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高巍:最值得享乐的季节

作者:梦念雪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2461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前几天,BTY《北京您早》的记者来访,谈白露节气。这次来访的要求比较特殊,要求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介绍白露节气的特点,以及典型的民俗活动。

  秋季里的传统节日比较集中,比如立秋节气的七夕节,处暑节气的中元节,以及秋分节气的中秋节……唯独处暑和秋分之间的节气——白露,中间竟无传统节日。因此,说白露时,除了介绍一下节气特点之外,民俗方面说什么?这还真得好好地想想。

  那次采访虽然最终应付了过去,可是,白露节气,到底有何值得说的民俗活动?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难以释怀。

  看到这儿,有爱好古典诗词的朋友,免不了会善意地建议说:“白露节气对应的有诗词啊!”我知道,这话意思是指《诗经·国风》中那首脍炙人口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时已入秋,河边的芦苇渐渐吐出了长长的穗子,阵阵秋风吹过,芦苇被风吹的左右摇曳,犹如翩翩起舞的少女,那么的婀娜多姿。

  据说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表达了男女之情的思念,由此开辟了抒情诗的先河。唐代大诗人杜甫发挥了这一主题,创作了数首这类的诗作,描写女性佳人,隐喻自己品格的高洁。杜甫的同题诗,也正是通过对秋风中摇动的芦苇,表达自己的人生多舛,世事堪忧的感慨。这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弃官西行途中的有感而发,起因是见到了秋风中如波浪般摇动的芦苇时所引起的联想。此后,蒹葭一词,就成了代表思念的意思。而杜甫与诗经的同题诗不同,前者表达的是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后者则增加了一些哲学的思考。

  到了宋代,诗人苏东坡更以美人借喻君王,表达对明贤君主的渴望。《赤壁诗》中就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表达。自此,蒹葭成了公认的,用来比喻怀友、求贤、招隐的代替。

  可是话又说回来,白露之际,因蒹霞的摇曳来思美人、慕贤君的感情之作,于我等年过花甲,已然退休,安度晚年的人来说,似乎尚缺乏足够的吸引,显得有些“隔”的感觉。至少,不是白露节气到来之际,我等诸多人等的共同诉求。

  况且,长居城市,已难看到芦苇大片种植,以及由此带来的辽阔、空旷,甚至寂寥的孤独感。

  今天,偶尔见到林语堂写的散文《秋天的况味》,仿佛忽然间有了一些想法,为白露节气找到了一些文化的根由。

  如果说,《蒹葭》一诗的重点在说芦苇,而白露节气在这里仅仅为背景的话,那么,到了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一文,则重点已转移到天时的特点,以及引起的感情上头,所以更直接、更特指的多了。

  所谓“况味”,就是指境况和情味,是对各种生活体验、感受的描写。而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重点并不在秋天的景色本身,因为这是人们每年都会遇到的,已经重复了十几遍,几十遍,无需赘述。相反,因此产生的感觉、联想却各有不同,这是受特定的年龄、场景、经历、心绪等因素影响而各异。这一点,在“秋天”这个话题下,会显得格外具有特色。

  就林语堂来说,通过对比四季中的其他三季,秋季是一个成熟、收获的季节,从中享受劳动的成果,感慨人生的曲折和不平凡。

  此时的秋天,表现出的是稳重、深沉、坚毅、练达,甚至华彩等品格。所以,由此构成了秋天所独有的特色,更具大自然的魅力。正如庄子说的:“正待秋而万宝成”。这正像一位步入退休之年的老人,自觉尚健,尤其是经历了春天的发芽,夏天的茂盛,开始进入收获的时节,享受人生最快乐的季节。

  此时虽然上了几岁年纪,但身体还好,没大毛病,能吃能睡。而且已离开工作岗位,不必去忙碌于日常,更有退休金做保障,减少生活之虞。所以,正好可以干点自己喜欢的事——结伴外出旅游;或静下心来读点书,抒写人生的感慨;或寄情书画、歌舞等艺术,使自己放松心情……总之,干什么都不晚,有机会迎来自己新的人生。一年有四季,人生有四时,生老于此,人生轮回。

  林语堂喜欢抽雪茄,他拿此作为感悟秋天味道的媒介。他说,比起香烟来,雪茄的加工工艺,使其香味更沉稳,有回味。不像香烟,香味儿来的那么直接、刺激、短暂。可能这就是林语堂心中秋天的况味。

  为了显示对秋天况味的独特感受,他甚至举出更极端的例证——抽大烟——来做比喻。在他的心中,抽大烟时,首先要点着烟灯,然后拿起烟泡放到灯口上去烧,随即发出轻微的“哔剥”的响声,并释放出一股奇异的香气,令人为之陶醉。所以啊抽大烟才要躺倒嘛。这种感觉,我们今天已不大有机会去体验了。

  好在我们今天可以有机会直接去大自然或生活中去感受秋天的况味,不必去费那个劲了。其实只要用心,我估计其结果应该都差不多吧。其实林语堂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接下来又举出了生活中的其他一些经历,希望可以同样作为感受秋天况味的思考:

  聆听陶锅中炖猪肉时发出的徐吟声调;

  翻阅一本用了几十年而未烂的旧字典;

  面对一张油漆斑驳,老如暮人的旧式书桌;

  望见街上悬挂的一块老气横秋的牌匾;

  欣赏一幅由书法大家挥就的雄浑之作……

  不过,作为一个过来人,林语堂在提到秋天的况味时,曾特别提醒道:秋天的这种况味并非贯穿于整个秋天的6个节气始终,而是仅仅存在于其中的短暂的时刻:初秋,具体来说就是白露节气。

  因为处暑节气仅仅是夏天的彻底结束,秋凉伊始。只有到了白露节气,真正的秋色才开始呈现。白露节气的这一特点,在其称谓中也已然标出。所谓露水,一定是晶莹剔透的,到了白露节气的露水,已不那么晶莹,而是些许有些朦胧。形成的原因,正在于气温下降的速度加快,秋凉感受明显,可以望到秋天的变化了。

  倘若过了秋分节气,晚上下班做饭之际,天色已然完全暗了下来,说明明显的白天变短,气温下降更明显,开始进入深秋了。这时的秋天,带给人的,更多的是萧瑟、肃杀、凄凉……

  可见,作者在四季中偏爱于秋天,秋天中的魅力不在晚秋,而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好,却无檩然萧瑟的气态”。此时的秋天,正是上天最宏大的馈赠。

  我想,林语堂感受到的秋天的况味,可能也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吧。适初秋,白露正当时。

  2024年9月5日 午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