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对表

作者:快乐的兔子   发表于:
浏览:13次    字数:168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我老家方桌后面的条案上,有一台钟表。那是小时候,用我和姐姐、妹妹一年的押岁钱换来的。一共56元,全给了母亲,母亲去县城买来这台钟表。深紫色的长方形木箱,上面的圆弧设计,玻璃罩内有圆形的表盘,时针分针和秒针各转各的,谁也不碍谁的事。特别是金黄色圆形钟摆,摆来摆去也不嫌累,还发出“咔咔咔”的声音。这在当时也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物件。

  买来后,母亲说需要“上劲儿”,它才会走。表盘上有两个孔洞,把钥匙插进去,左右各拧十五下,要分两次来进行。转到快十五圈的时候基本上就转不动了,再转恐怕要坏掉的。上一次劲儿就能走半月。时针走到整点的时候它就响,走到几的时候就响几下;分针走到六的时候就响一下。我们都感到很好奇,心想它怎么就那么“聪明”呢?当然,我们都盼着给表“上劲儿”。快到半月的时候,我们就提醒母亲给钟表“上劲儿”。父母忙的时候,就让我们自己“上劲儿”,并嘱咐千万不要碰“表针儿”,碰了表针走的就不准了。上劲时发条紧绷的声音也是非常悦耳的。后来听周华健的《风雨无阻》,开头音乐就是钟表上发条的声响,我立马就想起老家的钟表来。从此便喜欢上这首歌,在我心目中,它既是一首励志歌,也是一首思乡曲。

  有时候也会忘掉“上劲儿”,这时就要看父亲的手表了。父亲的手表也是需要“上劲儿”的,手表每天上一次“劲儿”。有时候忘了“上劲儿”,他就跟钟表“对表”;钟表不走了,就跟手表“对表”。当然也有赶巧的时候,父母忙地里家里的活,我们忙学习写作业,都把给表上劲儿的事忘了,结果手表和钟表都停了,这可怎么办?好办,听收音机。

  一到整点的时候,收音机里“喯儿”“喯儿”的响几下,然后传来动听的声音:“现在是北京时间12点整”。这是我们跟北京最近的时候。我们对好表,然后听评书。有的台播单田芳老师的《三侠剑》,后来是《白眉大侠》;有的台播田连元老师的《小八义》;有的台播刘兰芳的《赵匡胤演义》,后来是《呼延庆打擂》》,晚上7点或8点也有重播。我不仅包下了对表的活,就连听评书也成为我的“嗜好”。因为那个年代收音机杂音大,需要把耳朵贴在收音机上才能听清,有时候还串台,需要随时调节一下。为了听完整,我经常是听完书再吃饭,晚上写作业也要听完评书再写。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讲给我的小伙伴们听,从此我成了业余说书的,也成了孩子王。我身边并不寂寞,寂寞的时候是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而我手里也没有钱。

  上初中住校,对表的事就不用我管了,因为家里有了电视,父母在看天气预报、听新闻联播的时候可以“对表”了。后来有了挂在墙上的电子表,安一节电池走半年。再后来父母也有了手机,但母亲不喜欢带手机。母亲健忘,做饭的时候,总要在门上用粉笔写一个数字,就是分针走到几的时候就可以揭锅吃饭了。那台钟表被忽略了,没人给它“上劲儿”,但它一直留着,即使盖新房的时候,把很多旧家俱丢掉了,也没有把钟表扔掉。30多年过去了,它始终站在方桌后面的条案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钟表放钥匙的地方,放着一个小本本儿,那是父亲把麦子存到村后公路边上的面粉店里,店主给每家发一个小本子。每当取面粉或面条,就在上面记上哪天领取面粉多少斤,面条多少斤。他手里也有一本总账,在某人名下记上同样的斤两,两本账都一致,事后好对账。上中学的时候,我拿着小本本去领半袋面粉和十斤面条,吃上一两个月,节省我在县城的一些开支。

  钟表里还放着我的一块奖牌,那是上三年级的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一名。放寒假那天,张老师给前三名的同学,每人发了一个奖牌。我的是金黄色的,另两位同学是银白色的。全班同学都排好队,张老师亲自为我们戴在胸前,然后大家鼓掌祝贺。本来我想向家人炫耀一下,结果到家刚摘下来,牌子就解体了。“三好学生”的长方形横牌与带“奖”字的“五角星”牌之间的链条开裂,横牌后面的“别针”也粘不住,于是我也没有骄傲的“资本”了。我不好意思再向老师要一块,只好把它放在钟表的小匣子里藏起来。奖牌“坏”也有坏的好处,我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始终不松劲儿。因为我要和我的同学志方“对表”,一直到小学毕业,我俩的学习成绩霸占着班级前两名。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