至震亦因救人事迹被总参工程兵部通令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这桩发生在十三陵水库解放军勇救投水姑娘的历史佳话,时间过去了整整四十年。但当年的情景以及我跟踪报道所产生的新闻效应至今令我难忘!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节日散文

查看更多节日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