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与饭碗相关的话题(八)(1)

作者:平时   发表于:
浏览:28次    字数:293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核心提示:2021年我国粮食增产再创新高。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速将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也即将超过西方发达经济体。其增速指标集中体现在国内总体消费的复苏上,农业继续保持高质量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农村面貌也进一步改善。

  2022年的清明期间,我们一行人回了一趟老家,从省级公路驶入市级公路,就能看到遍野的越冬作物种植面积与品种,比较起往年有了诸多改变。平常不善于种植冬小麦的水稻田里,青青的麦苗已在拔节抽穗,黄灿灿的油菜花一眼望不到头。趁堵车的间隙与人攀谈,现在种了这么多冬小麦,等到小麦收获,就早过了春天早稻的种植茬口。有熟悉农事的同行者说随着水稻面积单产的提高,曾经的早稻收割了再种植晚稻的双季稻生产,已经逐渐地恢复到了传统的一季小麦,一季杂交稻播种模式。如今水稻单产量与冬小麦一季的单产量早已与双季稻持平,有些水稻品种的单产加上冬小麦,甚至还超过了种植双季稻的产量。

  我们在惊讶的同时,还是有些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也许我们认知知道需要转变,抢收抢种的“双抢”农忙已成了过去式。收割了早稻再插晚稻的耕种方式也有几十年了,那曾经认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稳定产量,保住饭碗的最佳方案。最少的土地,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以满足基本的粮食需求。心中似乎觉得还是一季水稻加上一季冬小麦的收成,应该没有两季水稻产量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完成祭扫仪式后刻意去镇上吃饭,找人聊一聊农业生产的现状。聚集在茶水间的都曾是从那些特殊时代过来人,且长耕种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农业农村见证者。这些人的经历就是一本农村农业生产的记录本,有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农村基层组织者,有离开这块地以后,又兜兜转转倒回来的创业者,这些人给我们描述的农业生产并不一帆风顺。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刚才的疑虑,什么是最佳且适合于当地的耕种方式。新的耕种方式,必然带来种子的选择,肥料的使用量,农药的针对性,以及育苗灌溉等等程序的改变。可能我们忽略了一种现象,土地的使用频率过高,必然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想要再提高产量,就只能加大投入,结果就造成了不断增高再投入的恶性循环。现在恢复一季水稻,一季冬小麦的耕种模式,除了有优良品种作坚强后盾,还是其它可以改善土壤条件的农业新技术投入,其目的就是力图保证面积总产量的前提下,让土地适时地得到休整,用以恢复地力,同时也相应的减少了农业投入,还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我们如小学生听课一样听大家侃侃而谈,除了获益匪浅,还觉得不虚此行。

  纵观我国农村农业的经济发展,通过这几十年的努力,粮食生产已获得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家通过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推广实施了一批资源保护及农业高效利用等新技术,其农业资料与技术装备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农业的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其溢出效果使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产品的质量均有了积极的进展。

  传统农业的丰产,靠的是优化种子,提高化学肥料的使用率,喷酒农药,或者施以生长添加剂的石化农业模式。其结果是农业在取得丰厚回报的同时,却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为普遍施以无机肥料,有机肥料的减少必然导致土壤结构失去平衡,甚至于还出现大面积土壤板结现象,使得部分土地逐渐地变成缺少了有机肥料,导致无法耕种贫瘠土地。再加上不间断的自然灾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大打折扣。

  高投入带来的高产,是一把双刃剑,在增产的同时,导致农业成本逐年增高,农资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成本有增无减,流转土地经营权种粮的盈利空间也进一步受到挤压,已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据调查报道:目前东北地区流转土地亩地租为500至600元。中部地区省份为400元至600元一亩,东部沿海省份的地租则平均达到900至1000元左右一亩。承包者在追求高产量的同时,其大量施用的化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的泛滥,使农业生态环境更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其经营种植手段给农业土地的伤害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恢复。

  为了避免土地被无休止利用,中国古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耕种过一次土地,在农作物收割以后翻耕出来晾晒一个季节,用以增加土壤的透气度,增加土壤的活性,用现在科学的观点就是让土壤中的微生物有了适宜的活动环境,增加肥力,或改种与上一季不同类型的作物,称之为轮作。轮作的作用,是不同的作物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并不相同,这样就可以错开作物对土壤中肥料以及各种元素分别吸收,起到间接地保护土地功效。关于轮作与休耕,2016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就通过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认为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仍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据测算,当前我国耕地约为19.2亿亩,相较10年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的20.3亿亩耕地面积减少1.13亿亩。加之我国城镇化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耕地保护压力日益加大。要保障粮食安全,在守牢耕地红线、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所以国家出台了必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措施与制度。为了对于耕地保护措施有比较感性认识,我们将欧盟地区与中国2021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作一个比较:2021年欧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972600000亩)。人口:7.6亿。人平播种面积:1.3亩。可耕地面积:29976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411公顷,即人平均:6.17亩。

  中国不包括港澳台2021年的粮食播种面积:(1764470000亩)。人口:14亿。人平播种面积:1.21亩。可耕地面积:19.179亿亩。人平均1.37亩。看了这个数据,人们一定认为就土地人平均持有量,我们与欧盟没有可比性。

  欧盟地区人平均可播种面积为:6.17亩,一年的使用了人平:1.3亩,使用率为21%;休耕地面积达到的程度必然为农业投入省吃去了很大一笔开支。

  中国的人平均可播种面积为:1.37亩,却在一年中使用了1.21亩,使用率为88%。可见我们有限的可耕地面积的使用状况不容乐观。(注:部分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所公开的信息)

  从投入到农业中的人工成本与农业资源的成本来核算其收入值,中国农业就属于高投入,低收入行业。虽然我们的终目的是稳定农产品市场,保证人人有饭吃,保证饭碗端得牢固。但是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所产生的低附加值农产品,就会成为缺少竞争力;且不可持久的农业发展模式。

  大家都知道农业的存在为社会提供了粮油蔬菜肉蛋等的供应,但农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质上不属于商业商品范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只能将农产品限定为非商品。如果农产品属于商品,那么粮食和肉类蔬菜等出现短缺,就会危及粮食消费品市场。要想保住饭碗,就不能给粮食作为商品的自由度。农产品的这种非商品的属性,只能让位于保稳定这个大局。所以,国家平抑粮价的目的,既不能让粮价无限制地增高,也不能任其无限制走低伤农。探索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与出路,不外乎高科技的农业投入所催生出来的农业革新,诸如“阳光农业”的新技术革命等等等等。

  以前人们把农业归属于阳光事业,是因为农业丰收就如同阳光灿烂般的明媚。还因为农业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如果没有充足的阳光,农产品的丰收就会大打折扣。

  现代农业之所以又被称之为阳光农业,是因为新技术的使用,改变人们对于农业的固有观念。

  (续其七)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粮食 饭碗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