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张军:我的小人书收藏

作者:张军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371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我收藏有几百本小人书,它们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发行的。小人书的收藏可不比烟标的收藏,烟标多靠拣拾和交换,花钱买的时候不多,小人书每一本都是买来的,而且就当时的消费水平来说,也不便宜。

  我的小人书有一多半是父亲当年买来的,所以就我的小人书收藏而言,父亲功不可没。那时候,父亲在张家口上班,单位每个星期都会给职工们发一张电影票,父亲每次都把电影票卖掉,用那钱买书看,特别是小人书,更是父亲的首选。用父亲的话来说,电影看了也就看了,或许多年以后连个映像都没有了,小人书看了还能再看,还能拿给别人看,何乐而不为呢。正是源于父亲这种朴素的思维方式,才成就了我的小人书收藏。

  小人书有散本和成套两种存在形式。散本一般描述某个人物或者某个单独的故事,如苏五牧羊、屈原、孟姜女、文天祥、李白、朱元璋、崂山道士、小兵张嘎、地道战、十五贯、三条石血泪、鸡毛信、紫娟情辞试莽玉、秦香莲等等。成套小人书描述的都是长篇故事和人物传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兴唐传、薛刚反唐、李自成、中国成语故事、偷拳、七剑下天山、杨家将、说岳全传、东游记等等。

  那时候,成套小人书并不是成套出版发行售卖的,其中的每一本书都是不定期独立出版发行售卖,而且每一本书的印刷发行数量也不相同,有的印数几十万册,有的仅有一两万册,这无形中给收藏成套小人书增加了难度。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渠道获知出版发行的信息,全凭腿勤跑书店,时时关注小人书的售卖状态。于是,父亲只要一有空,就往张家口的书店跑,多少年从不间断。长成半大后生的我正读小学,只要是节假日,咋也要挤些时间去蔚县城的书店打听,只要发现相关的小人书就和大人要钱买回来。有本水浒传系列名叫石碣村的小人书一直配不上,就是我勤打听才买到的,定价0.35元,是我的藏品里最贵的一本。别小看这0.35元,在当时去生产队干活1个工分才0.15元的。就是这样,我们父子穷十数年之力,楞是没凑够79版三国演义48本之数。有次看到同村一小学同学看一本二士争功的小人书,那正是我们所缺的一本,我向那位同学提出高价购买或者交换的要求,人家咋也不答应,我也只好作罢,为此我懊恼了好些日子。近日听说深圳有个富人花1百万一次买了几千本小人书收藏,我想他那只是体验了一把有钱的随性罢了。真正收藏过程中的酸甜苦乐他是永远体会不到的。

  我小的那时候,人们普遍都不富裕,村里大人们一年到头都难以见上个活钱,孩子们就更别提拿钱来买小人书看了,于是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搞钱来买小人书看。比如空闲时编草绳卖给砂锅厂换钱,又比如拣拾废品卖给供销社等等。

  记得我年年过年挣的压岁钱是必须要交给家里大人保管的,做为奖励,可以在大人的陪同下去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一本小人书,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年去买,发现柜台里只有几本不好看的小人书,可能是过年孩子们有钱了,把好书都消费走了吧。为了不让那两毛买书钱打了水漂,我就将就着买了一本金光大道的小人书,內容讲的是农业社大集体的事情,绘画风格一般般。

  那时候娱乐活动少,孩子们又没有玩具,小人书里的故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因此成了大家伙的首选,许多大人们也喜欢看。小伙伴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几本小人书,自己的看腻了,就和别人换着看。我怕自己的小人书被某些不爱惜的人闹坏,就很少和别人换着看。曾经有一段时期,识字不多的叔叔闲暇在家,就常常找我借小人书看,一天看个四五本,足足看了两个多月,叔叔说这回可过足眼瘾了。我在村里念小学的时候,有个大年级的同学因为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的原因是个腿残,走路很不方便。他有几十本小人书,就让同学们背他放学回家可以借看小人书。为了能看到小人书,总是有同学背他回家,可见小人书在当时对于孩子们是多么有诱惑力啊。

  早期的老版小人书基本都是绘画风格的,就是有一些摄影风格的,由于那时的摄影设备和技术的原因,也是马马虎虎地不太清晰,比如我有一本十五贯就属于这样的类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武打影视的盛行,出版社迎合人们的喜好,推出了摄影版武打小人书,并且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一时之间,市面上充斥了好多这样的东西。如霍元甲、少林小子、大地恩情等。这样的小人书也就是看个红火热闹,毫无文化艺术感,幸亏拍摄手段比以前好了不少,增加了清晰度。

  成套的小人书,好的题材会被同一个出版社或者不同的出版社反复改版,在不同的年代里出版发行。比如水浒传就有58年版、60年版、80年代版等不同的版本。红楼梦有81年版16册和后来的新版19册等多个版本。铁道游击队有61年版80年代版等等。西游记据说有过13个版本,我只有5个版本中的部分册子,其中有一个版本是全套的。

  曾有民国手绘连环画原稿流出,可以算是后来小人书的雏形吧。小人书最盛行的年代是上世纪50、60、70、80这4个年代。在此期间,全国的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巨量的连环画小人书,题材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故事人物。许多绘画名家参与其中,创作了许多的精品,成就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辉煌。好的作品,翻开任何一页,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那些流畅的线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逼真还原,都渗透着作者的心血,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有些小人书下边配的文字解说以诗的形式出现,一本这样小人书的艺术价值自然不容小觑。和连环画界名家顾炳鑫并称北刘南顾的刘继卣先生,绘画的鸡毛信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62年3月出版。看鸡毛信整个画面,构图简炼,笔法老到,稀疏的草丛,陡峭的山脊,寥寥数笔,跃然纸上,意味独特。鸡毛信中画的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一版的主人公海娃是个光头(之前那一版长着头发,之后还有着色版),所以称为光头版鸡毛信,现卖价40万元。文革时期的小人书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如红灯记、红雨、车轮滚滚、友谊颂、儿童团长、东海小哨兵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旗渠彩色版和人美鸡毛信彩色版都是比较少有的版本。70年代出版发行的一版朝鲜文小人书曾在市场上出现过,这样的东西我们也就是看个图,只有朝鲜族人能看懂文字,受众面太小了。小人书的规格一般都是以60k为主,也有个别规格50k等,不同的规格给收藏存放带来一些麻烦。

  我所见过小人书定价最低的是6分钱,最高的是3毛5分钱(或许还有其他的最高最低价,但是我没见过就不能妄下说辞),大多数都是一两毛的样子,页数少的定价低,页数多的定价高是小人书定价的主要标准。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书店或者街边摊,有一些用红印字符大幅度改低原定价的小人书出现过。贪图便宜,我买过几本这样的的小人书,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内容平淡无奇,绘画简单,文本作的也显粗糙,所以这样的书因为滞销而降价。那时候各地新华书店都有专门的购书留念专章,可根据购书者的要求加盖在书的扉页上。九十年代及之后,出版发行了很多封面压膜的扫描版小人书(老版都是眷影版),题材表面看似高大上,但制作的质量太拉胯,我没买过一本,这样的的小人书现在网上都有售卖。有些出版年代早,发行量小,存世量少的小人书被拍出了很高的价格,动辄大几十万,以前我总觉得是虚高了。后来得知北京重建四面钟古建,还得以漫画家孙之俊绘制骆驼祥子中的四面钟图为蓝本。由此可见,好的连环画作品,不光是一件精美的文化艺术品,更担负了承载历史的重任,因此价格再高也不为过。普遍来说,现在价值高的大多是早期的小人书,它们被藏家分了几个阶段。解放前的,50、60年代文革前的,67年——71年大文革的,71年后小文革的(小文革的价值就差远了),最后是80年代及之后出版的。

  小人书品像正常的现在一般可卖到10——20元的样子,成套的一本合20元以上或者更高。也有个别要价的,比如说岳全传15册网上有要价3600元的,还有上海版李自成7本品像差要价600元的,关键就看藏家的喜好了。但三五元一本的也很多,大多是没啥品味的单本扫描新版小人书。新版书年代短,品像相对来说好些。说到品像,我的藏书大多数保存的都不错,特别是老版16本红楼梦几乎是全新的,小时候我不爱看这套书,后来长大懂得保护书了,每回翻阅都小心翼翼地。

  纵观小人书这几十年,前期和中期的制作都十分用心,无论绘画或者是文本,都力求精益求精。翻看那些有古代建筑的题材,有不少场景画的细腻逼真,街道上车水马龙,房屋建筑层次鳞比,大有古画清明上河图之风。据说好的连环画小人书有时候两三位画家通力合作,也得好几个月才能完成。比如上海美术出版社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第一次印刷的60k三国演义连环画小人书,绘画和文本作者达几十人之多,精心策划,历经数年才完成的。堪称中国连环画的一张名片和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被时人誉为天下第一书。其中虎牢关、三顾茅庐等发行20万册,千里走单骑、火烧连营等仅为2万册,收藏整套难度大,几乎少有集全者,现售价50万元。

  有一位上海知名画家(本文不便透露姓名),他的早中期连环画作品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一丝不苟。如同其他很多连环画作者一样,他后期的作品就不行了,画面凌乱潦草,该繁却简,应付了事。人们管这样的绘画风格叫破布风,管这样的小人书叫跑马书。连环画作者们有的一天就能绘画出这样的一本书,他们眼中已经没了艺术,而是都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了。由于后来影视的普及和人们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连环画小人书势衰是必然的规律。但跑马书们的出现,也成了连环画小人书轰然倒塌的催化剂。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