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绿荫里,荷叶风中醉。
最近跟儿子一起回了一趟丹水农村老家,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家乡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村子周围满眼绿色,到处是果园和树木;村前的河水也比以前大了、清了,还能看到白鹭在河谷上下飞翔或觅食;坐在院子里吃饭的当儿,树上的鸟儿一直叫个不停......
回家的当天晚上,吃过晚饭,我没事儿在村头转悠,看到村子周围的杨树林和果园里有灯光在闪烁,并伴随着人影晃动。我问身边的大哥:“那是在干啥?”大哥说:“他们在捕蝉蛹。”我又问:“要蝉蛹干啥用?”“卖钱。”接着大哥跟我讲了原委:蝉蛹富含高蛋白,是各大宾馆里的一道美味佳肴。由于受利益的驱动,近年来城里人相继来乡下收购,由最初的5分钱一只,一路攀升,涨到现在的1.5元左右一只。
蛹经过长期蛰伏,夏末秋初终于发育出腿脚,破土而出。它们为了自保,往往在夜晚本能地顺着树干往上爬,边爬边努力地脱去从地底下带来的那身土褐色蝉衣,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而痛苦的。蝉蛹慢慢地脱去了蝉衣,大约一个小时后才露出了白嫩嫩的身体,徐徐张开了一对薄薄的透明的翅膀。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蝉的颜色从头到尾慢慢地变暗,最后完全变成灰黑色,它就可以在林间自由地飞翔、鸣叫......
捉蝉的人,就是利用蝉蛹往树上爬、经历蝉蜕行动缓慢的这段时间,迅速地把它们从树干上拿下,然后放进容器里。为了防止捉到的蝉蛹继续进行蝉蜕,捕蝉蛹的时候把容器里加一些水,使它们休眠,以此保证其蛋白质不再老化。
看到夜色里那么多闪烁的灯光,我感到很纳闷:一只蝉蛹才一块五毛钱,何至于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哥说:“你是拿工资的人,不知道农村里挣个钱有多不容易,别小看那块儿八角,积攒起来可以派上大用场!”我不再吱声,转身回到屋里。老父亲正在打盹,我问:“孩子呢?”父亲说:“他跟人家一起去捉蝉蛹去了。”
等到深夜十点,儿子提着一个塑料小桶,满脸高兴地回来了。我问:“捉到几只?”他说:“才四十多只。”我说:“很不错嘛!”接着,我跟他商量:捉蝉蛹太辛苦啦,而且夜晚很不安全,草丛里有毒蛇出没,不如我们明天到邻居家去收购,他表示同意。
第二天一大早,我给儿子掏了两千多块钱,让他挨家挨户地去收蝉蛹。人家一只给一块五,我叫他给人家每只再加五毛钱。大概中午十点多的时候,只见他拎着一个大塑料桶回来了,后面跟着一大群孩子。我问他:“收了多少?”他把水桶往我面前一放,好家伙,大半桶底!只见他在一旁用笔不停地算着,不一会儿,他说:“连同叔伯婶娘们给的,加上自己逮的,一共1067只。”我说:“灌点水,先把它们弄死,带回城里放进冰箱里慢慢享用。”他带着神秘的眼神对我说:“先不急着把它们弄死,等到晚上再处置它们!”
吃过晚饭,我在邻居家下棋,将近十点的时候,儿子迫不及待地催促我赶紧回家,说有事要跟我商量,我正好也有点困了,就跟他一起回去。刚一进屋,儿子说:“我想把这些蝉儿放了,你看中不中?”我也没有多想,随口便说:“好啊!现在捕蝉的人们都回家了,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放生,正是时机,那我们马上行动吧?!”儿子二话没说,拿起手电,拎起水桶就往门外走。我紧跟在他后面小声说:“慢一点,等等我!”
我们爷俩来到了村子后面的一大片杨树林子里,我打着手电,儿子拎着水桶,这儿放一些,那儿放一些,直到把水桶里的蝉蛹放完,我们才回家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又迫不及待地来到那片杨树林里,眼前出现了一个壮观的景象:这片杨树的枝干和叶子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蝉衣!原来它们经过一夜艰难的蝉蜕,脱去了身上坚硬的盔甲,露出了白嫩嫩的身体,长出了一对薄薄的透明的翅膀。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蝉的颜色从头到尾慢慢地变暗,最后完全变成灰黑色,天一亮,太阳出来了,它们就可以在林间自由地飞翔、鸣叫......
吃早饭的时候,听到了蝉儿洪亮的鸣叫声,那声音特别悦耳动听,那阵势更是撼人心魄!
我和儿子都会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