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上绘“神荼”“郁垒”两个神像为符,用以压邪。故后人就以“桃符”作为春联的一种别称。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就是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表达了人们迎接新年的喜悦之情。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公元934年除夕,他亲自在桃符上题了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是我国公认的最早的春联。
过年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贴春联是每个人都十分看重的事情,是过年的一件大事。春联象征着喜庆、吉祥、辞旧迎新。一副好春联能给人们带来一年的平安与欢乐。大年三十,不论是春意融融的南方,还是雪花飘飞的北方,家家户户的门上、墙上都会贴上红彤彤的春联,春联上的恭祝之语,激励之言,鼓舞着人们不懈追求,奋发向上。中国人喜欢红色,到处贴满红彤彤的春联,那红彤彤的春联,象征着人们红红火火的日子,是人们对幸福的渴望,对春天的期盼。
春联象征喜气,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欢庆春节的传统风俗。从我记事起,每到春节来临,我们家就热闹起来了,因为左邻右舍都要把红纸拿来,让父亲为他们写春联。
父亲是个乡村教师,算是村里的一个文化人了。父亲对春联格外看重,总是早早放好了桌子,研好墨,还要拿出一盒过年时抽的大天鹅牌香烟,等着大家来。母亲用柴火把大铁锅里的水烧开,灌到暖壶里,剩下的开水舀到一个放好砖茶的茶缸里,然后将茶缸盖盖好,这样人们来喝茶水就方便了,只要在白开水里兑一点茶水就可以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在炕上把几张红纸折叠好,而后再小心翼翼地裁成对联、横批和斗方。叠红纸、裁对联是我们每年最喜欢干的一件事。
村人陆续来了,几张红纸都是提前分好的,这是贴在大门两边的,那是贴在小房墙上的,还有的是贴在牛羊圈的。父亲给他们每人递上一支香烟,大家一边抽着,一边谈论着过年的话题。天南海北地谈起谁家已炸好了麻花,谁家压好了粉条,谁家已办回了年货……说到高兴处,互相打趣,笑声一片,整个屋子顿时充满了过年的欢乐气氛。父亲就依着要求,开始书写春联,父亲时而楷书,时而行书,楷书端庄大方,行书潇洒飘逸。春联的内容有平时收集的,也有父亲自创的。记得大多是“山新水新人更新,万象更新喜迎春”;“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五福临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羊满圈”之类。而这些春联全要等墨迹干了才能卷起来带走,这样,我家的炕上、柜上、以至地上全是红彤彤的春联。烟味、茶味、墨味溢满了不大的屋子。大家说着、笑着,把年味渲染到了极至。
等大家高高兴兴、心满意足地把春联全部拿走,父亲才开始写自家的。直到把春联平平整整、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父亲才笑逐颜开,像完成一件大事似的。这些事,在我未上初中前都由他一手操办,我顶多只能给他打打下手,铺铺纸,研研墨之类。
可我上初中那年,父亲像往年一样摆好了桌子,准备好了笔墨,等把左邻右舍的春联全部写完后,待开始写自家春联的时候,他忽然对站在一旁的我说:“你现在已读初中了,今年咱家的春联你来写!”我先一怔,说不会写,并赶紧往后缩。父亲说:“不会写,不要紧,我教你。”
在父亲不断地指导下,我写完了许多春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春联写好,贴上墙,父亲左瞧瞧,右看看,看得很细致,就像是参观书法展览一样。父亲一边看一边对我说:“字写得不错,以后要多多练习,长大后一定能写一手好字。”
上初中那年的春节,因为有了自己写的春联,因为得到父亲的夸奖和肯定,我比拿到压岁钱还要兴奋。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写春联。每到临近春节,我的思绪就亢奋异常,因为我从写春联中找到了一种被人肯定的快乐。在村人的一片赞美声中,我写的春联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写春联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左邻右舍,甚至还有外地的亲戚也要亲自上门或托人带一副我写的春联回去……
正是因为与写春联的情结,我便真正爱上了书法,并临帖至今。现已成为中国民族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
又是一年新春到,村里的人又早早地把红纸裁好,开始写春联了。但我已有20余年没有为村人写春联了,因为我的母亲在20余年前去世了。母亲去世后,我家的房子已卖给了别人——被拆除了。父亲和哥哥、弟弟都搬到了县城,从此,我便再没有回老家给村人写春联了。老家房子虽然没有了,但那红红的春联,却依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并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