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王树民:趣说“十月一”

作者:王树民   发表于:
浏览:28次    字数:297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篇,  月稿:0

  又到了十月初一“寒衣节”了,各种思亲、祭祀活动日渐见盛。有一首五言诗形象地勾勒出了此情此景。“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旧貌应难忘,憑谁问老衢?”

  在中国民俗文化里,有三个日子号称“三大鬼节”,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寒衣节”,是传统的重要祭祀节日。这种祭祀活动的产生和形成,主要受儒家“孝”道文化的影响,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不管形势氛围怎样的不利,都从未间断过。即便是在“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汹涌浪潮中,民间的祭祀活动或明或暗,或隆重或简单,也没有真正的杜绝过。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民间相传着许多不同的版本,最广泛最具可信度的应该是源自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广征男人做劳役。在艰苦的环境和生活及过度劳累中,太多的人都因此殒命。孟姜女原本准备在十月初一这天给丈夫送过冬的衣物,可等她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到了长城时,才知道丈夫早已死去了多日。因此悲痛欲绝,放声恸哭。其凄惨悲伤之情感动了上天,遂让长城坍塌,露出来了丈夫的骸骨,让姜女收敛了尸骨,然后将衣物和丈夫一起掩埋,随即也殉情于此,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此后,人们出于对孟姜女的敬重和纪念,就在十月一日这天,烧些纸钱和衣物。大约到了宋代,就变成了固定且影响甚远的“寒衣节”。唐朝以前,大多数人直接将越冬的棉衣埋到坟墓前,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也由原物埋藏改为了焚烧。因为在佛教的理念中,无论是祭祖还是拜佛,都讲究烧过了才能灵验,从而焚烧新做的衣服就成为了广泛的共识。后来又觉得这样做实在太过浪费,故就将焚烧衣服换作了焚烧纸钱或彩纸做成的衣服。

  在一些地方,“寒衣节”这天有许多的习俗和忌讳。综合起来主要是“三个忌讳”:一是忌讳不上坟,不焚烧纸钱。“生前不孝死后孝”,尽管老人在世时,儿女没有很好地尽孝,但死后只要能坚持上坟烧纸,就会受到人们的认可。否则,生前再孝,死后不上坟,也会引来人们的一些非议。二是忌讳纸钱、纸衣烧不干净,烧不透。按有关说法,如果烧不透,阴间的亲人就不能收到。三是忌讳祭祀完毕后,不得在有水的地方逗留。其寓意就不得而知了。我猜想,可能是刚刚动用过火种,回避水火不相容之嫌吧。

  “寒衣节”祭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每到这个时段,活着的人就开始了为死去的人担心。“担心天冷了,没有越冬的棉衣;担心没钱了,买不来御寒的物品;甚至担心住的房子是否舒适?与周围的人关系是否融洽?”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总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闪出,时不时还会充满于睡梦之中。心里一直觉得沉甸甸的,许多人因此闷闷不乐,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情绪和精神生活。小时候跟着母亲去给姥爷姥姥上坟,她烧完纸钱后还要哭上一阵。起初对此十分不解,认为“人已经死了,埋在了地下,再哭有啥用啊?”有一年的十月一,我随父亲到爷爷坟上烧纸,恰巧碰见二姑坐在坟前,鼻子一把泪一把地伤心痛哭着。经过好一阵的哄劝,才让她停了下来。我悄悄地问姑姑:“爷爷已经死去了很久了,您咋还这么伤心呀?”姑姑笑笑,用手摸摸我的头:“你还小,不懂!姑姑一到坟上,就不由得想哭,哭过了心里也就得劲儿了。”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逐渐理解了:“亲人的情感不会因阴阳两隔而阻断,更不会因时间的长久而淡漠,反倒会因年纪越大,思念越烈。”追根溯源,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本性所定,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所向。即使再过五千年,我想这样的根基血脉也不会被磨灭。

  写到此,您是否觉得有点沉重感了?所以,我意把此话题说得轻松点,既体现出“寒衣节”的意义,又在家常式的趣说中让心情保持一份舒适性。

  既为趣说,就不拘泥于刻板的模式,但又有别于戏说,从特殊的氛围中增加一些思考和启迪。

  趣一:“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自从住在市区里,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每到“三大鬼节”的头一天或当天的夜晚,在十字街口,就会燃起一簇簇火苗,把夜空照得相当的明亮。初时不明就里,后在询问下得知,这都是无法回家的外籍人,利用这种方式来祭祀远方已故的亲人。看着他(她)口中念念有词的虔诚表情,我不由地心生疑惑:“如此方法,远在千里万里之外的亡魂能够收到吗?半途中难道不会被截留吗?万一无法如期收到,那冬天肯定会挨冻受罪的。”

  趣二:划地为牢,免被哄抢。过去上坟祭祀烧纸,没有太多的讲究,只要在坟头前焚化即可。大约是二十年前,无论是十字街头,还是坟墓前面,人们烧纸钱时,先用木棍之类的东西在地上划个圆圈,然后才在圈内点火焚烧。经过向父老乡亲们讨教,方才恍然明白。原来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一人烧纸祭祀回家后,心里总觉得有点隐隐的不安,夜里睡觉就开始了做梦。梦见爹娘站在床前,面带遗憾地对他说:“你白天烧的纸钱我们没能收到,等到坟墓前收取时,已被别人哄抢一空,这个冬天可咋过啊!”闻听此言,他感到非常自责,随即问爹娘该如何防止这种事发生?爹娘告诉他:“以后烧纸钱时,先在地上划个圈,这样别人就不会轻易拿走了。”他将这个梦境逢人便讲,见人就说,很快就传遍了当地的乡村,从此以后,烧纸划圈就成为了一个不文之约。由此我忽然想起了《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场景,为了保护师傅不被妖怪伤害,孙悟空每次出去化斋时,就用金箍棒在地上划一个圈,并嘱咐唐僧,不要随意出圈。果然如此,只要在圈里,妖怪们不论有多少的手段,都不能近身。一旦出了圈,得来的即是一场灾难。金箍棒划圈,这是神话故事,人们用木棍划圈,想必也会有如此神奇之功吗?

  趣三:大额冥币,怎样花销?很早以前,上坟烧纸钱,烧的比较单一,就是用金银箔粉涂在黄裱纸上,即成为了人们眼里所谓的“冥币”。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好转和技术的进步,“冥币”也相应有了不断的丰富和变化,高仿人民币的“冥币”出现在了现实中。而且还与时俱进,面额从百圆、千圆、万圆跨越到了亿、千亿、万亿,质材由普通的纸换成了高档的印刷纸。其逼真程度十分高,不仔细辨认还确实难分真假。难怪在一个时期内,有人趁夜色用“冥币”当作人民币,专门期骗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们。更为莫名奇妙的是,不但额度大,而且还流行起了“美元”。也正是由此而在民间有了这样一种传说,听来既荒唐又好笑。据传,一位上坟焚烧大额的冥币和美元的男子,其父母夜里托梦给他,抱怨钱币面额太大,在市面上无法使用。送过去的美元,因为阴间没有外汇机构,所以不能兑换,基本上就是一堆废纸。此言坊间传开后不久,“冥币”小面额的数量日渐又多了起来,美元也随之很少再现身影。

  以上三趣,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了人们对焚烧纸钱的迷信和看重。几种传言和说辞,是真是假,再大本事者也无法去加以考证。只好在孝念中确信其有,以此来对心灵的一种慰籍了。

  不管是清明、中元,还是寒衣节,烧什么纸钱,送多少数量,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弘扬中国的孝道文化,让子孙后代记住先辈,记住他(们)的艰辛,记住他(们)的恩德,明白做人的道理和规矩,在代代传承中守住那一份初心和责任,构建更加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尤其是值得警醒的是:切忌生前不尽孝,死后大肆烧。这样的行为终不会达到心安理得,难逃人们的不齿和唾弃。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王树民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肥十六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10-25 11:55
    美文苑
    趣谈寒衣节,南北都一样,不论怎演化,情感至无上,焚纸祭故人。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