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徐张然: 忘记,是另一种记得——读《村庄令》

作者:风清扬   发表于:
浏览:57次    字数:321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会知道村庄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翻阅、重温和怀念。

  最近,我在阅读魏振强先生的新书《村庄令》。一看书名,便知道这是一本与村庄相关的书,没错,只不过这个村庄不是作者的原出生地,而是他的外婆家——个名叫大司村的地方,作者所描写的都是这里的人与事,他将他的爱与感情都倾注于书中每个人物以及所经历的每件事情之中,那么熟悉,那么真实,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一个五岁的男孩,正是人生刚启蒙的阶段,他的心灵已开始察觉和洞悉周围的世界,便离开自己的父母兄弟,来到离家四五十里开外的大司村,与孤寡的外婆相依为命。

  外婆是本书的灵魂人物,陪伴和影响着作者的童年与少年。她是个可怜人,年轻时就死了丈夫和儿子,他们都是饥荒年代活活饿死的。外婆艰难地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生活(即作者的母亲与小姨娘),待她们长大成人后先后出嫁,便让一个五岁的外孙(即作者)来陪伴她。与其说是陪伴,不如说帮人口多的女儿家养活一个孩子。年迈的外婆不仅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和外孙,还要尽其所能地接济女儿一家。她这一生,都在为女儿家而“挤干”自己,作者说,“如果她身上的骨头能给我们做柴火取暖或者做一顿饭,她一定会二话不说,任我们拿去点着。”可见外婆对作者一家的奉献已达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程度。

  好在年幼的外孙非常懂事,从小便知道心疼外婆,小小年纪就帮外婆分担家务,常常烧好水或煮好粥,用大瓷缸端着,送给正在田间干活的外婆喝。祖孙俩的生活虽然清苦,倒也温情。可能是上苍眷顾可怜的外婆,给了她一个聪慧懂事的外孙,让她的晚年生活多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这本书为何打动人心,引起共鸣?我觉得除了真实且真诚地书写,更是因为文字总能触及人的内心深处。当创作不仅停留在表面的叙述,而是进入一种灵魂的对话与人性的思考时,它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一本好书,一幅好画,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一定都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否则谈不上好。

  《回娘家的路》是一篇力作,其中一个情节让人难忘,外公和大舅去世后不久的一个晚上,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的外婆也奄奄一息,万般无奈之际,八岁的姐姐(母亲)硬是逼着四岁的妹妹(小姨娘)一起去田里偷麦子,那是她们人生极为恐惧的夜晚,好在那几把麦子救活了几个性命,要不然她们母女三早就烂在了泥土里。这段描写极为真实,作者没有丝毫避讳,这让我联想到莫言关于“吃”的文章,人,在极度的饥饿面前,是没有尊严可言的。

  外婆虽没读过书,没什么文化,但却是一个有智慧的老人。她养活了“我”,是恩人,也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善良传承了她的基因,更是来源于她的言传身教。当小马的母亲去世时,因小马家困难,拿不出一件新衣下葬时,平时小气而又迷信的外婆却把自己的一条新裤子无偿地馈赠,那条新裤子是她的侄女儿送她六十岁的生日礼物,一直留着舍不得穿,她却拿出来送人,而且是一位亡人。善良的外婆,她对逝者的同情,让她战胜了自己的小气和对不吉利的恐惧。人性的光辉由此可见!文中的小马,也是个孩子,比“我”大一点,因外婆借他母亲裤子之事,对“我”十分友好和照顾。可毕竟是孩子,有一次闹了矛盾,打了起来,“我”打不过他,当“我”说到“把我外婆的裤子还来”,他顿时呆若木鸡,接着嚎啕痛哭,一边哭一边往家里跑,许是触到了他内心的痛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哪怕像小马这样一个调皮的孩子,他的内心也是柔软的、脆弱的、不堪一击的。直到多年以后,外婆去世时,小马的哥哥赶过来送葬,还对外婆的恩情念念不忘,感激外婆当年送他母亲的裤子,那条裤子在地下早已烂掉,但在小马一家人的心中,它依然是“新”的。

  小皮实是一个有志青年,他与众不同,爱看书,爱练字,也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应该是有所追求并有着内心世界的人,可是因为出生在贫寒的家庭,没有机会读书。家里人多屋少,为减轻家庭负担只得去生产队养猪,在恶臭无比的猪场环境里,他依然不忘读书,不忘在旧报纸上练字。他不抽烟,不赌博,本是一位良民,外婆好心为他张罗对象,都因为他的家境贫寒而无果。后来即便成家了,他的老婆也是一位头脑不聪明的糊涂人。最终命运不济,炸石子的时候被石头砸中,没有及时救治而身亡,可悲可泣。

  司家仁是个孤儿,父母早亡,家里只有孤零零的一间房,他不识字,光棍一条。生产队怜悯他,让他做点轻巧事——看林场。他却认为自己年纪轻轻,不能占那便宜而拒绝。他陪“我”晚上去找大队碾米的外婆,并接过外婆的担子挑回家,外婆为了感激他,从家里拿出两个鸡蛋送给他,家仁很快送了回来,并对外婆说:“大姐,我要你的东西,雷不打我啊?”多么质朴的人啊,哪怕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也不忘恪守为人之善。

  大司村还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人与事,作者把人性的真、善、美都呈现在朴素的文字里,一个写作者只有完全退到自己的内心,退到那个干净、庞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才会写出一篇篇这样至性至情的文字。

  我觉得全书写得最用力、最深刻、也最疼痛的一篇是《缺口》,其中的主人公即是外婆的另一个外孙——小姨娘的大儿子——我的表弟——宗轩。读此文时,我几度不能自己,泪水盈眶。宗轩是个农家子弟,家境清贫,父母没什么钱,“我”为了感谢小姨娘对“我”的好,放弃自己的妹妹读书的机会,而把宗轩带到身旁读书。因为对他期望值过高而常常粗暴待他。他考运不佳,好不容易考上一个自费专科学校,而家里无钱供他读书。有一次实在没钱,饿着肚子步行回家讨要,他不是回自己的家,自己的家无疑白跑一趟,而是来到“我”家即他的大姨家来借钱。走到“我”家时,天已漆黑,他推开门,母亲一眼瞥见,吓坏了,哪像个人啊,最后还是“我”的母亲东借西借,替他交了学费和生活费。

  后来他工作了,薪水低少,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做家教兼职,受尽生活的艰辛。随着工作进展,收入增多了,结婚了,买房了,生活也慢慢向他露出了温柔的面孔,日子一天天变好,却不料三十七岁年纪突然客死他乡。

  作者说曾轩在日后短暂的人生里,表现得那么坚强和阳光,他把委屈藏在心中,即便疼痛也闭口不言,总是报喜不报忧,一是不想让家里人为他担忧,二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人,受惯了冷眼冷淡,再大委屈也不算啥,不值一提。他一直挣扎努力,试图给家人的生活带来改变,回报曾经给予他哪怕一丁点儿温暖和恩惠的人。他把那么多人放在心里,该有多累!关心这个,回报那个,唯独疏忽了自己,年纪轻轻,生命却画上了句号。

  宗轩去世的日子,家里的人都赶到苏州,大家都黯然神伤,小姨娘的哭声掀翻屋顶,“我”的母亲在听到噩耗后也是晕倒在地。在这些人中,除了母亲和小姨娘,我想极为痛心的还是作者本人,因为他既愧疚于自己过去对宗轩的粗暴,又知道他这些年在外的不易,将宗轩的骨灰送回老家安葬后,作者这样写道:从故乡的尘土里走出来的宗轩,在异乡的尘土里奋斗了若干年后,又归于故土,思来想去,只能是一个硬邦邦的词——命。读到这里,泪水忍不住冲上眼眶,落在我的书页上,我合上书,在心里默念道:苍天啊,你为什么如此不公?如此无情?为什么要把如此沉重的灾难和痛苦降临到不幸的人身上呢?

  大司村本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庄,但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丰满,一个装着痛苦与欢乐的世界。大司村养育了作者的身体,孕育了他的灵魂,从而成就了一位作家。从另一方面说,大司村也应该感谢魏振强先生,是他用质朴的笔墨让曾经的那个大司村复活了,让一个农耕时代的村庄复活,让一个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复活,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不曾失去,永远鲜活——活在作者的心里,也活在一个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我想这本书的作者魏振强先生也是如此,他全心地爱着外婆,爱着这个村庄,爱这里的人们,爱这里的温暖——被爱照亮过的人,必有一个从炼狱里爬出来的干净的灵魂。

  尘封多年,许多人,许多事,看似忘记,其实是另一种记得。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风清扬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