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理洵:西安鼓楼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25次    字数:149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比桥梓口钟楼要早四年兴建,桥梓口钟楼一百九十八年后迁于现址,屈指一算,实际上,鼓楼比现在的钟楼要大二百多岁了。它在钟楼的西北方位二百米处,中间是钟鼓楼广场,二者可以通视。钟鼓楼广场是下沉式立体布局,由著名建筑师张锦秋设计,她是梁思成的学生,陕西境内好些带有标志性的建筑群落都出自她的手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省图、世园会长安塔等。钟鼓楼广场视野开阔,可以使钟楼、鼓楼隔空相望,拉近了两者的距离,民间所谓“晨钟暮鼓”的景观,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钟楼的基座是方的,鼓楼不同,它的基座是长方形的,东西长,南北短,横跨北院门街,券洞也只有南北方向才有,供人、马通行。现在的券洞已被铁栅栏封闭了,是为了文物保护,行人通行采用环岛模式,要绕它半圈才行。原来没有封闭的时候,我曾经穿行过,夏天是很凉快的。它有三十四米高,比钟楼矮两米左右,但基座面积要比钟楼大得多,更展拓宏伟一些。基座用青砖砌成,高近八米,楼高两层,采用的是古建筑中最为常见的重檐三滴水式。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面阔各为七间,进深均为三间,四周环有走廊。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层次更为分明。整栋建筑为纯木结构,没有使用一根铁钉。从整个建筑的型制和级别来看,在整个明王朝,它都是顶尖的,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的鼓楼,目前,它也是全国现存鼓楼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要说的还有悬挂于鼓楼第三檐下的两块牌匾,南北各一,南边是“文武盛地”,北边是“声闻于天”,蓝底金字,远远地就能看得到。这两块牌匾在文革中被毁掉了,本世纪初又被重新修复悬挂了起来。关于这两块牌匾的书写者以及文字,历来可讨论的问题较多,说法亦是多样,比较可靠的一种是,西安日报记者韩勋在一篇报道中澄清了这个问题。该报道说,西安市档案馆保存有一九三五、一九五〇年的两幅照片,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拍摄到鼓楼顶层檐下悬挂的两块牌匾;还有一九五二年承担鼓楼修复的西安新元营造厂给市政府建设局的一封信,信中称在描刻“文武盛地”牌匾时,发现下款“巡抚都御史重XX可X题”之上,又盖有“康熙元年岁次XX吉日”字样,因此拿不准到底该描刻哪一款,遂写信“请明确指示”。结合牌匾上款可推断此匾为“巡抚都御史重庆赵可怀题”,时在万历十八年;至于“声闻于天”牌匾由谁人题写,查阅《续修陕西通志稿》,得知乾隆五年陕西巡抚张楷重修鼓楼碑记中,有“(鼓楼)成之月,楷荷恩赐御书,遂摹而奉悬于其上”、“乾隆五年岁次庚申正月毂旦立、咸宁贡生李允宽书丹”等句,认为“声闻于天”确为乾隆赐书,而“李允宽书丹”,应理解为李书写了重修鼓楼碑记,于“声闻于天”没有干系。这个报道比较客观,特别是更正了较为流行的“声闻于天”匾为李允宽书写的说法。当然还有人提出“声闻于天”的“于”为何不写作“於”,其实这句话是来自于《诗经·小雅》中的,因为《诗经》这样写,所以就这样写了,没有太多的理由。

  和钟楼一样,古时人们也是在鼓楼上击鼓鸣时的,因而有“晨钟暮鼓”一说,清晨敲钟,傍晚击鼓,比较讲究。鼓楼上原来的鼓已不存在了,现在则制作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鼓展示了出来,据说鼓面是用了一个整张牛皮,一层楼外回廊上还挂有根据二十四节气制作的小鼓,楼内还有鼓文化展示区,以及鼓乐表演。我是前年春末上去的,站在楼外回廊“立夏”鼓的前面照了张像,效果比较好,有时写文章编辑要照片,应付一下也很不错。好几百年了,鼓楼也是修修补补地一路走来,文献上说奠基的那天天还下着小雨,迷迷蒙蒙的天,想起来也像是水墨画,一定也是美极,只可惜是太过于遥远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