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酱鸭
汤碧峰
嘉兴人有中秋节吃酱鸭的习俗,这是我调嘉兴工作后才知道的,刚来时尚未找对象,恋爱后,听说尚未过门的女婿,俗称“毛脚女婿”,中秋去丈母娘家,除了月饼,酱鸭也是必备礼品。尽管我不算地道的嘉兴人,可当年恋爱时也不违反这一习俗。当儿子到了同样的时期,做父母的自然早作准备,照此办理。
为什么中秋要吃鸭子,传说元末时期,汉人为推翻元朝统治,用暗语联络。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中秋吃鸭子,就是中秋一起行动。而嘉兴人吃鸭子还有一种说法,
毛脚女婿去丈母娘家,带一只活的鸭子,鸭子叫的时候雷同嘉兴话:“嫁、嫁”,意思是叫丈母娘好嫁女儿了。至于什么时候起,这活鸭成了酱鸭就不得而知了。
三年前的中秋节,母亲告诉我,说是给绍兴的亲戚寄去了真空包装的嘉兴文虎酱鸭,我说: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稀罕一只酱鸭?她说,去年她们来嘉兴,我给她们带了酱鸭,回去后来电,说是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鸭子,还说明年要特地过来买。这倒是有可能的,我想起文虎酱鸭在杭州开分店的时候,杭州的亲戚也这么说,说是排很长的队去买来的。
绍兴地区是没有酱鸭的,为什么嘉兴和绍兴只有一江之隔,却有那么大的饮食差异呢?这应该和春秋战国有关,绍兴为越国之都,历史上屡次被吴国所败,加上地处丘陵山区,土地贫瘠,因此人民始终处于备战状态,备战争、备荒年,饮食自然以咸食为主,咸菜、咸肉,霉豆腐、霉干菜,既可保存,也可逃荒之用。而嘉兴地处吴越交界,虽属越国,却更接近吴国,因为隔着钱江入海口,交通不便去越国反而更遥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嘉兴在苏杭中间,土地肥沃,人民富足,饮食也不用时刻备战,口味更倾向于苏帮菜。八十年代初,我刚调嘉兴工作,吃的菜无论是食堂、饭店,还是家里,均偏甜,因为苏系菜,甜属于生活富有的象征。后来生活好了,杭帮菜占了上风,口味上又吸收了广东清淡的特点,加上担心糖尿病的危害,甜味慢慢退出了饮食市场。
嘉兴的酱鸭,有其独特的口味,既有古越国的咸味,又有苏帮菜的甜味,两种口味均存,自然受到“上八府”地区的青睐。老一辈的嘉兴人,都知道吃酱鸭要吃“陆稿荐”酱鸭,陆稿荐酱鸭店创办于1935年,专营卤味熟食,属苏式风味,酱鸭店位于市区北丽桥北堍东侧,为黄富生所创办,北丽桥也称丽桥,即现在的望吴桥。
那时的陆稿荐酱鸭店几乎和“五芳斋”粽子店一样齐名,属饮服公司所属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嘉兴饮服公司改制和北京路改造,北丽桥拓宽,陆稿荐酱鸭店被拆除,停止了营业,现在月河街区开张的“禾城陆稿荐酒楼”并非是黄富生酱鸭店的延续,尽管也卖酱鸭,但两者并无联系,仅仅是借用了陆稿荐这个名字。
现在嘉兴的文虎酱鸭企业创建于1985年,为朱文虎所创,当时撤地建市后,城区成立不久,区里大力发展区属企业,文虎酱鸭厂属民政福利企业,归城区民政局管理,按规定安置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后,给予免税优惠。后来企业越办越大,牌子也越来越响,职工达250人之多,成为浙江省民政骨干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
记得文虎酱鸭厂创办之初,为了扩大影响,每个周末前的工作日下班前,厂里总要拉酱鸭到城区大院的大门内,卖给下班的区机关工作人员。开始是试销,后来变成供不应求,要订购,否则被外面进来的人买光了。试销时的酱鸭特别好吃,现在想起来还会出口水。听说那时的鸭子都是现杀的,是直接从农民这里收来的,烹调用的是白糖,原料都是原生态的。
我儿子1985年出生,上幼儿园前放在岳母家,每天下班前接回家,岳父喜欢喝点酒,周末去接孩子,总要带半只酱鸭,给岳父留下一条鸭腿下酒,岳父半斤黄酒一条鸭腿,一个人逍遥自在。后来酱鸭厂又做出了兔子肉,味道也不错,也给岳父留下点下酒菜。几年后,酱鸭厂生意做大了,厂家不再来区门口试销,而是改发酱鸭票,单位在节日时发酱鸭票。
35年过去了,文虎酱鸭早已名胜远扬,可作为嘉兴人,却早就不以为然,没了当初时的感觉,难得吃一次还抱怨现在的酱鸭原料不正宗,鸭是工厂化生产的,进的是冰冻鸭,口感完全没有当初那么好。不过这也正常,一个拥有日宰杀五千只鸭子的厂,自动流水线生产,建有500吨的冷库设备,不可能等同于当年的手工作坊,尽管如此,当我们想起吃酱鸭和送亲友时,首推的依然是文虎酱鸭,毕竟是品牌,嘉兴的一张名片。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