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吴云涛:下仓访古

作者:小宇   发表于:
浏览:46次    字数:241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诗人胡松本先生老家在湖区下仓埠。近日松本邀约我们一帮文友去了他的家乡,看古镇的街巷,看古树、古井,还拜了水月庵。老街老巷住着今时的乡民,古树再老也显出鲜活的生机,古井的水有人在用还是活水。我们看的,说古其实也不古。

  乡下来了亲友,家里要是有点古董旧物,做主人的总会大方地捧出来,让大家看过稀罕。松本兄捧出的,可是家乡朝于斯夕于斯的物华天宝,有仙气,灵气和活气。

  先说这树。数百棵檀树、朴树混在一起,古意悠然,虽然还没有挂牌保护,但藤蔓缠绕,遮天蔽日,已是古木林。别处,古枫树数棵,古黄金树一棵,树围双人搂抱不过来。当地人把这檀树称作“奥山檀”,“奥”可能是违拗的“拗”吧,因为当地人说,这树,春天的枝梢竟然是光秃秃的,打雷才长叶子,冬季其他树落叶萧条,“奥山檀”反倒是枝繁叶茂。檀树、朴树、黄金树都是药树,这一棵黄金树的树龄有370多年,其他树也过了百年。下仓的湖区没有真正的山,四季风大,冬天酷寒,古树能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论其根本应该是人不愿意去伤害树。敬树如敬神,下仓镇和旁边的许岭镇,民间都有这样的说法。难怪湖区多古树。

  水月庵拜神拜佛。庵依着一望无际的泊湖,旁边的半月湖,实为一块不大的水面,称之为湖,可能是借助了水月庵的荷塘月色和湖光山色。水月庵最早建于明朝的天启五年,祭祀的是观音大士暨诸菩萨。后毁而重建,现在供奉着龙王、如来佛诸神。清末江西湖口县的文士沈延献撰有水月庵联:那处得如来,但使神州赤子,不说如,不说来;吃棒心悲,个里如来便得;何方无水月,试问天竺先生,什么水,什么月;拈花微笑,其中水月也无。当地百姓中有“水上飘来的水月庵”的传说。志书载,县以北的旧团林庄南冲畈河口石矶上,原来也曾经有过一座水月庵。团林在泊湖的上游,或许就此有了“飘来”一说。

  松本友古道热肠,带我们走街串巷。老街蜿蜒一二华里,两边小巷如枝丫。街的两边多是旧式铺板房,沿街有砖土砌的货柜台子,木阁楼有细碎的格子窗。十有八九户门是锁着,门前有瓦钵栽种的花和草,木门贴有春联。门开着的,或一老人依门静坐,或三两妇女在堂厅闲着聊天。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了。

  下仓埠远离了繁华,回归幽静。历史如长河,在这里形成地势落差,似水瀑似云烟。在没有长江同马江堤的时候,下仓埠是最好的水码头,是有名的商贸集散地。不仅仅只是水乡渔港,这里还云集商贾,街上有当铺、烟行、商行、酒楼、旅店。当地的黑瓜子、芝麻、烟叶等农副产品乘舟载船,源源不断运往大城市,又运回布匹、火柴、洋油、肥皂等工业品。旧时宿松年产烟草达数万担,由本地商人贩往外埠,也有外埠入境采购,因而形成了下仓烟市。烟草主要是销往上海、镇江,市场价格根据上海和镇江的行情而波动。下仓埠的烟价也定期在上海《申报》的烟草行情广告里公布。

  到古井边上。一块黛青色巨石凿成的环形井圈,圈沿上有小木桶,有汲水的绳索。井是双井,相矩一丈许,另一口井不知何故填平了,只显露出圈沿石,静静地躺着,躺在一户居户的正门口,如游泳的防护圈。宿松泉多井多,燃灯寺也称双井寺,当年李白在宿松井边磨砚,那井称“聪明泉。下仓埠这双井当然也有来历,井处在清未宿松最大粮仓“便民粮仓”的后院,提供了众多粮官、护卒的饮用水。

  “县必有仓,以广储蓄;仓必附县,以便运输。”仓,指储存粮食的地方。宿松的粮仓,明朝正统年间不在本县境内,设置在邻县望江的曹家山,涉山涉水,路途遥远,明朝宏治己未迁移到了县内泊湖西岸祝家山。但祝家山地处偏僻,陆路不暢,涸水季节行船搁浅,老百姓运粮仍然十分艰苦。到明朝嘉靖年间再迁下仓埠。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利官便民,居民“颂官善政”,刻石立碑以记其功。明朝末年粮仓在战火中毁损,一直到道光元年才得以在仓镇旧址上重建。重建后的粮仓规模宏大,东西排列粮库57间,中间为行署正厅,前有石坊门,左右有耳房;厅的后侧房屋两重,东厨房,西福室(洗浴、卫生间);粮仓内有护粮神庙,周边筑有坚固的围墙。

  这已是史志对粮仓的记述。现在粮仓古迹无存,尚有古井,以及散落在居民房前屋后的、雕刻有细致的花纹图案的柱础和块石。门前垫花钵的多有镂花的砖石,文友们不看花,看石。

  粮仓取名“便民仓”,随之官方将此地正式改名为“便民仓镇”。县衙在城里还有一粮仓,这里也有,一上一下,故有"下仓"之称。下仓为渔埠码头,又被称为"下仓埠"。有了粮仓,也就官设“粮米交兑处”。此时,下仓埠有戏台,灯歌灯舞,龙舟竞赛......

  明嘉靖和清道光两次建粮仓,先后有本县的文士吴导光、吴宽写了《便民仓记》《前便民仓记》。吴宽在《前便民仓记》中叙述了建仓经过,历数了郡守、巡抚都御史、巡按监察御史等“守令”的便民善政之后,引发了一番深深的感叹:“为守令者无他,亦唯求民所欲,而遂之与赤子等耳。今施君唯知民之所欲者,在此故为是役,而其民皆悦,盖唯得其心耳。即此以推其余,凡民之狱讼有不平、庸调有不均者乎?饥寒有不免、劳苦有不息者乎?宜其得乎民心,而县称治也。”吳宽可能是下仓本地的文人,其文章中提出的古代为官者“求民所欲”、“故为是役”、“其民皆悦”等得其民心的理念,到今日也是为“官”为政之道。特别是他还推而广之,希望当政者不仅是要建好便民仓,还要主持好社会的公平正义,解除民间百姓的饥寒劳苦。当时,他肯定是写给地方官吏看的。

  离开老街之前,松本还想带我们去寻觅一段有青石板的小街和一位诗友的旧居,都没有找到。下仓埠古今多文士。我熟悉这一带诸多文朋诗友,许多的乡村教师,显得文静儒雅,又不失乡土本色,敦厚质朴。南宋的朱熹曾盛赞宿松人有“古风”,“衣冠入城市,襫入田间”,场面上衣冠整齐,下田去穿上蓑衣。朱熹当年察访宿松风土人情,是否到过下仓埠,而这里的文化人尽显“古风”。

  下仓访古,最后一程是,伫立水岸,看镇内的黄湖大桥,大桥7.5公里,安徽省最大的跨湖大桥。大桥如彩虹,映在碧水蓝天之上,一派现代的恢宏,全无古风古意!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小宇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