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从连队广播站写起

作者:李辉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140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9篇,  月稿:0

  从18岁成为合肥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到58岁的一名老新闻工作者,40年来,我不仅实现了年轻时当记者的梦想,而且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这一职业当中。回顾自己的职业之路,得益于部队一次不经意的安排。

  1981年底,我将一身蓝色的学生装换成了人人羡慕的黄军装。来到部队后,我一边训练,一边看书学习,并时常将部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然后,通过电话、邮寄等方式传给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合肥人民广播电台、《安徽日报》《人民前线》《合肥晚报》等新闻媒体。不久,我被《安徽日报》《安徽文化报》《安徽青年报》等聘为通讯员,被合肥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通讯员,一时间,我成为部队的“名人”。

  1984年10月至1985年5月,经连队和省军区推荐,我被派到《安徽青年报》实习。5月初,我回到连队后,连里为发挥我的特长,商议建立连队广播站。不久,连里买来一台双卡录放机、音箱、话筒等,然后,将两只音箱挂到食堂的墙壁上,连长给广播站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葡萄架之声”(连队宿舍前有一棵几十米长的葡萄长廊)。连里便任命我为“站长”,并安排一名男战友和两名女兵为“播音员”。每天中午和晚饭时间播音,主要是播连队新闻、好人好事,同时摘播一些军事知识、社会趣闻等,然后再播放一些音乐。白天,我们和其它战士一样,正常训练、值班、站岗。到了晚上,我在广播室里写稿,并准备第二天的节目。也就是这段时间,我有更多时间阅读了一些文学和新闻写作方面的书籍,为我日后的新闻写作奠定了基础。

  广播站的开通活跃了连队气氛,还增长了大家的见闻,战友们都比较喜欢。只是有时声音大了,炊事班的同志有意见,偶尔拨掉一只音箱的插头。后来,我就先叫“播音员”放音乐,自己到食堂里听音量大小,这才让“听众”满意。

  1985年底,我从部队回到了地方。为了实现自己当记者的梦想,我放弃了金融部门的安置,毅然选择到县广播站工作,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我将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投入到字里行间和一次次的采访之中。

  1988年腊月,南山大火时,我第一个按单位安排奔赴火场。当时,我只怀揣一本鲜红的记者证、一支钢笔、一个蓝色的笔记本就登上了客车。临出发时,我将第一批赶往火场的36名救火人员在笔记本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单位,以防万一。

  2005年9.2洪灾,我在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昌着大雨奔赴指挥部接受任务,记录了当时的水情,拍下了公安干警、社区人员在县林综厂宿舍人员转移的珍贵镜头,拍摄完一组画面,才发觉靴子里已经灌满了水,无法行走,我只好把靴子脱掉,光着脚,一只手撑着雨伞,一只手继续拍摄。

  为记录公安干警的日常,我与同事整夜在派出所蹲点,与他们一起捜捕罪犯,搜查宾馆、车站,抓捕犯罪嫌疑人。一次,一名犯罪嫌疑人用自制的汽油瓶一次次朝抓捕他的公安干警扔过来,我们就在现场拍摄干警奋不顾身冲进房屋的画面。待嫌疑人抓获后,所长问我:怕不?我说:我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回来的!

  我们还起早歇晚记录环卫工人的辛苦;采访非典期间驻守病区、检查车辆的工作人物;记录沥青池里救人的整个过程;宣传岳西司空山、明堂山、天峡的旅游风光......

  我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时,也记录和见证了一个地方的重大事件、重要时刻、典型人物,收获了许许多多的鼓励、奖励。

  弹指一挥间,三十六年过去了,我的“记者证”已经换了4次。但每当战友相会时,我还时常提起“葡萄架之声”广播站,感激“葡萄架之声”让我与新闻写作结下了缘,并始终如一,从事着这份职业。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广播站 连队 日记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李辉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2-26 19:22
    吴三明
    方台长您好!我是张存余八十年代您在岳西广播站上班,我给您写过稿件的。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
    回复
    2022-02-26 19:22
    雨祺
    初心不改,痴恋一生。感动!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