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电影对广大民众来说,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听说有电影看,比过年还热闹,早早吃了晚饭,拖儿带女走几里路,有时走十几里路去看电影,消息传错了“英雄跑白路”。先去的人在前面占位置,后面去的人到处窜,站在墙头看,爬到树上看,小孩看不到就骑在大人脖子上看。那段看电影的经历,今天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那个年代,农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年都难得看上一次电影,家里没有收音机,更谈不上有电视机、手机,精神食粮相当匮乏。
哪个村放电影,村干部把村晒谷场边上打个洞眼,临时插上两根长长的木杆,在木杆中间拉起一块方方正正的大银幕,放映员忙着架起放映机就可以放映了,整个晒场上黑压压的一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那时放映基本是战斗故事片。像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抢眼,英勇牺牲,董存瑞在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年仅十九岁,还有《刘胡兰》、《英雄儿女》等影片。
一九七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轮明月挂在天空,照得山沟如同白昼,隔壁堂嫂邀我去看电影,是《地道战》,很好看,我当时还没看过,很想去看,但没有人帮带小孩。堂嫂讲抱去看吧,我有点犹豫,大女儿三岁,小女儿四个月,要抱一个牵一个怎么看呀,旁边的大女儿吵着妈我要去看电影。
以前的大人不会帮你带小孩让你去看电影的,会百般阻拦,不骂你算是好事。我就偷偷抱起小女儿,牵着大女儿走到几里路外的港背村看电影。到那里是人挤人,走这里看不到,走那边看到的都是人头,窜来窜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制高点,看到敌人被战士们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走时,大家都拍手叫好。突然天黑下来了,雷鸣电闪,大风不止,可没看到有人散场,霎时间倾盆大雨倒下来了,大家才知道要淋雨了,各走各的都跑了。我抱着老二,老大就扯着我的衣角叫,妈我跑不动了,我又看不见路,跑不动也得跑,港背到南山底这条路是沿山边的田畈路,右边是一条小溪,左边是水田,伸手不见五指,只靠闪电的光走几步,一路上只听到有人扑通掉到水沟去了,等一下又听到小孩哎哟掉到水田里去了,叫爹喊娘都没有用,雨还是倒下来。我抱在怀里只有四个月的老二不动也不哭,我有点害怕了,用脸贴在女儿鼻子上听她的呼吸,第一次没听到,我又把脸更贴近她的嘴巴,还是没听清楚,我慌了,“堂嫂我的女儿不动了”。堂嫂更有经验,“你把她的鼻子捏一下”,我一捏哇的一声哭起来了,当时我的手脚吓得发抖站立不稳,那天晚上的路走得太难太辛苦。
雨渐渐小一点,我们悄悄回到家里,不敢吱声,小心把两个女儿洗干净,换掉衣服,小女儿换下的小兜兜被雨水浸透了,婆婆知道后骂人了:“不知你们穷作乐,不在家带小孩,一个女人看什么电影,不看不会死吧。”那时我哪敢顶嘴,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事。
不巧的是小女儿第二天发高烧,我忍受婆婆的指责和挖苦,赶快把女儿带到医院打针、吃药,折磨了几天,女儿好起来了。看这次电影后悔了几天,终生难忘。
我们这一代人对电影的痴迷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电影中的英雄群像,矗立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成为这一代人不惧艰险,砥砺前行的最初动力,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长河中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