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老者的童年

作者:袁福成   发表于:
浏览:77次    字数:457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2024年,我已经是一位快七十岁的老人了。在我出生那时,家里没有像我兄妹出生时,都聘请了一位专职奶妈,所以我是由母亲和老保姆用牛奶和米汤喂养的。

  我是家中的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小妹妹。父亲和大姑妈都非常喜欢我哥哥,母亲又特别喜欢漂亮可爱的小妹妹,只有一位住家老保姆喜欢我。所以在我童年时是不敢与哥哥妹妹比这比那的,也不敢向大人们撒撒娇的。我小时候如果闯了一点小祸,也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好。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我独自爬上了自家花园小院的高墙,然后勇敢地从高墙上往下一跳,当自己跳下高墙倒地之后,结果发现右脚的脚跟巨烈疼痛,并且人都站不起来了。但是,我实在害怕遭受父亲的斥骂,所以忍痛一跛一跛非常艰难地走回了家里,并且尽量做到不让家中任何人晓得这件事情。当时,可能我父母工作实在太忙,无暇留意到我跛脚走路的怪状态。他们却常看见我独自一人坐在厨房里发呆,还以为这孩子怎么一下子变得那么乖巧了呢。大约二周时间过去后,我的右脚才慢慢感觉不疼痛,能够正常走路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当初我的右脚骨已经出现摔伤骨裂,但经过半个月自我静养之后,伤骨之处自然痊愈了,这件事情也就悄悄地瞒过去了。

  在我童年时期,家里雇佣的这位老保姆待我特别亲昵,我对老保姆的一些童年片刻回忆,已写入了《小海浮云与蹉跎岁月》一书中。

  跟着保姆吃喜酒

  幼时蛮乖巧,保姆挺喜欢,

  把吾视己子,待我真亲昵。

  保姆嫁侄女,乡下办酒席,

  伊就对吾讲,带我吃喜酒。

  母亲送红包,又馈盘酬金,

  吾穿新衣裳,跟伊去乡下。

  乡下真热闹,喜联门上贴,

  八仙席满座,鱼肉样样有。

  新娘真漂亮,新郎送喜糖,

  花烛月圆时,众人闹新房。

  我在幼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当时幼儿园里的一本前苏联著名作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撰写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图书。这本图书所讲的是某一天有一个非常贫穷的老渔夫在河边钓鱼,但是老渔夫钓了整整一天,却没有钓到一条鱼。如果他今天不能钓到一条鱼的话,那么他回家后必将会遭到老渔婆的大声斥骂。正当老渔夫打算收竿回家时,他却钓起了一条非常漂亮的金鱼……

  我曾在《小海浮云与蹉跎岁月》一书回忆写道:

  幼年阅读的一本书

  四岁不识字,却把书来读,

  金鱼和渔夫,图画故事讲。

  渔夫捕金鱼,怜之放鱼归,

  金鱼报恩情,承诺渔夫愿。

  渔婆要新盆,家中新盆现,

  渔婆要新房,破房变新居。

  渔婆要皇位,怒斥渔夫孱,

  旧盆和破屋,一朝复如故。

  在我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母亲花费了她一个月的工资,为我们购买了一台飞乐牌 261 型收音机。每天晚上我们兄妹三人都会按时聚坐在这台收音机的旁边,安静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儿“小喇叭”广播和“讲故事”节目。童年时,我们一起收听了《神笔马良传》的故事,收听了欧阳海的故事,收听了江姐的故事,收听了“三进三城”肖飞买药的抗日救国故事等。

  我小时候喜欢玩的东西可多了,尤其是喜欢自己动手做风筝和放风筝。可是那时候我的父亲和母亲不让我到外面放风筝,怕我放的风筝把户外电线杆子上的电线缠住了。所以,我只能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偷偷跑到户外去放风筝。

  我曾在《小海浮云与蹉跎岁月》一书回忆写道:

  放风筝、兔子灯、撑高跷

  童年玩趣事,风筝飞上天,

  自削竹篾条,制做风筝骨,

  粘制长凤尾,牵上线绳拉,

  迎风浮摇上,放线远送去,

  直上九宵云,遥望心真爽。

  每当元宵临,自做兔子灯,

  削篾做成圈,两圈叠骨架,

  大的做兔身,略小做兔首,

  按上两篾耳,粘上白摺纸,

  描红大兔眼,瓶盖为四足。

  牵绳即可拉,夜间点蜡烛,

  兔行亮闪闪,兔灯元宵乐。

  童年观高跷,欲试不能行,

  撑者技艺高,两脚踏高跷,

  手撑大步行,让吾观之叹。

  如今,大家都晓得上海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多伦路名人街”。但是,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多伦路只是一条很不起眼又破又脏的碎石块小路,俗称“多伦台阶路”。为什么说它“又破又脏”呢?因为在那时候,这条路只是居住在附近居民们每天来这里买买菜的一条碎石小路。那时候,在多伦路两边都搭着一排排非常简陋的售莱棚子,卖蔬菜和鱼虾水产,尤其是在大热天时,一股股死鱼虾的臭腥味,散布在整条多伦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多伦路进行大改造,昔日的菜市场、南货店、杂货铺等全部搬迁。所以讲经过这番大改造之后,吾寻思着,若以前的鲁迅、瞿秋白、冯雪峰、丁玲、殷夫、柔石等众多名人醒过来,再走一趟昔日的多伦路,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晓得这条路究竟叫什么路了?为此,我曾在《小海浮云与蹉跎岁月》一书中的回忆二则写道:

  台阶路、鸿德堂

  儿时多伦路,又称台阶路。

  路口是菜场,家家买菜往。

  途径鸿德堂,曾经办学堂。

  阿哥背书包,来上鸿德堂。

  文革破迷信,又来办店堂。

  如今鸿德堂,重回天主堂。

  每逢礼拜天,又听钟声响。

  昔日台阶路,今朝名人街。

  鲁迅瞿秋白,丁玲冯雪峰。

  左冀又相聚,文化再兴起。

  昔日小菜场

  从前买小菜,都在菜场买,

  吾家要买菜,多伦菜场买。

  菜农如私买,会被捉起来,

  私买属犯罪,投机倒把罪。

  多伦路菜场,门开四川路,

  菜场十分大,进口两边铺,

  或卖日杂物,或卖南北货。

  荤腥需凭票,牛肉回族买,

  牛肉碎角料,回族不愿买,

  剩余勿须票,母亲买回家,

  土豆烧牛肉,共产主义到。

  冬季售野味,不用肉票买,

  鹿肉狍子肉,獐肉野猪肉,

  野鸡野鸭肉,价格很便宜,

  母亲买回煮,美味都称好。

  水产卖乌龟,孩童围着瞧,

  小的五分钱,大的一角钱,

  吾买龟儿回,放养天井庭,

  小龟避餐厄,伴吾童年岁。

  当然,现在人们不准再食用野味了。但是,在过去食物非常匮乏的年代里,普通百姓人家常年无荤腥,难得能吃到一些鹿肉狍子肉等,真的是很幸福了。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与哥哥都想动手学习安装半导体收音机。那时,我们一起去向父亲要一些钱款购置晶体管等零部件,父亲给予毛翔的钱款足够可以购买几只正品晶体管和其它零部件,而给与我的钱款,却连购买一只“等外品”晶体管都不够。当然,我不会再开口要这要那了,这也是上海浦东人家的老规矩,即“当中的小孩没有人喜欢”,我心里知道自己在家中非常不起眼的地位,所以我如果想要装成一只半导体收音机的话,只能想办法从家中卖废品的零钱中一分一分积攒了。如果卖废品的钱还不够的话,我只能“另辟门路”,想办法从哥哥的一个“塑料邮箱”蓄储罐子里“偷倒”出来。当然,这愚蠢的做法,免不了遭到哥哥的告状和父亲的一顿打。事后,父亲自己也觉得对待我确实有点太不公平了。但是,由于我的自尊心又特别强,所以自从那次挨打之后,我再也没有向父亲开口要钱去购买任何半导体零件。倒是我母亲在旁边实在看不下去时,她会偷偷地塞一点零钱给我,让我去购买一些半导体零部件,能够安装好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在我们孩提时,我学装矿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的童心乐趣,我曾在《小海浮云与蹉跎岁月》一书回忆写道:

  矿石机的乐趣

  小小矿石机,孩童挺喜欢。

  天线屋顶盘,听筒两耳戴。

  拨动分线器,线圈感音强。

  调谐单连器,电台任意选。

  八点“小喇叭”,北京声音响。

  九点“讲故事”,神笔马良传。

  学习好榜样,雷锋刘胡兰。

  小小半导体

  小小晶体管,能装收音机,

  由于单价高,吾买等外品。

  “外差”灵敏高,“来复”易安装,

  选好线路图,自制电路板。

  线圈和磁棒,电阻和电容,

  双连电位器,按图接起来,

  接上干电池,喇叭即声响。

  调谐感应度,接收信号强,

  孩时多动手,确能长才干。

  在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能够安装各式半导体收音机,以及利用工业示波管安装晶体管电视机。那时候,母亲在医院的同事刘婷莲阿姨家里没有收音机,我就自装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让母亲给她送去。大姑妈没有收音机,我也自做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送给了她。

  远在四川成都的四舅舅购买的微型手掌式“凯歌牌”半导体收音机坏了,当地无处可修理。他只能将那只袖珍收音机寄往上海,我替他修理好后再寄回成都四舅家里。以后,我去农村“上山下乡”务农的 7 年间,也一直利用空余时间,义务帮助许多知青们修理各式半导体收音机。我带着自己安装的 6 管半导体收音机在农村简陋的宿室里,每天都跟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外语教学节目学习了外国语,以及收听新闻广播和音乐节目。由于自己安装的半导体收音机没有漂亮的塑料外壳,所以我就在家中厨房间里寻找了一个旧塑料饭盒子,自己做了一个收音机外壳。在下乡之前,母亲还特地用绿色的碎布头,为我缝制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的布套。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那台自装的 6 管旧半导体收音机早已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但母亲为我缝制的绿色的半导体收音机布套,我仍旧还在珍藏着,这也将是我对那个已经逝去的特殊年代永远的回忆了。当时,我除了学会安装半导体收音机外,还学会修理各式小闹钟。原先家中有一只外婆留下的小铁皮闹钟,由于使用年代太长了,所以它时常走走停停。我就买来了几本钟表修理的书籍,自己边阅读边动手修理。我将小铁皮闹钟的所有零件全都折卸下来,并且将零件放入汽油中仔细清洗,凉干后再按照图纸将它们组装起来。这只清代末年的百年小闹钟,至今仍旧“嘀嗒嘀嗒”走个不停。有关这只我外婆小闹钟的故事,我在《小海浮云与蹉跎岁月》一书中写道:

  铁皮小闹钟

  记得小辰光,家中用挂钟,

  挂钟悬正屋,抬头看辰光。

  当我上学时,母亲送只钟,

  圆型黄铁壳,虽旧走时准。

  此钟外婆留,放在母亲柜,

  见物思故人,母亲好珍惜。

  当我下农村,将它随身带,

  出工看时间,夜间读书伴。

  小钟百岁龄,今朝仍在走,

  嘀嗒齿轮声,唤起当年景,

  外婆新嫁用,母亲传与吾,

  外婆小闹钟,我家金不换。

  光阴似箭,时间如梭,人生如梦。如今,我自己也已步入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黄昏时代。我曾在十年之前,还特地编纂撰写的三本家书,第一本家书是我对自己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回忆,这本家书取名为《小海浮云与蹉跎岁月》;第二本家书是我 17 岁那年去海岛农场“上山下乡”七年期间,我母亲写给我的全部书信。我把这本家书取名为《母亲的来信》;第三本家书是我的母亲身患重病住院期间写给我父亲的每一张小纸条留言,我将这许多小纸条留言汇编成册,取名为《同城病榻两地书》,意思是讲二位老夫妻虽然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但是由于他们都患病了,我的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我的父亲躺在老宅家中的病榻上。由于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可以通话交谈,所以他俩每天有什么心里话想诉说一下,只能通过我这个做儿子的两头递送一些小纸条。

  久而久之,这些上世纪 80 年代留下的许多小纸片,就被我编辑成我的父亲和我的母亲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家书故事了。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