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曦羽:风雪中的飘摇 · 读《大雪将至》

作者:曦羽   发表于:
浏览:198次    字数:367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篇,  月稿:0

  上个月,国外友人推荐了这本《大雪将至》。初看到书名,实在猜不透其主题是什么,是怎样一种风格的小说。疑问写满心间。于是速去图书馆借阅。馆藏三本,都安静地立在书架上。拿出一本,瞬间被其装帧吸引——那么淡雅、简约、干净。不像其他种类的书被人翻看得不堪忍睹,看来真是鲜有人问津。

  翻开书,各界好评映入眼帘。不乏各国著名作家,如英国的伊恩·麦克尤恩,印度的阿努拉哈·罗伊,还有许多有名的报刊杂志,如《时代周刊》,《明镜周刊》,《华尔街日报》等等。

  作者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泽塔勒。本书的德语译名叫《整整一生》,更加直白地概括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但中文译本更有意境,给了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保留余韵,让人思索回味。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山民拼搏奋斗的一生。主人公艾格尔面对残酷的生活,工作,战争,失去所有,劫后重生。又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重新生活的故事。直到年老体衰的他在大雪飘飞的时候,默默走向山谷深处,走完了自己漫长而又艰难的一生。正如英国作家所述,本书如同一场美好的思索,思索着远离尘嚣的山谷中一段孤独的生命以及现代世界如何缓缓地到来。

  主人公艾格尔的童年苦难重重。从小失去父母,尝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与爱。跟着“养父”,受尽虐待与凌辱。卑微的私生子身份,不知道父亲是谁,幼年时遭遇母亲病故。一辆马车把他从大山那边很远的一个城市带到养父那里。他幼年时期的唯一记忆就是从马车上被抱下来,一声不吭地站在那儿。脖子上挂着个皮袋子,里面装了一些纸币,养父递给了车夫可怜的两先令小费和一小块干硬的面包边儿。他的大眼睛始终惊讶地望着高处亮晶晶的白色山峰,茫然无措。这个记忆被他随身携带了整整一生。

  而他的下一段记忆则是大概八岁的自己,光着瘦小的身子趴在牛棚栏杆上,接受养父的榛木马鞭的抽打。但年仅八岁的他却从来都不哭喊。养父总是有足够的理由打他,直到把他打成残疾。从那儿以后,他不得不瘸着腿走过他的人生,直至生命的尽头。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长大后的艾格尔为了生存,去比特尔曼公司求职时说的:“这个地区没有比我更能干的工人了,在山上我是唯一一个能直立着走路的人。”他凭借这句充满自信的话得到了一份工作。

  比特尔曼公司的营地占据了山谷斜坡上的整片草地。艾格尔的工作就是帮忙砍树和搭建巨大的钢铁支架。那些钢铁支架沿着一条直线,以五十米的间距穿针引线般的通向山顶,这些钢铁支架的每一根都比村里最高的建筑物——教堂还要高数米。他把钢铁木料和水泥拖上山,再拖下来;他在森林的地面上挖掘地基的沟道,在岩石上转出胳膊粗的洞,以方便爆破和把炸药放进去。他总是第一个到达需要新钻孔的地方,登爬在碎石里,攀岩在岩石间,悬挂在悬崖峭壁上,身上仅仅系着一根细细的麻绳做防护。虽然是常人不敢企及的地方,但艾格尔却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在清凉透彻的空气中他能听到金雕的叫声,看到金雕的影子无声地从森林上方掠过。

  工作的闲暇时间,他总是忘不了那个先前在“金岩羚羊”客栈认识的女子玛丽。她的那一个动作像一丝甜蜜的痛楚,陷进了艾格尔的身体里,永远无法忘怀——在她向前弯身,把杯子放到桌子时,衬衫的一褶轻轻地触到了艾格尔的上臂,那个轻微的接触几乎难以让人察觉。然而就是这个柔情万般的瞬间却成为日后艾格尔经常在寂静的角落里孤独回味着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走完漫长艰难坎坷的一生。

  从那以后,那段美丽动人的邂逅久久地在艾格尔心中挥之不去。充满活力温柔漂亮的玛丽倏地点燃艾格尔心底尘封已久的热情。爱情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降临了。他经常坐在门槛上,沉浸在朦胧的憧憬和梦幻中。玛丽成了艾格尔平凡日子里的唯一想念。

  爱情是人类整个感情世界中欲望最为强烈的一种情感,真正的爱情能唤醒人的潜能。这一点在艾格尔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思考着该如何向玛丽求婚?他的求婚不能是随随便便,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担表达他的爱的重量,也必须能够在玛丽的记忆里和心坎上留下永久的烙印。于是就有了书中“山火表白”那一段。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唯一一段不同于整本书基调的描写。给主人公赋予了温馨浪漫的情调,别具一格,这也许就是爱情的力量。美妙的感觉把艾格尔空荡荡的心丰盈起来。往后余生,他不用再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期许:也许是日落后,他们坐在门槛上,望着脚下的山谷;也许是在冰雪融化的季节,看着他们屋檐下的小燕子已经会把喙从燕巢边探出来;也许他们会用目光扫视着村庄和另外一侧的山谷,很多房间的窗子里已经亮起的灯火。甚至可以看到一位老农民在他的小屋子里,坐在一盏灯前诧异地瞪着那团明亮炽热的光……现在,艾格尔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看着自己的那一小块地,铺满白雪,在他面前顺着陡峭的山坡向下铺展开来。他感到一小波温暖的满足感在心里升腾起来,他很想跳起来,向世界大声喊出他的幸福。艾格尔带着累累伤痕,行走在茫茫人海中,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玛丽。一个可以是在炊烟升起,在门口等他;夕阳西下,在山边等他;月儿弯了,在夜色中等他;生命累了,在天堂等他的女子。一个值得来生再相遇的女子。

  然而,世事难料,命运总是捉弄人。幸福的生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击得粉碎,瞬间灰飞烟灭。雪崩掩埋了树木和岩石,铲平了大地。也掩埋了他心爱的妻子玛丽。但艾格尔心中的信念促使他穿过厚厚的积雪,靠大山来辨认家的方向,艰难而行。他自言自语给自己鼓劲儿或者是对玛丽说。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明白了,没有人能听到他说的话了。他跪在雪地里放声痛哭,他向四周寂静的山谷大声呼喊着妻子的名字,走向猜测应该是他家门口的地方,跪在地上开始用手挖,却什么都没有,只有洁白的雪被鲜血染成的一片深红色。可怜的艾格尔,在雪崩中痛失爱妻。在灾难面前,人是如此渺小。也许只有时间可以治愈一切。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直面的。任谁都无法改变。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向生而死的过程。

  雪崩过后的几年,他继续在各个山谷间工作,悬挂在群山之间的空中,看着季节在他脚下走过,就像是一幅幅彩色的画面。但这些对于他来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也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在他的回忆里,那几年是一段空洞而缄默的时光。

  那之后,战争爆发。艾格尔又经历了八年的战争,目睹战争的残酷,痛苦和无数的死亡。那时,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冰凉的,受伤的。一个战俘的话“如果已经在开往地狱的路上,那就应该和魔鬼一起笑着去,笑笑又不辛苦,还能让整个事情更容易忍受些。”成了他的人生信条,支撑着艾格尔在战乱中顽强地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后,返回家乡的艾格尔开始了新的生活——登山向导。终于一切苦难都随风而逝。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不再做登山向导了。在夏天的夜晚,当乌云沉重地挂在山边,空气里都是雨水的气味时,他就躺在床垫上,倾听着动物在泥土里翻掘的嘈杂声。冬天的晚上,他就听着远处雪道推平机的低沉的轰隆声。这个时候他又经常想念玛丽,想过去的事情。他孤独地回望自己的一生:拥有过,失去过,爱过,奋斗过……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曾说:“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这大概是多数人的归宿吧。”艾格尔亦如此。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如同一粒尘埃,最终消逝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

  小说的结尾,越来越浓密的雪花从天空中飘下来,落在岩石上,落在深浓饱满的绿色草地上。艾格尔小心翼翼地走着,每走几米,他就用手背擦拭一下睫毛和眼眉。同时他在回忆很久以前的事情。就这样,大雪纷飞中,他的背影慢慢消失在山谷的尽头。

  书中大段对阿尔卑斯山风景的描述,还有对主人公心理描述和性格的描写都是通过他与自然与工友与游客的互动展现出来。小说中关于爱妻只有寥寥几笔的描写,但颇为传神。可以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触。

  读此书感觉跟着艾格尔走完了他漫长,孤独而又艰难的一生。仿佛所有的苦难都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从小失去父母,遭受凌辱虐待,被打成残疾,失去爱妻,经历战争,遭遇死亡。虽然有些许压抑,但他对于充满磨难与心酸的生活从不抱怨,不放弃,不屈服于命运,只是默默地用力活着的精神,却给予读者满满的正能量。虽然说他的一生是痛苦的,但同时又是拼搏奋斗的一生。整个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却将主人公不屈服于命运摆布,追求幸福的硬汉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不断的得到,不断的失去,让人仿佛看到一个踉跄独行但却坚强执着的背影,在得与失之间艰难前行。即使你知道终会有一天走向死亡。纵观其一生,感觉更像是宿命,生活给了我们什么就接受什么。由此让我想到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究竟想得到什么?

  透过书,更像是在抚摸一个灵魂有温度的小人物。能够感觉到艾格尔用力活着的每一天。每个人为了活着,顽强不息地活下去,不管命运将要降临什么?如同小说结尾一样,冬天过早地降临到了山谷。给了读者无限思考的空间。这是一首细致、完整,让人扼腕叹息,感触颇多的生命之歌。如《明镜周刊》所述:罗伯特·泽塔勒在几个独树一帜的场景中勾画了超过七十载的永恒生命,像一杯苦甜交织的日落鸡尾酒。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大雪 曦羽 风雪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