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麦田里的记忆

作者:郭丽平   发表于:
浏览:101次    字数:122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1篇,  月稿:51

  在记忆的长河中,童年的画面如老照片般泛黄而珍贵。那时,作为一名八零后的农村孩子,我的日子是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小学时代,我们没有现在孩子们享受的法定节假日,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十一国庆节等名词在我们的童年里几乎是陌生的。除去六一,我们的假期只有三个:麦假、秋假和寒假。

  麦假,是在忙种后,正值收麦子的时候。大约放两周的时间,为的是让众多农业户口的民办老师回家麦收。我们孩子也不能闲着,父母会分配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所以大家在地里抢收抢种,不敢有丝毫懈怠。俗话说“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可见麦收是有多紧张了。

  最早的记忆是用镰刀割麦子,把着笼,两笼四笼的赶着割。每人头上都搭着一块长条手巾,一为遮阳,二为擦汗。割完再用草绳困成个子,装在板车上,拉到麦场里,摊开晾晒。晌午头上套上牲口用石磙转着圈的反复碾压。别说人了,牲口都累得没有喘息的时间。压完之后要把上层的麦秸垛成一垛,下面的麦粒堆起来,等待起风的时候扬场。最后曝晒至放到嘴里一咬“嘎嘣”响,才能装袋运到自家的粮囤里。

  秋假时间确实会长很多,大约六周左右。“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收打的是拉锯战,其实更累人。

  有的人家先把枯黄的玉米杆用锄头刀砍下来,再掰秸秆上的玉米,或连皮掰或撕皮掰。丢的一堆一堆的,装袋后码上板车,拉到自家院里晾晒。有的人家直接钻玉米地里掰,装袋,扛出地头再装车。不论工序怎么安排,只要把玉米拉回家就算万事大吉。房顶上、院子里、街道上,到处晾晒着黄澄澄的玉米穗。紧接着该播麦了。翻地、耙地、播种,三件套,缺一不可。

  秋收麦收的繁重程度难分伯仲。不过庄户人家不但不怵头这两季,反而十分欢喜。“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付出了劳动,收获了粮食,累也快乐。

  寒假,也就是年假,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假期了。不用干活,有吃有喝,还有新衣服穿。但是大人们照样不识闲儿,男的出门打零工,女的在家织布缝衣。似乎,只有劳动才能证明自己存活的意义和价值。

  小时候,大人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让知识改变命运。谁能想到N年后农村实现了机械化,种地成了轻而易举的事。科技进步,富国强民。体现了科学家们的智慧和不懈努力之下的劳动成果。

  其实劳动不分贵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从镰刀割麦到机械收割,从手工播种到机械化耕种,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是对人类劳动的一次解放。我们感谢那些为科技进步不懈努力的科学家们,正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让我们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农业变得更加高效和现代化。

  如今,当我回望那段辛劳而又充满乐趣的童年,心中充满了感慨。那些年的劳作,塑造了我们坚韧的性格,也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在科技的浪潮中,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便利,铭记那些为我们美好生活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岁月的丰收,不仅是粮食的堆满谷仓,更是科技成就的礼赞。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果果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