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陈金炫——红旗渠,一座信念之碑

作者:陈金炫   发表于:
浏览:67次    字数:268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55

  金秋十月,赴河南安阳参加采风活动,行程安排了参观红旗渠。人工天河——红旗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小学课本里就有这篇文章,我至今还记得。

  高铁列车从郑州东站驶出,奔驰在辽阔的中原大地,车窗外向后急掠而过的是平原田野。这样一望无际的平原,让我很难把红旗渠与太行山联系起来。汽车从安阳开出,前往林县(现为林州市),车窗两侧仍然辽阔、广袤。行驶近一个小时后,太行山犹如平地拔起,呼啸而来,闯入我的视野,绵延不绝却又刀削斧砍般的姿势,一时让我震惊。

  进入红旗渠景区,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矗立眼前,鲜红的“红旗渠就是纪念碑”八个大字夺人眼目,一拨又一拨人群拉着旗帜横幅在碑下留影。我绕着纪念碑至其背面,上方同样刻有几个鲜红大字“红旗渠精神永在”。这两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28日考察红旗渠提出的。他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从栈道走过一个小坡,再踏上一座小桥,眼前是一条宽大的水流,均匀缓缓的水流漂着深秋或红或黄的落叶。红旗渠的水从纪念馆的玻璃观景平台下穿过。

  林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从明清以来的几百年,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荒、大荒、饥荒、人相食,这些字眼在县志里频频闪现,五百多年来,这样的记录达百余次。民国初期某年的大年三十,桑老汉五更起床,为一桶水翻山越岭到黄崖泉接水,直至天黑才接满一担水,而打着灯笼来接公爹的新过门媳妇接过担子,在天黑路滑的小路上不小心打翻了担子。覆水难收,儿媳羞愧自尽,悲痛欲绝的桑家人在安葬儿媳后,桑老汉带着家人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

  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水成了林县人民千百年来渴望的甘露。1959年林县再次出现大旱,为改变林县干旱缺水的困境,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以一片赤诚,携全家从60多公里的安阳老家搬到这个条件极其艰苦恶劣的穷县,铁心扎根穷山沟治旱。1960年,以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为领导班子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这项“引漳入林”的浩大水利工程,开启以愚公移山似的伟大事业,一场大兴水利的人民战争在林县展开。1960年2月红旗渠开工,正遇上建国以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近十万人硬是凭一锤一钎一双手,耗时近十年在太行山腰凿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纪念馆一幅黑白剪影照定格这样的场景:两条绳索从悬崖峭壁上垂吊而下,腰系绳索、悬挂着的两个人手持长钩杆,这不是探险也不是做极限运动,这是凌空除险。爆破过后,那些松动的石头要靠悬挂下来的人,在空中与崖壁之间如荡秋千一般来晃荡着,借助长钩杆把险情除去。任羊成就是当年这样的除险英雄。头戴柳条帽,脖颈上仍套着绳索的任羊成开怀的笑被摄影师所定格。这位当年只有三十出头的汉子,艰难岁月如刀刻一般爬上他的脸庞,失去门牙的嘴述说着他的往日辉煌,那股执着的理想信念与刚毅展现在阳光灿烂的脸上。在一次排险中,一块飞来的石块砸中他的门牙,四颗门牙堵住了他的嘴而无法与崖上方人取得联系,他取了腰间虎钳拨掉门牙,忍着剧痛和肿胀的脸继续排险。这一次排险,吊在绳索上干下来就是六个小时。因长年腰系绳索,麻绳在他的腰间磨出了一圈老茧,别人的老茧长在手上、脚上,而他的老茧却长在肚皮上。当年新华社记者穆青摸着任羊成的肚皮上的伤痕老茧,不禁潸然泪下。

  从纪念馆出来,沿着水渠到分水闸,远远地看见一幅鲜艳的党旗悬挂于红旗渠分水闸上方。70.6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在此分出多条干渠,左侧干渠涵洞上方一幅巨大的黑白照震撼着我,这幅黑白照拍摄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时的庆典场景。通水的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水渠两侧山坡挤满黑压压的人群,个个脸上露出灿烂开怀的笑,漳河水按照人民的意志,流入林县,实现了林县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望着这张人人心头充满喜悦的照片,红旗渠它凿在太行山上,却是筑在老百姓的心头上。

  在当年红旗渠的建设队伍中,有一名年龄最小的建设者,时年仅13岁,他叫张买江。他的父亲在修渠时,被飞来的石头击中头部而不幸牺牲,作为长子他,小小年纪继承父亲未完成的事业。他知道父亲给他取名的含义,江是买不来的,要靠一双手,他卷起父亲用过的铺盖与母亲惜别,母亲对他说:“不把水带回来,就不要回这个家”。从此他吃住在山洞,成为一名优秀的模范修渠者。通水的那天,人人都打水回家,可他母亲却提了个水桶到渠边打上一桶水,到他父亲坟前说:“买江把水给你带回来了……”为修建红旗渠,81位修渠者为此献出生命,长眠于太行山上。

  汽车翻过一座山,穿过一座隧道,眼前一条红飘带从山底往山上缠绕而上。从山脚下向上眺望,红旗渠总干渠在太行山的半山腰,随着山势蜿蜒。红色飘带是一条通往青年洞的红色廊桥。走过廊桥再乘上电瓶车,爬上一条陡峭台阶,此刻,我站在红旗渠的堤坝上,以一名旅行者的目光仰视太行山。深秋的太行山树木已呈现红黄色彩,与深褐色如片状岩石叠垒而上的崖壁相呼应。“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要从石质坚硬的太行山半山腰凿通一条隧道,三百多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用一年多的时间凿开了六百多米的隧道,隧道因此而得名。水渠靠山体的一侧是悬崖峭壁,人工錾凿后留下的一条条痕迹清晰可见,站在堤坝俯瞰就是高山深涧。清澈的水在渠中缓缓流动,如一条柔软的水腰带缠绕于太行山间。一群群身着工装、学生装的人流往左侧堤坝走去,水渠洞口上方镶嵌着由郭沫若先生手书的“青年洞”三个大字,左侧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与悬崖壁上镌刻着李先念同志为电视片《山碑》题写片名,形成一道摩崖石刻的美丽人文风景。

  红旗渠修建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1座渡槽,开凿了211座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的12408座,挖砌土石方达2225万立方米。看一组数字也许很枯燥,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是“新中国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奇迹,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我仔细端详砌在红旗渠堤坝上的每一块片石,每片都是那么的规整,钢钎凿出的痕迹一条条排列有序又是那么清晰。在这里,我被时光包裹着,被鲜活的人和事感动着。我用手轻轻触摸那些钢钎凿出的痕迹,似乎有一股力量从指尖流遍全身,直抵心灵。耳畔仿佛响起澎湃浩大而又粗犷热烈的交响乐曲,这是劳动的号子,这是信念的呐喊,这是精神力量汇集成的华丽乐章。山风吹过,太行山上满山红叶已幻化成猎猎红旗,在我身边招展。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维清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