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徐翀:犹闻水车辘辘声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314次    字数:273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潜山是传统的水稻之乡。

  虽然这里地处长江北岸,却有着江南的水乡风情,这里的小河极多,形成水网,给种植水稻带来便利。种植水稻的先决条件是要有水,俗话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要水就必须有灌溉工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农村十分落后,既没有电,也没有水泵,所以夏秋季节干旱时,要把堰塘的水输送到地势较高的稻田对禾苗进行灌溉,只能借助水车车水来实现。如今,随着电灌全面普及,传承了千百年的古代水车,就从人们视线中慢慢消失,成为岁月深处留在人们脑海里的一个永恒的记忆……

  水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灌溉工具。据史料记载,它大约出现于东汉时期,经过三国时的孔明改造完善并推广使用,隋唐时期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在潜山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谜语:“长长一条街,沿途挂招牌,雨天没水吃,晴天水满街”,生动地描述了水车的形象和功能。

  谜语中描述的“水车”,全名叫“龙骨水车”。

  因它浑身各处无钉无铆,全由纯木制作,长条形,总体看上去颇像一条龙而得名。

  它的龙头由水车前边左右两个搅把、前转轮、水槽出水口组成;它的龙尾由水车后部后转轮、水槽进水口组成;而它的龙身,则由长长的长方形水槽和一块块长方形木质叶片连接在一起紧扣在水车前后转轮上的一个环状木链条组成。

  潜山农村普遍使用的还有一种脚踏水车,它是由支撑的架子、一根转轴、一条提水用的长水槽及水链条组成。水车无一例外地安装在田头河边,两根竖杆固定于河坝上,在适当高度绑上横杆,供踩水车人倚扶。车轴上装置着一个个用于踩踏的轴拐,这些轴拐在转轴上分布对称、均匀,这样,踩踏起来才圆润、协调。当人的脚踩到轴拐上,由于人体的重量压迫水车转轴旋转,通过伸向河中长水槽尾部的小转轮,带动水槽里长链条上的一块块刮板“刮”水入槽,河水便汩汩地被“车”送上岸,流进稻田。古老的脚踏水车,整部水车找不出半个钉铆,全部木制,其巧妙结构充分体现了先人的智慧。宋代苏轼有诗赋:“翻翻联联衔尾鸦,犖犖确确蜕骨蛇。”指的是水槽里的刮板像蛇骨穿成一串,翻转时又如一行水鸭衔尾而上。两行诗句,就把古代水车刻画得惟妙惟肖。

  踩水车的农活叫做“车水”。车水不仅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个技术活,车水人倚身横杆要轻,脚下踩踏轴拐用力要匀,身体重心要随腿部的抬起踩下而稍稍后移,而且,几个车水人之间还要配合默契,步调一致。踩水车,既是劳动,也是一种健身运动,不比其它农活简单,需要脑心和体力高度集中运作,否则,就会感到身疲心慌,出现脚踩空、吊秋千。车水是非常辛苦的农事,“脚脚踏,万里路”。为了冲淡车水的艰辛,人们常常以一边踩水车一边唱车水号子(山歌)来为自己加油鼓劲。车水号子也算得上是潜山农村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在初中读书的我暑假期间回乡劳动,有机会接触了那种脚踏水车。那年头,烈日高照,炎热异常,经常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不落一滴雨。一到夏季的早稻抽穗时节,田间需要大量的水,及时抽水灌溉就成了丰产的关键。记得首次踩车是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和我搭档的是几位脸庞黝黑爬满皱纹的老农,他们大清早就挑着水车部件来到马尾子水库,打木桩、安水槽、扎车架,足足花了半个钟头才把整部水车牢牢架好。

  第一次车水有如新媳妇上花轿——既紧张又好奇,好奇的是,以为踩车这活儿好玩,紧张的是怕踩不准掉架。我们四个人同时上了水车,开始踩动时,几位老农速度放慢,意在配合我的适应,后来的加快速度,让我一只脚踩了空,慌乱中我抱住横杆,身子就像打秋千似的晃荡。老农们踩住踏板,让我站稳,其中一位老农说,踩车就跟平时走路一个样,眼睛要看着前方,不能老是盯着脚下。一句话让我醒悟,学骑自行车不也是这样吗,只要沉住气,不慌张,自然就骑得平稳。果然,跟着老农踩了一会儿,我慢慢找到踩车的感觉。到烈日顶空的时候,我已经把水车踩得“咿呀呀”地欢快转。为灌满那片稻田,从清早踩到日落西山,直把我累得挺不起腰杆。

  车水的场景,刺激而且浪漫,充满着诗情画意,是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田野上,空气里弥漫着湿漉漉的气息,伴着水车链轴转动的辘辘声和哗哗流水声。放眼望去,稻田碧绿,稻禾片片,飞燕呢喃,好一幅水田漫漫的画面。而晚间车水,又是另一番景象。一轮明月挂在空中,田野上一片朦胧,远远近近传来阵阵山歌声,应和着田间“咕呱咕呱”的蛙鸣,恰似一曲令人如醉如痴的田园交响乐。就是在这个时候,爱唱车水山歌的徐大哥唱起一段山歌来,其中有一段情爱山歌这样唱道:“二八佳人美少年,心灵手巧会种田。嫁个男人年纪老,嫩花被个老藤牵。不知趣来又可嫌,心里喊冤不应天。爹娘贪他多富贵,误了青春美少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农村开始普遍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那部大型的脚踏水车就不知去向了。由于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农田的特点,普遍使用的都是“龙骨水车”。因为它重不足百斤,一人可以架在肩上,运送非常方便。车水时,将水车头部向上,尾部向下,斜靠在堰塘坎上,使其一头伸进秧田,一头淹在堰塘水里,两个人挽起裤腿,打着赤脚站在田里,分列水车左右两侧,一人手握一个水车头部转轮搅把,弯腰弓背、用力就能把水车搅动起来。那带着一块块木质叶片的长长的木链条,在水车前后转轮带动下旋转不停,很快把堰塘里白花花、蓝莹莹、清亮亮的水从水车水槽搅上来,流进稻田。

  水流跳下水车头木槽口的哗啦哗啦声,和水车转轮旋转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烈日高照、热浪灼人、蝉鸣声声的田野。禾苗得到堰塘水的滋润,很快叶片舒展,昂首挺胸,叶色葱翠,有了精气神。此时,尽管饥肠辘辘、精疲力尽,但是看见稻谷在一阵阵微风中频频点头微笑,心中的快意也油然而生。

  “不辞踏车朝复暮,但愿皇天雨即休。前来秋夏重漂没,禾黍纷纭满阡陌”,这是明代诗人张羽的《踏水车谣》,通过对车水灌溉情景的描述,展示了历代的原生态农耕生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古代农耕车灌的美丽情景难以再现,世代传承下来的水车早已进入博物馆。水车发挥独特作用的岁月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我还是难以抹去心中的记忆:我们不能不佩服老祖宗的聪明智慧,水车的发明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件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好事。

  现在,只要一提起水车,我就想起了昔日那道靓丽的风景线,想起了那诗意快乐的日子,想起了那朝夕相处的伙伴,想起了那辛勤耕耘的农民,想起了那难以忘怀的农村,感叹新时代的美好,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水车辘辘,在如诗如画的田野中旋转出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逝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一种大美田园,一种闲情逸致,一种诗情画意!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辘辘 水车 徐翀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