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学书法的一点个人体会,谈不上经验。因为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个人非常成功的经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也可能没有复制的可能。作为参考,倒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之所以产生这样一种认知,当然来源于对于颜体的学习。我学颜体,起初是没有注意笔法的,只是照着写,有一种快乐感。我说过,颜真卿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大师,领着我,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渐渐地,我就搭起了一种框架感。以前,那些繁笔字,真的不好下笔,自从练了颜体之后,也能把它一笔一笔地写出来,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我进培训班,辅导老师教的是欧体。我说过,以前写过几天欧体,但时间一长,自己都觉得有些拘谨起来,于是,停止了练习。再后来,练过一段时期的颜体。起初练的是《多宝塔》,也没练多长时间,就被俗务耽搁了。不过,就我今天的观点看来,多宝塔的某些笔法,特征太过明显。对于他晚年的作品来说,笔力是不够的。我现在学习的,是颜真卿的《大麻姑》,那个武汉古籍书店的影印本,斑斑驳驳,在我看来,比较为清晰的,也就是经过了修饰的《三希堂》版,好像更接近原貌。当然,书法就像诗歌一样,诗歌一经翻译,书法一经雕刻,比起原汁原味,多多少少有些逊色。但是,我们无法接近真迹,也只能这样了。
对于打基础的人来说,同时学习两种书体,这是一种大忌。不过,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颜体上。每次交完作业,我就开始自由书写《大麻姑》,很轻松,很愉快。学习欧体,有些被迫。不过,我也能自己感觉自己的进步。
我所说的“先搭框架”,并不是完全置笔法于不顾,毕竟一本字帖摆在那儿,你总是在照着写嘛。写过之后,发现颜体的结体异常宽博,不似欧体的那种拘谨。
框架,是现代建筑的一种新理念。我不懂那玩意儿,只是觉得现在的大建筑(高楼大厦),都是一种框架式结构。先搞框架,然后,再去弄墙,弄地面。对于汉字来说,先把骨架搭好,然后再修饰点画,我认为在道理上是说得通的。至于实践,哪一种更有成效,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定。
当然,我所说的框架,还包括一种大框架,即对于书法史的一种初步了解,知道今天的方块字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也是一种框架式的认知。同时,多读一点文学作品,建立一种审美观,也有助于书法艺术的长足进步。
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它自身的规律。泊达老师(我的辅导老师,欧阳中石的高足)反复告诫我们:得笔法者,得天下。这话应当是一条真理。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问题是,在通向真理的路径上,不必千篇一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所调整,这样践行起来,会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