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要给别人提建议,也时常面临别人给自己建议。
提建议是一件好事,对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益处。
但实践中会发现建议和建议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给你提的建议,你会觉得很符合自己的实际,很有帮助。有的人给你提的建议,让你不仅觉得无法接受,而且感到很奇怪,他怎么能提出这样的建议呢?细细想来,还是认知的问题。
一天几个人谈起了旅游来。到过很多地方的人自然会有很多体会和感悟,无非是开眼界了,了解风土民情了,领略秀丽风光了,增加社会知识了……。可是有一位没出过远门、也不愿旅游者说了一嘴:哪里也没有家里好,到哪里看也没意思。我们都愣了,怎么会有这种看法呢?后来想明白了,这就是认知的差别。这种人你跟他说,出去旅游如何如何好是没有用的。
因为人受教育程度不同,阅历不同,环境不同,个人努力不同……所以,知识水平、见识能力、看问题的深度、角度等都会有差别。一个人站在山底、山腰、山顶,看到的风光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有一致的观点,得出一致的结论呢?坐在井里的人,你跟他讲天的广阔无边,海的浩瀚深远,那可真是对牛弹琴,白浪费时间。
如此说来,怎样提建议的问题基本上也就清晰了。
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如果和对方在经历上、学问上差别挺大,就不要随便提建议,其结果不是人家置之不理,要不人家给你两句,只能是自取其辱,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其次要看清对象。面对一个只有井底之蛙阅历的人,你建议他学学李白,去看庐山瀑布,望深潭千尺,听两岸猿声---,那都是对牛弹琴;更不能谈司马迁周游天下写《史记》,徐霞客半生旅游搞科研,那几乎是天方夜谭。庄子说过“”井蛙不可以语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与道者,束于教也。”意思是说:对着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因为井底之蛙眼界狭小,它眼中的天地只有那么大;和夏天生夏天死的虫子,没有必要和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因为它们的眼界所限,见不到冬雪的景色;和见识浅陋的人,不必和他们讨论高于他们认知的道理,因为他们的学识和受到的教育是有限的。
第三,考虑成熟了再说。不知道是谁说的,“那种不经过深入思考的意见,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不负责任,而且随口说出的意见,内心也不会有太多的责任感。自己都不重视的意见,又怎么会引起别人的认同呢?”又说:“提出的意见必须要有根据,而且必须要经过深入理解、深入思考、预测未来并采取实际行动这三个阶段,如此得出的意见才算是负责任的意见。”
大概20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放映军旅生活的电视剧,一位军官后来提为师长,在和女朋友的交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提的建议基本上都被采纳了,没有90%的把握,就不要提建议。
第四,跨界的少提。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又说,术业有专攻。人家集半生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东西,作为门外汉,还是少提意见少评论为好。如果自己对音乐、古董、天文……一知半解,就不要对此说三道四,那样的话,很可能说外行话。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什么都懂,敢对任何领域发表高见,甚至指点江山。那样不仅会错误百出,也会让人笑话。对不是自己专业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说为佳。不懂不是罪过,反而显得自己谨慎谦虚。
第五,区别对待。对尊者长者能者,尽量含蓄,不要直言重言,那样会适得其反。《突围》中的林满江,劝自己的儿子林小伟和女朋友吕佳佳赶紧到外国去发展,不要卷入上一辈的命运旋涡。作为准亲家的吕德光第二天和林满江吃饭时,谈到两个孩子去国外生活的问题时,两次欲言又止。林满江让他直言,他还是试探性地说,你在海外是不是有公司和资产?林满江没承认。吕德光自然不太相信,但也没说。林满江说,你是不是担心我有经济问题,吕德光点点头。这才是他要问的问题。下一句话,吕德光好像是说,如果有的话,还是早些说清楚或及早处理为好。
对关系很好的朋友,批评就是建议。开始他可能接受不了,有些排斥甚至不满,但也不要着急。过段时间,他会慢慢领悟过来,就会觉得你是为他好。有位我曾批评的朋友,当时很抵触,很排斥。一年之后,发信息说自己那时尚年轻,性格有些太犟了,觉得你说得对。你看对我还有什么意见就说吧。越这样反而让你无话可说了。自己也得做自我批评,说当时也是不太冷静,有些意见也可以换种方式说。还有一位朋友说得更形象,说批评就像喝酒,刚开始觉得辣,住一会就不辣了。我补充说,再喝一会儿还会觉得香呢。当然对不太熟悉的,不肯认错的,建议性批评就不太合适了,那也好办,任其自然就好。
202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