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君娃:一个人的所言,是可靠的吗

作者:平鹏云山   发表于:
浏览:148次    字数:272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7篇,  月稿:0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可以在时光中慢慢发酵,等着你,回头再品。

  ——题记

  看到罗生门三个字,我不知道你想到的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还是世界顶级大导演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事实上,两个罗生门之间已经很难区分,因为,黑泽明的《罗生门》就是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竹林中》两部小说的合体。1950年的日本电影《罗生门》获得1951第1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使得小说《罗生门》成为了世界经典,芥川龙之介也成为了日本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你无法想象,1950年,日本电影有着如此高的眼光,当然这得益于黑泽明,如果没有他,我都会怀疑张艺谋能不能在影视界成为一代宗师。因为他一生都在学他。

  电影的结构有趣,是因为小说《竹林中》的结构就非常新颖。我必须要费些时间先描述一下故事。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性案件,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妻子也被强盗强暴。作为证人,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审判官面前,以问答的形式展现审讯,但他们都提供了与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

  强盗多囊丸是被逮回法庭的,在他的叙述中他是一个武艺高强,为所欲为的江湖“英雄”形象。多囊丸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主动与武宏以决斗方式决定真砂归属的男人,最终用剑杀死武宏。并承认拿走了武宏的剑而没有拿走真砂的匕首。

  真砂在多囊丸的描述中是一个坚毅到让他膜拜的女人,而匍匐在审判者面前哭泣的真砂则是柔弱无力的妇人形象。在她的叙述中,她是被多囊丸强占的,而且她还拿起匕首与多囊丸对峙,多囊丸逃走后,她无颜面对丈夫冰冷的眼神。恍惚之中,用匕首误杀了丈夫后昏了过去。

  武士武弘的叙述则荒诞无比。是的,死人是没办法说话的,导演采用了巫女做法的形式借人之口说出。你无法确定巫女是故弄玄虚还是真的是武士附体?总之,武弘借巫女之口一直强调着多囊丸还算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而真砂却是个要跟多囊丸一起逃走的“荡妇”……悲愤的武弘是用真砂的珍珠匕首自杀的。

  作为第一发现人,樵夫是事件的核心人物,在樵夫的叙述里,多囊丸强占真砂,乞求真砂与他离开甚至愿意金盆洗手;真砂拒绝多囊丸的要求,却又在被抛弃后挑起两个男人的争斗;特别意味深长的一个细节是,争斗中的多囊丸和武宏是软弱的不堪的。可是,樵夫的话一定就是真相吗?毕竟他是那个偷走珍珠匕首的人……

  事件线索在几个人的叙述中有了一部分“真相”:是强盗以他在松树下埋了好剑而引诱武弘进入山林,并将其制伏,继而强暴了他的妻子……可是武弘的死,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剑还是匕首所致?法庭中没有人为自己的罪名开脱,可他们的叙述却不知不觉扭曲了事件的经过,使得我们无法拼凑出一个真实的案件来。

  稍有些社会常识的人都能看明白电影或者小说的用心之一——以谎言丑化别人美化自己,以三人不同的叙述,揭示人性在强大的文化背景下的软弱甚至不堪。而我,我想说说其他。

  《竹林中》取材于日本古代历史传说《今昔物语》故事大全中的一则,芥川龙之介做了非常新颖的尝试,他取一个历史事件,把它架空,然后通过虚构的创作,不用上帝的视角去鸟瞰这个事件,而是用特殊的结构——只有七个人的证词去建构一个无法拼凑出真相的故事,借以表达某种哲学和伦理上的思索,启发人反省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所言,是可靠的吗?

  芥川龙之介似乎是一个天生的作家,虽然早年他幻想自己应该做一位历史学家。他的母亲在他九个月时就因为患有精神病,而把他寄养在舅舅家。长大之后,他又亲历姐夫抛下他的姐姐和巨额债务卧轨自杀,这些经历不可能不影响他的人生和创作。

  许多人都说他和鲁迅很像,据说二人有过交集。二人有没有交集我不知道,但是芥川访问中国时,见过胡适倒是真的。他可以用非常流利的英语和胡适探讨昆曲的改良,让胡适非常佩服。说他和鲁迅像的人常拿《罗生门》和《药》做比较。我是觉得不同,鲁迅的文字辛辣幽默,一刀见血,鲁迅还是活的比较畅快的人。而芥川龙之介则是温柔的斗士,并且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自杀了。他只活了35岁。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和极致,他的小说形式新颖精巧,他非常拒绝粗俗,也拒绝直接反映社会。透过小说,他对人有特殊的理解,对于人决定做什么道德行动,有属于自己的非常尖锐的思考。这样的作家,容易会对人心也对自己深度失望。所以他说:“人生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他通过阅读和创作把人生看了一个通透,当他不耐烦活着,就很难再有什么可以救赎他一颗求死的心了。

  “在所有神的属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杀。”这是芥川的名言。芥川龙之介还有一句名言,“金属易断,人心亦然。而且,人心比金属脆弱的多。”这个观点在他的小说《罗生门》中有非常清晰的表达。前面说过,电影《罗生门》的主线是《竹林中》,所以,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说《竹林中》。而作为日本中学课本里的小说《罗生门》说的又是什么呢?

  小说《罗生门》写了一个落魄的人在罗生门里,一夜之间,价值观中的善与恶有了几次三番的改变,到底是嫉恶如仇,然后饿死?还是去当强盗,苟活于世?最后这个人选择去做一个恶人。故事到这儿戛然而止。这是芥川龙之介早期小说的一个代表特点,我们暂且不表。

  我们说说芥川的恋爱,彼时,芥川爱上了一位姑娘,却遭到了养父母和最疼爱他的伯母的极大反对,致使他的恋爱无疾而终。芥川为此非常悲伤,一方面他感到家人在所谓好意掩盖下的自私,另一方面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不能坚持的自私。在这种对家人对自己均深度失望的情绪之下,他创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罗生门》。

  《罗生门》依旧揭示伦理和人性——什么才是真的?

  在我没有经历世事的时候,我基本上看不出《罗生门》的珍贵之处,因为我不能理解人性中的纠结,怎样促使善与恶在一夜之间几次三番的转换。我一度以为,真诚是刚需。当我长到足够成熟,领教过见识过世上各种人的不同状态,再回头看这些经典的传世名作,内心是非常感叹的。是啊,芥川说得没错啊,金属易断,人心亦然。而且,人心比金属脆弱的多,而软弱就是滋生谎言的温床。

  针对电影《罗生门》,黑泽明说:人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除非,我们对真相有了足够的宽容。我记得马未都也说过,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可是,如果真相早就被抹去或者部分抹去,我们还要去爱,去信任,去经历吗?还要读史记,读春秋,读资治通鉴吗?

  答案是,要的。因为不如此,就只能更加面目可憎。正如此刻,重看电影《罗生门》,重读小说《罗生门》,零零碎碎敲下这些文字,你会有种释放,如果我们不执着于真相,我们也可以部分与世界与自己达成和解,那么,谎言的对立面,就不仅仅是真诚,还有宽容。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君娃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