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文友,有着共同的话题,偶尔茶聚,当是乐事。
若是相隔甚远,见面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就是不远,也不一定有时间,就只有电话、微信往来了,但古人只能用书信来联络。“见字如晤”,表示的意思就是看见这书信就像见到本人一样,所以又有“见字如面”的写法,位于书信的开头。
既然见面,如此重要,那想方设法都要见上一见,甚至半夜三更也在所不辞。东晋时的王子猷(徽之)就是这样。《世说新语》记载,居住在山阴的王子猷,一天下大雪的晚上,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叫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雪白。于是起身,来回踱步,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住在剡溪,王连夜马上乘小船前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不进去的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就返回,何必一定要见戴逵呢?”见的过程很期待,既然达到了目的,何必又要一定见上一面呢?只是不知道戴逵听说此事后作何感想?
还是王子猷,有一次坐船,停泊在渚下,他听说桓子野擅长吹笛,但不认识他。有人看见桓在岸上经过,就告诉他,此人正是桓子野,王便派人告诉他,“听闻阁下善吹笛,请为我一奏。”桓当时已是显贵身份,平时也听说过王的名字,于是便停下来为他吹了三首曲,便离开了,主客二人没有交谈过一句话。
魏晋风度,显得多么潇脱!
见与不见,当在一念。也有一心去见而不得的,唐人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师父是何等样的人?不但在诗中留有无尽的空间:松、山和白云深处,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心心念念,却见而不得,更是空余惆怅。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睹物思人,不仅仅是对心仪的人失去的后悔。
借物来比拟人事,不禁有物是人非的感叹,更有世态炎凉的写照。唐人刘禹锡从最初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到十余年后,他再游玄都观,见到眼前“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不禁问道,“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见字如晤,若能得到回响,对写信人来说,多少是种安慰,但也有可能得不到别人的一瞥。还是唐人,大文豪韩愈当年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不惜三次上书宰相,却得不到一点回应,其内心的着急当如“蹈水火者之求免人也”吧?
“见字如晤”这种称谓,除去礼节上的套话,只有真心的朋友之间才能体会这四个字的含义,弦外之音,见面还是很重要的。否则,泛泛之交,尽可以用“某启”“某拜”“某顿首”来表述。
既然书信终是隔了一层,朋友之间的相聚一晤,实有必要。不一定有王子猷的境界,或许还会有“相见不如怀念”的喟叹呢,但毕竟是少见的,于下次可以不见。话又说回来,不见面,焉知遗憾会出现?就像文字,能够切中自己心扉的,或拍案而叹,或会心一笑。个中意味,唯有自知。
所以,朋友之间的聚会,特别是文友之间的聚会,不在乎多少,三、五文友,一壶茶或一壶酒,足矣!
——写于2022年10月5-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