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父亲这辈子(一)

作者:王燕   发表于:
浏览:69次    字数:163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篇,  月稿:0

  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两年,每每想起父亲那慈祥而又温和的样子,总让我心头泛起一阵阵的酸楚和伤感。从父亲离开我们的那天起,我就在念想着对父亲这平淡而又挫折的一生做一个记录,来缅怀我亲爱的父亲在世间的点点滴滴,让儿女和孙子们在每个佳节时,都能想起那个为家族安身立命受尽苦累的父亲。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自小就在饥饿与窘迫中艰难度日,十五岁的时候正值长身体又恰逢三年自然灾害,为了能有口吃的,父亲与村中的成年男人一起去修水库,在那里至少能保证每天不断顿。就这样父亲度过了那段难耐的日子。十八岁的父亲经二爸与二舅的撮合,与出身乡绅家庭的母亲结了婚。

  成家后的父亲每天依然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可那片贫瘠的土地却在一年年的岁月中枉费着父亲的辛劳,每年收来的粮食让家口较大的父亲捉肘见襟。那时候爷爷奶奶、二爸二妈以及姑姑都还在一起生活,二爸在学校教书,二妈和母亲都刚刚有了孩子,姑姑又还小,除了年事已高的爷爷能帮帮父亲,其他人根本指望不上。父亲小的时候也进过几天学校,可因常常将前一天所学之字记不住遭先生打骂而不愿去学校,又加上家里没有干活的劳力就早早辍学了,也许这就是父亲的命。从小父亲就干各种农活,到十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干活的能力已于成年男人一般。父亲天生饭量大,力气也特别大,但在那个困难的年月,饭量大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日子在一天天的过着,但丝毫没有一点好的起色。后来在母亲的怂恿与威逼下,二十二岁的父亲只身前往新疆找寻一片能果腹添饥的求生之地。

  父亲怀揣着爷爷四处借来的三十块钱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经过三天三夜的颠簸终于到了乌鲁木齐,口袋里的钱也所剩无几。站在火车站广场上,父亲茫然而又不知所措。只是记得当兵复员的四叔好像是在新疆的沙湾,去车站打问才知距乌鲁木齐180公里,需乘坐班车才能到达。然而口袋里所剩得一块五毛钱哪够坐车呀。无奈之下父亲只能一边要饭一边走路,光着脚用了一个礼拜终于走到了沙湾。当时的沙湾人口稀少,除了大十字、古道街、大西北有一些人家,其他地方都是密密的榆树窝子。到处打听也没有四叔的音信,当时因甘肃人口外流严重,甘肃省领导已告知新疆有关部门,凡是甘肃籍人员或操甘肃口音者,全部劝返。庆幸与父亲一起结伴的那个叔叔因从小在陕西长大会说陕西话而侥幸逃脱。父亲先是被收人所收留,每天去新建的粮油加工厂干活,白干活,白吃饭。只记得当时有好多湖北籍女工也在那干活,父亲离家的时候穿着爷爷的裤子,因年旧磨损严重,干活的时候抬东西,父亲从不敢走前面,而那几个湖北女工好像故意捉弄父亲一样,老让父亲走前面。老年后的父亲又在县城碰到了那几个同样年老的湖北女工,相互调侃着,笑谈着,一起回忆当时在一起干活的情景。熬过了漫漫冬日,初春的沙湾依然冷的冻人。厂子里的活干完了,父亲又被安排到养路段参与了沙湾诸多公路的新建与养护。如果说父亲一直能干下去的话,父亲的人生和我们的家庭该又是另外一幅状况。1962年震惊全国的伊塔边民事件爆发,为了充实边疆,自治区从各地选调人员前往伊塔地区,沙湾当时组织了大概一百人的小分队,父亲理所当然的成为首批前往的人员。由于当时的情况较为复杂,县里连夜组织了三辆大卡车拉着诸多像父亲一样穿着破烂衣服的盲流,向边城伊犁开去,父亲胆小,当卡车途径安集海大桥时,趁着黑夜和其他几个如父亲一样不愿去边城的人跳下了急驶的汽车,在密密的榆树林中躲藏了两天。而后向着天山的方向逃去。

  父亲走到故乡那个小镇的时候天已经快黑,在人烟稀少的公社院内,父亲终于吃了一顿饱饭,并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常住新疆的权利,那一刻让漂波一年之久的父亲终于有了栖身之地。第二年母亲带着年仅两岁的大姐投奔父亲,自此开启了父亲磨难与辛劳交融的新生活。新疆的生活让父亲没有了饥饿的恐惧,每天与自己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叔叔阿姨共同劳动、一起吃饭,那日子虽然苦,但心情的轻松与快乐早已将思乡的情淹没。父亲力气大,干活认真被领导调配到马车队,从此开启了父亲十五年的赶马车生涯。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农民 父亲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王燕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