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舒维秀——进新屋

作者:舒维秀   发表于:
浏览:204次    字数:237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起屋造田,日夜不闲”,这老话讲得好,莫说在自然农耕时代,就摆在当今时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修房子开耕地,仍是一项重大工程。房子修成后,搬进去住之前,要搞一个仪式,谓之“进新屋”。有些小讲究,既是对之前工程的圆满总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美好预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自1980年代末居小城以来,先在河的北岸居住了十八年,后搬到河的南岸又住了十八年。甲辰龙年春节前,又从南岸搬到扩大了的北岸,真可谓三十年河北河南。只是这房子不是自己亲手修建的,是买的商品房,由火柴盒而大户型,由步梯楼而电梯房,越搬越满意。

  按乡下老家习俗,进新屋有几样东西不能少,要由主人及亲友带进屋。

  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的,自燧人氏发明火以来,靠着薪柴的作用,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在湘西侗家,开门见山,山山有柴。烧柴火的地方主要是火铺和土灶。火铺做的四四方方,用木柱支撑离地面约四十五厘米高,上铺木板,火铺一侧中间砌个四四方方的火炉堂,堂中央安个铁三脚撑架,上可架鼎罐锅子,下边点燃柴火,就可蒸煮日常。农村的灶一般用于煮猪潲,灶口宽大,红红的火舌经常窜出来。

  我刚居小城那会,普遍烧的煤球,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喊赶马车的师傅,去城郊耦煤厂拉一车煤球来,搬到一楼柴棚码好,用时再三五个的提上楼。后来煤汽灶得以推广,用的是罐装气。现在用上了管道煤气,清洁快捷适用。

  进新屋的柴,只是一种象征了。我特意回到老家,在木屋背后山上,砍来十种拇指粗的柴杆,整齐地截成一尺多长。这十种柴的树名分别是,杉木、枞树、麻栎、黄檀、茶油、板栗、檵木、柿树、野茶油、铁木,其中后两种是我们当地的叫法,学名还没查考。用红布条捆扎成一捆柴样。“十柴”,喻意“实财”,“十财”,盼着日常生活柴旺财旺。

  第二样必须带进新屋的是米,开门七件事,除了柴就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吃饭吃米,讲话讲理”,“手头有粮,心里不慌”,都说明了米的重要性。小时在乡下,虽然经常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伴米煮成杂粮饭,但米仍然不够吃。那时候能吃一餐干白饭,都是一种奢望。我们长大后走出了山村,父母亲仍在坚持着对土地的守望。我们经常回家拿米吃,还给这一行为取了个雅名,说是过起了“家拿大”(从家里拿大米)的日子。这进新屋的米,用哪里的米好呢?

  用红米。爱人和我不约而同地心往一处想了。

  “红米饭,南瓜汤……”,头脑里一直以为,只有井冈山,才种有红米。其实我们县里就有一种红米,源于远古,由农村土医作为一味药而保留了下来,年年耕种,留种至今。十几年前,有心人扩大红米稻种植规模,又去海南南繁基地进行种质提纯,现红米质量提升了,产量上来了,规模扩大了,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米红火着乡亲们的日子。这米的米衣红色,喜庆吉祥,舍它其谁。

  油,也是进新屋必备品。“酒饭的朋友,油盐的夫妻”,没油的日子滋味,我们小时候是尝过的。那时的乡村,一般只有猪油、清油吃。每年腊月,杀年猪后,把猪肚子上的板油剥下,搓上盐,卷成捆,外包稻草,放火铺间板壁上挂起。要吃时,解下来,切一块出来,又切成手指头大小,装入油罐,炒菜时,一般只舍得挖一小坨顶多两坨放在锅中熬出油。清油就是菜籽油,自家种的油菜籽,挑去油榨坊榨成油,香气扑鼻。由于产量低种得少,清油也不够吃,那时油罐里常放一节细竹棍,棍头用布捆成一个小包,炒菜时,从罐里拿出竹棍头,在锅子里转几圈,就算是酌油了。

  现在当然不同了,虽然总体上还是猪油清油当家,但猪板油往往先熬出来,装入大钵,呈冻状。清油也不仅仅是菜籽油,还有茶籽油等品种。本村有个村民,发现野生在河岸边的老虎瓜,又叫山吊瓜,瓜籽含油量高,他试着种植了一些山吊瓜,瓜籽榨的油,经过化验,含维生素量、脂肪量、不饱和脂肪酸量都高,这种油风味独特,很受市场亲睐。他决定采用公司+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种植面积,还种到了外县。他的公司供种供肥供技术,合作社组织种植,农户以土地入股又参与其中务工,生产出的山吊瓜由公司负责收购。群众自是十分欢迎。

  相比较而言,用本土山吊瓜油进新屋,喻意比从超市买的大众油要好得多。

  进新屋当然要进财,这个好准备,红包里装入人民币即是。

  老家堂屋神龛上,正中摆有香炉钵,用于插香,左右两个座泥,插腊烛的,逢年过节或有大喜事,要焚香烧纸秉烛,告慰先人,祭拜祖先,慎终追远。进新屋,不便安神龛,就买个香炉钵。

  正式进新屋前,我和爱人再次对所有电路、水路、气路检查一遍,确认了水通、电通、气通并能正常使用,特别要确认厨房电饭锅可煮熟饭。在我们乡下,大凡好事或者家人出远门,最忌讳煮出一锅夹生饭。

  哪些人来参加进新屋仪式呢,新屋男女主人,加上亲友中的两对夫妇,一般六人样子。进新屋又叫过火。半夜,大家在老屋生好一炉炭火,连同那几件东西,神情严谨地进新屋去。我提火炉走在前,大家轻手轻脚从六楼下到一楼,尽量不惊扰已睡邻居的梦境。走过百十米街道,上了长长的风雨桥廊,廊上红灯笼还亮着,更添了小城的静谧。桥的北端前走百十米,到了新屋所在小区。大家乘电梯上了楼,我开新屋门时,走在后边的妹夫朗声诵出“四言八句”恭贺语,“今朝紫气从东来,黄道吉日把门开。小城美景映新屋,主家合顺满堂彩。内外老少心宽敞,远近事业都发财。金玉宝地千般好,承前启后兴万代”,大家齐声和,“讲得好,满堂彩!讲得好,兴万代!”

  爱人及时下新厨,为每人煮好一碗糍粑甜酒、汤圆,吃了这碗甜酒,今后日子都甜蜜团圆。

  进新屋这久了,柴米油等几样,我任其摆在客厅电视机下茶几上。每天进出,这些都必须经过辛勤劳动才生产得来的“吉祥物”,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光凭喻意还不够,还得付出薪火相传的艰苦努力。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