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许红:印象沙家浜

作者:许红   发表于:
浏览:202次    字数:241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自古以来,芦、荻非常相像,民间常把两者合称芦荻,俗称芦苇。家乡那条长长的淠河,两岸蔓生着芦苇,一到秋天,“荻花飞雪”,那白白的绒絮,随秋风飘呀飘,我常常幻觉:雪是暖的。

  淠河岸边的霍邱农村,爷爷家住在十年九淹沙土垒的庄台子,母亲每每说起爸爸老家穷,都会难忘第一次上门的惊讶,门竟然是用荻材和麻绳缀编而成的!常说的“寒门”就是这样吧!在那个军人备受尊崇的年代,爸爸成了一名军官,如今,堂弟也读了博士……“草根”努力,“寒门”亦出“贵子”。

  多年前,我曾无意中看到一张照片,同学的姐姐:一大片荻花,一张年轻俊美的脸,浅笑盈盈,一身长长的衣袂,随风飘飘。莫不是传说中的七仙女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瞬间秒懂这不可言说的意韵。孩子出生,爱人翻遍字典,也没有起个令我满意的名字。女孩子应该是片特别独特的风景,“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叫荻荻吧,两字相叠,有众多芦荻的意思,如此美好,方能准确道出我的心声。

  “得地自成丛,哪因种植功。”秋去冬来,江南芜湖的水洼处,遍是丛丛芦苇,黄黄的苇杆依然擎着经历风霜雪雨却不凋零的芦穗,她们骄傲地像支支饱蘸诗情的妙笔,书写着岁月的神奇,期待着下一个轮回。而苇根盘根错节,根系相连,悄无声息地积攒着力量,专心致志地传递着新生的美好。走过春天,历经少有的让人浮躁的夏:少雨、高温,酷热,芦苇依然故我,毫不含糊,绿得纯粹可爱。靠近芦苇,轻抚叶片,你会感受这绿经风雨、历霜寒,才造就无以言表的大气之美。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曾初秋到过沙家浜,那里的芦苇,一片片,一丛丛,满眼望不到边的绿,随风起伏,沙沙作响,述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你一定会觉得芦苇是有思想的。

  沙家浜位于常熟市南10余公里,阳澄湖北侧。建党百年那个初秋,我有机会去沙家浜接受红色教育。大巴车穿行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到下榻地儿,已是傍晚,稍稍雨歇,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苇香。芦花湾景区芦逸酒店,名就特有诗意。这里紧邻芦苇荡,绿意争相环绕,风光自然天成,配上白墙黑瓦的古典中国风装修风格,任谁都会满心喜欢。而于我而言,仿佛找到了前世今生的期盼,倍感岁月静好。顾不上安置行李,便急切地想去拥抱梦中的芦苇。

  被秋雨洗涤的芦苇,宽大的叶片上还存留有水珠,晶莹剔透。她们密密匝匝,连接成片,彼此关照,遥相呼应,牢牢把周遭泥土控制在自己的脚下。那粗实的芦穗,像保家卫国的勇士高昂起的头颅,不惧一切血雨腥风。有些芦苇把柔韧的腰身弯起来,忽又坚挺起来,或微倾,或俯仰,随着秋风绵延起伏……这里地势低洼,芦苇丛生,成了当年掩护新四军的天然屏障和抗日杀敌的好战场。历经战火洗礼,如今的芦苇荡被养护到极致。

  秋意渐浓风含情,“人居芦苇岸,终夜动秋声。”酣睡中,“铁马冰河入梦来”:新四军在芦苇荡和日本鬼子进行激烈战斗;“阿庆嫂”智斗刁德一,转移新四军伤员……

  次日,我们先齐聚教室,听老师讲述那芦苇荡里的故事。"江南抗日义勇军"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为了顾全抗日统一战线大局,奉命进行转移。当时,有一批重伤病员无法随部队行动。为适应军事行动需要,让重伤病员更好地医伤养病,早日康复,重返战场,指挥员决定留下部分医护人员组建一个流动的“后方医院”。于是,36位伤病员,以芦苇荡绿色帐蔓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民,英勇不屈,与日伪匪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至今为后人铭记并津津乐道。是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

  优美的风景中蕴含着那段人人熟知的历史,阿庆嫂、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曾经战斗在这片热土地上的革命先辈,在瞻仰广场上就能看到她们大型雕塑,还有象征18名新四军伤病员的18根柱雕;这些雕像与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一起为后人观瞻。纪念馆内使用现代化高科技,采用多媒体景箱、场景复原、花岗岩浮雕等多种手段,再现江南新四军战士同日伪军队艰苦斗争的场景……过往历历在目,石砌照壁金字题词精辟作了总结:“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大片大片的芦苇,浩浩荡荡,装扮着分割着阳澄湖水域。登上观光游船,穿梭其中,像走进了扑朔迷离的迷宫,倘若不是秋风轻拂,恍如沙丘中,抑或浅滩处,这些蓝天白云下的芦苇荡,与水为伴,摇曳多姿。纤细却柔韧的身姿,飘逸婆娑,丰姿绰约,于质朴中透着迷人的柔情。

  船行之处,像是破解摆好的了天门阵,听水声阵阵,时而乍现三两片茅屋,时而惊起一群鸥鹭。“绿波不尽尘难染,芦苇深处浮人家。”沙家浜老街、刁宅大院、春来茶馆、江南渔村,还有芦荡剧场正在上演《芦荡烽火》的故事,无处不在提示,此地此水曾为惊心动魄的硝烟战场——沙家浜军民团结如一心,阿庆嫂智斗刁德一,与敌人展开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成功掩护新四军伤病员。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全新的户外浸入式讲述,枪炮声,配合水上飞艇表演等特技,营造出逼真的视听效果,让人叹为观止。如果没有芦苇荡,没有人民拥护,怎能保留革命的火种?“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即便走进新时代,此话也永不过时!

  沙家浜的芦苇,历经战火洗礼、季节淬炼而生生不息,风华正茂。我庆幸来到这里,有了对芦苇更深层次的理解:柔弱里蕴涵着刚强与坚毅,朴实中透着平凡和自由,有坚定的信念,也有宽大的胸怀,始终不渝,坚守于斯,传承美好。而这些,不就是沙家浜人的真实写照吗?

  秋风乍起,苇叶沙沙作响,像在讲述峥嵘岁月的英雄故事。细细看,株株芦苇,分明是无数个“阿庆嫂”、“沙奶奶”,她们曾经守护着沙家浜的过去,如今仍然一如既往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朝霞满天,芦苇吐絮,荻花飞雪……我多留在这样的秋光里,静静的伫立在水中,把生命站成永恒。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沙家浜 印象 许红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