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过去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入西递时的情景。
那大约是1998年的春季,早上的八、九点钟,太阳暖暖地照着,有一种懒懒的春乏的感觉。其时我正在参与一部文化专题片的拍摄,我们一行人翻过一座山头,蓦然发现,山谷间坐落着一大片巍巍荡荡的村庄,一下子就惊呆了。那一刻,周边的茶树绿得迫人,村庄早起的炊烟,也差不多都散尽了。一层薄薄的半透明的山岚,在太阳下浮动,能隐隐看见它颤动的波光。村子很安静,突然,一两声鸡啼,响彻在村子的上空,听上去十分辽阔。
这就是传说中的西递吗?
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徽州,对它与平原迥异的风物,感到猝不及防。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和村东,流经整个村落。村子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高处俯瞰,鳞次栉比的明清古建筑群,呈现出一只船形,不知当初村落起建时,有过什么样风水方面的考量?以一条纵向街道和两条沿溪道路为主干,西递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街巷系统,而所有的街巷都是黟县青石铺地,光洁如玉的路面上,仿佛有岁月在流淌。这里的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触目是精美绝伦的木雕、石雕和砖雕。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基本上没有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它的原始形态保存完好。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走进村子,但见屋宇错落,街贯巷连,醒目的粉壁黛瓦马头墙,起伏顿挫于山区明丽的高天之上,如流动的音乐。对于西递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西递古名西川,很早就为交通要道,设有驿站,以传递公文,供往来的官员歇息。古时候,驿站又称“递铺”,所以西递又名“西递铺”,简称西递;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不幸战败,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从此,天倾西北,天上的星辰集中于西北方向;地陷东南,地上的流水均由西向东流去。然而流经西川村的一条溪流,却超乎自然力地从东向西流淌,“东水西递”,西川也因此被称之为西递。
西递村中,有大小三条溪流,分别是前边溪、后边溪和金溪。三水并行,自北而南,汇合于村口,而后便开始了它违反常规的“东水西递”,这条小溪古名西川,今曰“西溪”。
但递铺也切切实实存在过。西递古铺,位于长演岭北麓的宁池古道上,宁指宁国府,池指池州府。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桃源洞未开凿之前,宁池古道由渔亭经栈阁岭、石墨岭、长演岭,石羊山而至羊栈岭,是古徽州一条重要的驿路。宁池古道久已废弃,但石桥、石径尤在,两旁树木茂密。
17世纪到19世纪的大约200年间,是西递胡氏宗族的鼎盛时期。那时西递的建筑,多为前店后铺、前铺后户的传统格局,直街与横街交错延展,店堂老铺,酒肆茶馆,一家挨着一家,一户连着一户。可以想象当年的车水马龙。据史书记载,西递最鼎盛时期,有600多座宅院,99条巷子,90多口水井,以至有“三千烟灶九千丁”的形容。
封建社会,只有成年男性才可称“丁”,由此推算,当时的西递胡氏宗族,大约有近万人口。
2000年11月30日,西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它一同被列入名录的,还有汪氏聚居的牛形村落宏村,而在徽州,素有“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的说法。宏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四周古木蓊郁,尤以村头的红杨、银杏最为引人注目。两棵古树的树龄,均在400年以上,这在乡村,被目之为“神树”。宏村的建造,是一篇有关风水的大题目,它的形态,简洁的表达就是“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从高处往下俯视,整个村子就仿佛是一头斜卧在山前的青牛。
进入宏村是一个傍晚,太阳就要落下去了,游人渐渐退潮,村子很安静。暮蔼在村子上空缭绕,有农人扛着农具,从小巷深处走出,伴随着流水的声音。第一次去宏村我就发现,这个牛形村落最动人的景观,是贯穿全村的人工水利系统,以及它所营造出的淙淙流水声。早在500多年前,宏村人就将仿生学原理运用到了村落内部人工水系的设计上,使之既有利于生产、生活,也有利于防火和调节气候,宏村也因此变得美好和灵动。
宏村的人工水系,主要由水圳和月塘两个部分所组成。水圳建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汪氏族人汪升平等人出资,凿主圳700余米,支圳500余米,引西汐河水南进东出,蜿蜒流转,最后注入村中的天然水窟。水圳建成后,水绕屋,院掘池,流水千家,千家流水,这使整个宏村,都笼罩在氤氲的水韵之中。
记得那天,随着九曲十八弯的“水圳”在村巷中行走,我能够清晰地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有一种名叫“豚”的家禽,在水圳边蹒跚,红头,金吻,是一种类似于鸭,但比鸭要美丽得多的家禽。它们蹒跚的步态,越发增加了村子的静谧。宏村月塘的建造,比水圳工程要稍晚一点,是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动工,3年后完成。据史料记载,宏村正中有天然一窟,冬夏泉涌不竭,即使是大旱之年,也从不干涸。水圳竣工之后,宏村人又对这口天然水窟进行修整,筑堰而成月形,名为“月沼”,当地人称月塘,引水圳之水西进东出。
汪氏总祠“乐叙堂”,坐落在月塘北畔的正中位置,现存的门楼,依然保持着原貌。月塘的东西两侧皆为民居,粉墙古楼倒映水中,是最经典的宏村画面。有一些漂浮的白云,浮在水面,衬托着湛蓝的天空。那是一种多么美丽的存在啊,对于久居烦嚣都市的人们来说,它美得仿佛不再是一个现实的村落,而是一幅水墨洇染的山水画。
人说徽州村落,宏村最美,指的正是这傍晚时分,乐叙堂外,静谧恬淡的一刻。
宏村最著名的“承志堂”,处于村子的“上水圳”,背倚雷岗山,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是大盐商汪定贵的私宅。虽然,20年来我曾无数次进入承志堂,但每一次进入,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黟县境内现存明清古民居近4000余幢,从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设施齐全、制作精良等等方面综合评价,首推承志堂。这座私宅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有7处层楼,9间天井,60余间厅堂,136根立柱。它最让我们赞叹不已的,是拥有数量众多精美绝伦的木雕。进入承志堂大门,目光所触,尽是镂空的门窗;步入厅堂,举目环顾,上下左右,也尽是木雕。这些木雕,虽已历经了百多年的光阴,却依然金碧辉煌,据村里老人们传说,汪定贵在建造此屋时,仅用于木雕表层的饰金,就是黄金百余两。
正是夕阳西下,村外的南湖光洁如绸,平展如镜,远山近屋,花摇风动,宏村在晚霞的洇染下,一片绯红。徽州的山川风物,与日落时分最是相宜,此刻“承志堂”精美绝伦的木雕,都蒙上了一层恢丽的色调。有鸟儿从水面上飞过,有些倦怠,日暮乡关的愁思,便渐渐笼罩了整个画面了。而城市的喧嚣,尘世的纷扰,此刻也渐渐远去,一切都仿佛回到了从前,那是如梦一般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