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李津军||卢沟晓月 美景依旧——《我与卢沟桥》之一

作者:迷雾丛林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500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初识卢沟桥,是在1985年6月,距今已经差不多有40年了!

  其时,我4年的职大业余学习即将完成,学校组织我们到北京油泵油嘴厂毕业实习。那次实习,吾终身难忘。这家现代化企业极具特色,超前的柔性加工系统,使吾等大开眼界、无比赞叹,由此看到了先进制造业的大好发展前景!

  这家工厂就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的地方,离举世闻名的卢沟桥很是近便。那一天,我们3个同学商议后,特意抽空去到卢沟桥看看,匆匆忙忙中有了这第一次邂逅。

  但见卢沟桥,古老的广利桥,桥面上巨大的花岗岩条石,早已变得凹凸不平,数百年的车辙印仍清晰可见,满满的岁月沧桑感,古老而雄伟,庄严而肃穆。自从修了这座桥,河水才变得驯服,从此“天堑变通途”。卢沟桥渐显繁华,成了古代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成了南来北往的咽喉要地。

  今日得见卢沟桥,心潮澎湃逐浪高。

  卢沟河的粼粼水面,甚为宽阔,古老石桥如天之彩虹,横跨卢沟河两岸。河的下游,簇簇水草,如岸之兰,既青且挺,仿佛有油光,与水下倒影相映,颇有情致。

  这卢沟河,就是北京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桑干河和洋河,古又称治水、㶟水、浑河、无定河,曾水患多发,后经治理,康熙帝赐名永定河,以迄于今。

  卢沟桥的南侧,水面较阔,微风吹过,波光荡漾。极目远眺,远处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凌空飞架,高悬于永定河上,桥上车流如织,犹如在空中飞驰。

  桥的北侧,河水较浅,菖蒲丛生,野鸭戏游,一派盎然生机。

  在交通运输完全靠人力和畜力的时代,沿太行山东侧山麓的大道,是中国北部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道。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言:“殷商和妟已有交涉,根据古代自然地理的情况来推测,只有沿着今太行山东麓一带,这种交涉才有可能。因为山麓地带以西,尽是深山大谷,南北来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太行山东麓的这条大道,“在那时候也是华北大平原上南北之间唯一可以通行无阻的大道”。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北京通往中原的唯一通道,在古代社会,它还是从塞外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经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或山海关,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这条南北大道上,却有一条大河阻断了它,这就是卢沟河。

  卢沟河穿越太行山支脉和燕山山脉之间的峡谷奔腾而来,因上游水流湍急,泥沙量大,进入北京平原后很容易造成河道淤积,致使河水泛滥。我们今天说,北京平原是由永定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冲积出来的,这条河不仅用自己的胸膛养育了北京城,还用自己的河水滋润了北京城,因此成为北京的“母亲河”。可是它不仅有慈爱的一面,也有野性的一面,每逢洪水季节,它的肆意却带来了无穷水患。

  自先秦以来,卢沟河渡口就成了燕蓟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但那时的人员、物资运输量不大,可以靠船只摆渡过河,也可以靠浮桥或木桥过河。然而当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后,其统治地域以南及淮河流域,这个渡口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中都的重要门户,就不能不考虑在卢沟河上架设一座宽敞而坚固的桥了。于是,这件事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兹事体大,此事居然是由皇帝钦定的,他就是史上著名的金世宗。《金史•河渠志•卢沟河》云:“(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夏四月丙子,诏封卢沟水神为安平侯。(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五月,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这段文献说了两件事:一是金世宗敕封卢沟河为“安平侯”,二是金世宗降旨建造卢沟石桥。

  关于前一件事,又见《金史•礼制八》的记载:“大定十九年,有司言:‘泸(卢)沟河水势泛决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礼官以祀典所不载,难之。已而,特封安平侯,建庙。二十七年,奉旨,每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如令。”据此可知,由于卢沟河水患频仍,主管官员束手无策,遂奏请金世宗为卢沟河封神。古代帝王有哪个是不迷信的?于是在礼官明确表示此议于礼不合的情况下,金世宗虽然没有给卢沟河封神,但也对其加官晋爵,封为“安平侯”,并建庙祭祀以祈“安平”。好在金世宗把封建迷信的文章做足了之后,仍不忘从利国利民的实用性出发,降旨建造卢沟石桥。

  金世宗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于1161年至1189年。他是金朝历史上一位卓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事事以民生为念,“躬节俭,崇孝弟(悌),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从而天下承平,国泰民安,他甚至因此还获得了“小尧舜”的美誉。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王不下四五百个,而有幸与“尧舜”相比附的只有2人,一个是开创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再一个就是金世宗。在世宗的治理下,金朝很快步入了鼎盛期,而卢沟桥在此时兴建,堪称金朝的盛世之举。

  可惜的是事未成而人先去,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降旨建造石桥,不久后便去世了。即位的金章宗谨遵遗旨,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更命建石桥”。金章宗明昌三年三月,即1192年,卢沟桥历时3年而功成。桥建好后,金章宗“敕命名曰广利”,取其广利天下之意。

  卢沟桥,至今已有830多年的历史了,是迄今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11孔连拱石桥,因其巧夺天工的设计,加上精美绝伦的建筑技艺,被誉为“中国古桥之最”。

  卢沟桥是根据卢沟河水流的特点设计的,桥身全部用石条筑就,全长212.2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宽9.3米。其构造科学缜密、别具匠心,全桥的结构和桥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腰铁固牢,用以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联,“铁柱穿石”成为中国古代建桥技术的创举。

  我发现,卢沟桥的11个桥孔跨度不尽相同,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桥面宽7.5米,桥墩是船型的,上游砌筑分水尖,分水尖前装有一根三角铸铁,称“斩凌剑”,分水尖上面又盖了6层分水石板,称“凤凰台”,确保分水尖稳定。下游桥墩形似船尾,可以很好的分散水流。桥面都是用天然花岗岩巨大石条铺成。

  桥面外宽9.3米,两侧桥栏共有石雕栏板279块,望柱281根,南侧石栏雕柱140根,北侧141根,栏距1.8米至两米。柱高1.4米,中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每根柱头均雕有大小石狮,总计501个。这些石狮子经过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补修,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已成为一座近代以来,历代石雕艺术的博物馆。

  在卢沟桥的东头,有乾隆题字碑、石碑和望柱等。靠北侧的“卢沟晓月”碑亭,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碑文为乾隆御笔。古时候,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明月西沉,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得明媚皎洁。站在卢沟桥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天上和桥两侧的水中“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在金章宗年间,就有了“卢沟晓月”一景;1751年,清乾隆皇帝亲自确定了“燕京八景”: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黄金台)、琼岛春荫(北海)、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西山晴雪(香山)。碑下方的须弥座雕满纹饰,碑心两侧及4边均浮雕龙纹图案。碑的背面阴刻着乾隆《卢沟晓月》诗,这首诗是乾隆16年除夕,乾隆帝巡游卢沟桥后写下。诗云:“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入定纳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尔来每踏沟西道,触景哪忘黯尔情。”又亲笔御题“卢沟晓月”4个字,后被刻碑立于桥东。桥的西头,也有御制石碑一块,那是康熙皇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立的。

  那“卢沟晓月”之美,使得乾隆皇帝流连忘返,又因出皇宫至此路途较远,便命工匠在昆明湖也拟修一座,是为十七孔桥,颇得卢沟之神韵。想那卢沟桥乃出京入中原之要道,离城数十里,过往行人夜来多宿于此间,待次日五更早起赶路,踏于石桥之上,狮首列列,波光粼粼,远处西山时隐时现,苍翠如水墨。一弯残月倒挂天穹,斜入水面,粼光月影,参差荇菜。离人出行,七分不舍,八分牵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怕是卢沟晓月的绝佳写照吧。

  第一个把这番美景传播到世界的,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早在13世纪,他就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盛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他特别夸赞桥栏柱上的石狮子是“美丽的奇观”。未曾亲眼目睹卢沟桥的西方人,于是直接称呼这座桥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最为人熟知的,是它在1937年见证了“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的历史,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试想,若非87年前的那声枪响,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卢沟桥或许永远都是一座宁静唯美的桥。

  1986年,新成立的“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了路面上铺垫的沥青,完全恢复了古桥的原貌。辗转至今,在历经830年后,卢沟古桥依旧,卢沟晓月依旧。

  就要与卢沟桥告别了,我和黄津生、曲希伟两位同学一同留下了一张合影,权当是我们职大毕业的留念了!

  2024年11月17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