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严平:连队的“小生产”

作者:张力超   发表于:
浏览:42次    字数:158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当过兵的人对连队的“小生产”都不陌生。

  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军人,那个时代,物质匮乏,人民群众生活艰难,部队生活也很不易。记得那个时候,战士每天的菜金钱只有4毛5分钱,这点钱,吃饱肚子尚且不容易,更不要说吃好了。我的印象,连队伙食常见的是大白菜、萝卜干、咸菜汤,能吃到鸡鱼肉蛋是很稀罕的。

  为了改善伙食,各个连队都把发展业余小生产作为重要抓手,连队有副连长主抓,经常观摩评比,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连队“小生产”是以班为单位开展的,部队无任是驻城市还是在山沟,“小生产”是从没间断的。我部队开始驻在城市,“小生产”地分在靶场一侧,离连队有好几里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每个班都会指定一名有经验的战士(多为农村兵)负责此事。后来部队开赴山沟执行战备施工任务,一住下来,连队就划分了各班的“小生产”地块。

  我们的驻地是连绵起伏的山岭地带,植被稀少,就是个荒山秃岭,土层很薄,所以要整出个“小生产”地来还是很费功夫的。我那时候刚从连部下到班里当班长,抓好“小生产”自然也是我不能忽视的。为了整出象样的“小生产”地,我和副班长就带领战士们用业余时间从低洼处取土,硬是在这个不毛之地开出了几垄有模有样“小生产”地来。

  有了“小生产”地,班与班、排与排之间就有了比较和竞争,哪个地块蔬菜长势好、品种多,哪个地块长得孬、品种单一,一目了然,所以大家都不甘落后。

  正课时间,连队要施工训练,“小生产”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我们的战士很可爱,他们起早贪黑的往生产地跑,浇水、施肥、间苗、整枝,除草、理墒,一样也不拉下,把个“小生产”地搞得比专业菜农的活计也不逊色。特别令人感动的是,由于生产工具有限,有的战士为了能够多参加“小生产”劳动,竟千方百计的私藏着生产工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生产”搞得好,连队的伙食明显好转,每周干部战士都可以吃到西红柿炒鸡蛋、猪蹄焖黄豆,还隔三差五地分班包饺子吃。看到“小生产”地里蔬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自己的劳动成果给连队干部战士带来实惠,战士们心里那个满足和自豪溢于言表。

  连队驻在山沟里,营房都是战士们开山辟石建成的。营房周围山坡空地也是发展“小生产”的场地。

  春种时节,干部战士们就在山坡上挖坑种瓜种豆,因为土层薄,那些瓜坑其实就是石头坑。都说石头也要开花,我们的实践证明,石头坑里也能长瓜!当时我们连队挖的瓜坑少说也有二三百个,待到生长起来时,漫山遍野都牵扯着瓜虅,黄花耀眼,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收获时候,那南瓜在连队堆成山,吃都吃不完。我那年在连队负责训练新兵,新兵们住在临时搭建的茅草棚里,大家喝着南瓜汤,放声高唱:“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来,嗨哩嗨……”那个激情澎湃之声在山谷里回响,仿佛再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精神风采。

  其实,连队搞“小生产”也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延安时期物质极度匮乏,毛泽东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发起了闻名于世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并使这项大生产运动遍及八路军、新四军各个根据地,使我党我军在极其险峻、艰苦的环境下,成功地粉碎了日伪、蒋匪“清乡”、“围剿”和经济封锁,八路军、新四军不仅闯过了艰难险关,还不断发展壮大了自己。

  在部队历练久了,我更能体会到连队坚持发展“小生产”的意义深远。“小生产”不仅仅是人民军队的一项优良传统,更是部队政治工作的必要补充。我在营队任教导员时,常听连队干部讲,一个连队的伙食搞得好,抵得上半个指导员,此话不虚。因而,当时我们营队五个连队的“小生产”你追我赶,搞得都很好,营队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还办起了百头猪场。

  “小生产”搞好了,连队的家底子厚实了,不仅干部战士伙食得到改善,也有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物质变精神,部队的士气旺了、战斗力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力超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