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刘军:逆流而上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28次    字数:347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前几日看了王鼎钧的“真正的衰退不是白发和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和进取”一文,很受启发。

  一位伟大的人物,幼时在河边观鱼,见鱼群列队逆流而上,有进无退。他内心大受感动,从此有了奋斗的目标。

  我们到河边去仔细看游鱼。凡是水流较急的地方,鱼口都面对流向,不肯随波逐流而下。身为一鱼,只有如此才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做一条堂堂正正的鱼;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摄取上帝在水中为它们预备的养分。倘若它们调转方向,放弃努力,就会翻滚、散乱,昏沉沉地被冲到浅滩上,因此丧命。

  我在想,鱼为什么选择逆流而上呢?我在寻找答案。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的鳃丝布满毛细血管,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当鱼逆流而上时,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可使鳃丝之间的间隙增大,更好地吸收氧气。再加上水流速度快,也能及时补充鱼对氧气的需求,所以鱼喜欢逆流而上!"

  鱼类身体的两侧有许多被称为“侧线”的感触器官,它对水流的刺激尤为敏感,能帮助鱼类确定水流的速度和识别方向。如果顺流它的鱼鳞会被水冲开,在沙滩边缘也会被水浪拍打在沙滩上,逆者进也,顺者退也。有道是: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这是一种本能,一种不想被外来力量控制的本能,一种反抗外来力量的本能,如果顺水漂流,很多事情难以控制,如:撞礁等,这是进化来的本能。为了生存吧,它们觉得顺流而下意味着死亡。鱼类长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洄游运动已经形成一种习性,成了一种遗传的本能。不同种类的鱼,由于从它们祖先所继承下来的习性不同,所经历的历史年代不同,所以这种遗传性的本能也有很大差别,并形成某一种族的固有特性。

  鱼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和身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在产卵以后为恢复体力,就必须寻觅必要的食料。鱼类的食料大多数是浮游生物或其他小鱼小虾,而这些生物的数量往往随着水域的环境变化而有很大的增减,因此,鱼类为了追逐饵料生物群,就不得不作长距离的索饵洄游。

  鱼类的洄游,除了外界的环境条件外,鱼类本身生理上的要求也能引起鱼类的洄游运动。这种洄游主要是在生殖期间和觅食期间,前者被称为生殖洄游或产卵洄游,后者被称为索饵洄游。鱼类的性腺发育到一定阶段后,由生殖腺分泌到血液中的性刺激素就起作用,迫使它游向沿岸水温高、盐度低的水域。因而大多数的鱼类在产卵的时候,都向近岸或河口洄游。当然也有例外,如比目鱼,一般是沿海岸线游向深海去产卵。

  逆流而上又称顶流游动。顶流游动有一个水流速的临界速度,当流速小于临界速度时鱼类对水流不产生反应,当水流达到一定程度时,鱼的活动增强,便积极顶流游泳,流速过大超过极限游速时,鱼也保持顶流状态而被流冲走。

  鱼类在水中运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一定规律的,如临时躲避敌害的袭击,追逐俘获物,或其他偶然性的运动等等。这类运动有时连续发生,有时则很长时间没有出现,移动的距离或持续时间一般较短,而且没有一定的方向和周期性,因而被称为“不定向移动”。另一种则相反。它的运动是有目的性的,时间和距离相当长,有一定路线和方向,而且在一年或若干年中的某一时间,某些环境条件下,作周期性的重复,因而形成了所谓“定向移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洄游。鱼类的洄游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大麻哈鱼和鳗鱼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海洋中度过青少年时期的大麻哈鱼,到了性成熟的时候,就成群游向河口,并以一昼夜四五十公里的速度,逆水而行,到离海洋数百公里的河流上游产卵。它们在洄游途中,不思饮食,只顾前进,遇到浅滩峡谷、急流瀑布也不退却。有时为了跃过障碍,竟碰死于石壁上。到达目的地后,因长途跋涉,体内脂肪损耗殆尽,憔悴不堪。绝大多数大麻哈鱼在射精及产卵后就死去,不能看护自己的后代。受精卵在河水中发育成小鱼后,顺水而下,回到海水生活四五年之后,又沿着父母经过的路线,回到河流的上游产卵。生活在江河中的鳗鱼,却与大麻哈鱼相反。它们长大以后要在海洋中产卵。鳗鱼在繁殖季节也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它们遇到河道阻塞,无法前进的时候,会不顾死活地离开水面,沿着潮湿的草地,翻越重重障碍,奔赴大海。鳗鱼在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之后,有的累死了,有的同子女一道回到故乡。在许多情况下,洄游的鱼类是成群结队的。例如黑海里的鳀鱼,就是著名的例子。成群结队的海鸥,常因饱食了拥挤在海面的鳀鱼而不能飞翔,有时鱼群大量游来,竟使海湾淤塞。一百年前,巴拉克拉夫海港,曾因大量鳀鱼拥进,挤得水泄不通,大量的鱼因而闷死腐烂,臭气弥漫,竟然成灾,成了世界奇闻。究竟什么原因促使鱼类作这样的洄游呢?我们说这首先是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鱼类也和其它动物一样,它的活动受到温度的影响。由于鱼类在水中生活,除了温度,水流和盐度等对鱼类的洄游都有影响。

  不必羡鱼,这是上帝给一切生命的智慧。人也活在“水”中,那“水”,就是人们常说的潮流。潮流的冲击,比惊涛拍岸更动人。逆流来时,不要犹豫,迅速地面对它,坚决地迎接它,勇敢地冲破它!只有如此,才有生存的机会,才有生存的意义。

  王鼎钧还举例一个例子,我的左邻是一位过气的歌星,天天躲在房子里听她自己当年灌的唱片。右邻是一位退休的教授,天天喃喃祈祷。在我的想象中,这位教授一定衰老不堪了。

  事实不然,我发现七十岁的教授精神健旺,步履轻快,眼睛闪着喜悦的光芒。倒是那位歌星,四十多岁就已经面色灰槁,老态龙钟了。原来失意的歌星天天回忆过去,自思自叹,“苦酒满杯”摧毁了她的生机。而老教授虽然桃李满天下,退休后却发愿学习拉丁文。他说:“每次多认识一个生字,我就觉得又年轻了一岁。”我所听到的“祈祷”,其实就是他低沉的读书声。

  真正的衰退不是白发和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和进取。所以人间有二十岁的朽木,也有八十岁的常青树。“学而时习之”催人成熟,却防人衰老,这是多么奇妙呀!

  人类是不是应该向鱼学习呢?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逆流而上的人,也有不少顺流而下和随波逐流的人。成就事业者必定是逆流而上的英雄。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逮捕和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月,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危局下,50岁的徐特立由李维汉介绍,经省委负责人彭公达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徐特立在党组织里“真正获得了新生”。在徐特立60岁生日时,毛泽东曾给他写过一封信,高度赞扬了他“逆流而上”的精神。信中写道:“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

  学习上,徐特立也有一股“逆流而上“的劲头。1919年7月,已经42岁的徐特立,毅然放弃已取得的成就,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成为一位留法老学生。有人对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学法文会有不少困难的。徐特立答道:“我今年42岁,一天学一个字,7年可以学会2555个字,那时我不到50岁,假如一天学两个字,到46岁以后就可以学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连一两个字也学不会的。”

  一些人生活中、事业上遇到点挫折,就顺流而下,不再坚持,只能是半途而废。大革命失败后,不少共产党员脱党、叛党;革命途中,一些人吃不了苦,当了逃兵;一些人经受不住国民党高官厚禄的诱惑,当了可耻的叛徒----也有些人,没有上进心,不学本领,甘当混子;也有的人不辨是非,团伙腐败,实属随波逐流;更有有奶就是娘,给钱啥都干,在作恶上助纣为虐,同流合污,推波助流----

  当然,也有不随波逐流的,例如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批判后,几乎一边倒没有人敢为他说话,也没有人肯接近他。他所住的芬兰别墅中显得格外冷清,主动前来看望他的人寥寥无几。“寥寥无几”并非没有,朱老总、韩先楚就主动前来交流。还有像黄克诚、邓华、洪学智、胡耀邦等,他们选择了实事求是,不随波逐流,最后也都受到不公正对待。胡耀邦曾说,因为批彭不积极,毛泽东冷落了他好几年。从庐山乘飞机飞回北京时,无一人和彭总坐一个飞机,只有张爱萍敢和他同机。当一个人落魄时,能够帮助、问候你的人才值得珍惜,他们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觉得挺有道理: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流而上。即使岁月不曾饶过我,我也不会辜负岁月。任凭时间怎么走,我们都要向着自己心中锁定的方向,一直走下去。

  2022年1月18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逆流而上 刘军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