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田遐想
有的地方,身临其境与想象总是不会一样的。特别是历史遗址,可以在历史书里读得很熟,但是站在现场地面上的感觉,与眼睛瞄在纸上,当然会是不一样的。
古田会议旧址,我们已经在教科书上反复地读过,而且是读得很通了,从地理位置到会议背景,从会议主题到会议决议,从会议成就到历史地位……然而读得再多,终究还是印在纸上的一段文字,你可以有很多种或浅或深的自己的理解。但是,倘若来到现场,来到这个仅有乡村小学老课桌的大会堂,来到参会大咖的简陋而窄小的办公室,遥想曾经的或激扬文字的政治报告或刀光剑影的军事报告,遥想曾经的“九月来信”以及思想斗争,遥想曾经的操场点兵与军事整顿……原来,如此重大的历史是可以在这么简单这么普通的地方写下的;原来,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居然就凝聚在这样一个古镇的这样一个老祠堂里;原来,人民军队之所以可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胜利走向胜利是跟我们现在眼见的足踩的这个地方奠定的基础休戚相关的!这时,在走走停停、看看想想的间隙里,突然间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很是奇妙,一些看似其貌不扬的地方总是会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神性与灵意。
在“古田会议”过去90年的前夕,浙江红船电力科普联盟5个科普工作者专程赶到古田这个既普通又不一般的老祠堂里,带着朝圣般的心情看这里的一梁一栋,触摸这里的一桌一椅,遥看这里的一山一水,仿佛已然置身在历史的当年,脉动着当年的脉动,共振着当年的频谱——
是的,再一次确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古田发出的史实后,对于这一趟的红船电力科普联盟古田行,象是突然被加注了新的动力源泉。陪同我们参访的福建学会秘书长由衷地跟我们说,红船电力科普联盟太有创意了,把红船精神与古田思想融汇起来,将红船具象与古田意象统一起来,会是多么有意义的品牌形象哦!
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科学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红色历史意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真的要有一点境界要有一点情怀的。或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是对革命历史的预示,也是对现实科普事业的昭告。
从古田参访回来已经有些日子了,然而她留给我的内心激荡却依然波涛迭起。今年是古田会议90周年纪念日,今晚的这个老祠堂应该是不会寂寞的。
(二)历史的回响
伟人与凡人的区别在哪里?看《才溪乡调查》,有了结论。
与古田会议纪念馆相邻的另一个纪念馆叫“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我们去参访看到的就两项内容,一是才溪乡调查的来龙去脉与调查报告的内容及其在中国史上的特殊意义,内容翔实,史料丰富;二是才溪乡“九军十八师”陈列,即才溪乡走出来走进烽火岁月的9位军级18位师级俊杰人生。无疑,以共和国史论,位于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弹丸山区乡,居然有九军十八师,可见当年“扩红”成就之可观,可见《才溪乡调查》不会是一般的调查!
走过展厅里一帧一帧史料影像,翻过一页一页龙飞凤舞的调查报告印迹,除却历史的荣光,我们还应看到的是历史背后的奋争与宏远。
我们在纪念馆光洁如镜的展厅里盘桓,却犹如置身在千山万壑间,汗水湿透了衣背。才溪乡调查告诉我们,来自田间地头用脚板丈量的数字,面对面手掰手梳理出来的计策办法,不仅仅是大革命时期偏远农村的深切呼应,其实也是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道路的发端所在。
历史的诡异在于,古田会议好不容易决议形成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以及毛泽东的前委书记,仅仅过去半年又一次变了,他也被边缘了。于是他一头扎进全国苏区第一模范的才溪做起了乡村调查,并且连续4年先后三次专门到才溪,问计于叔嫂伯姨,如扩红后的劳动力问题,互耕会的运作问题,合作社的经营问题,粮棉菜蔬价格问题……所谓的民生民情无一不问无一不记。或许,权威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诞生了;或许,思想就在这样的一来一往中成型了……或许,共和国的互助组合作社,社会主义的《论十大关系》,此时都已经播下了坚强的种子。
从纪念馆出来,恍惚间有一种意绪在强烈地冲撞,伟人与凡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或者就在于闲着的时候,你闲他不闲,身闲心不闲?也或者是,你可以剥夺我领导的权力,却剥夺不了我跟基层群众在一起的权力。
历史告诉未来,伟人总是让凡人仰望的!
(三)土楼说家风
12年前在基层企业做着书记时,年初务虚时提出新一年工作的总基调与总目标仅6个字:向上,向善,向美。结果,党群线的同事们很给力,居然设计了一条“话家常,说家风”主题系列活动,组织了一场场“家常•家风”沙龙互动,编辑了一册《家常》丛书,让职工在沙龙里话家常,在《家常》里写家训说家教。事后有职工反馈信息,原来自己家一天一天过的家常生活里,还真有这么多道道;在亲情、爱情和邻里情中,还有这么多的人生大道理!
那时我想,所谓的家训家教,所谓的家传家风,最润物无声的都应当在家常生活里的;只有家常生活中的家风,包括家训家教等等,才是活的,才是生命的。不然,枯去的没有生命活力的东西,有什么价值呢?
去龙岩朝圣,看了古田会议旧址和纪念馆,学习了才溪乡调查,应该结束学习之旅了。然而,龙岩学会同行强烈推荐我们利用返程前的空档去看看土楼。龙岩的土楼是有点名气的,但我有点犹豫。龙岩同行似乎看出了我的犹疑,他告诉我,一则这个土楼王歧山任中纪委书记时专程去考察过,二则土楼既是家风教育的活教材,也是建筑科技的活样本,里面有许多工程技术和生活艺术是很富有科学思想的,所以土楼更是名副其实的科普基地。
于是,那天早上起了个大早,赶在回程前去看了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振成楼”土楼群。龙岩学会专门联系了楼主阿耕给我们做介绍。这阿耕不是什么名导名编,却也不是一般人。称作楼主,至少是这个楼的主持。别看他是个70多岁的农民,生于土楼长于土楼也老在土楼,读书不多却是个对土楼已经有很好研究的专家。他接待了两任总书记,吴官正、贺国强和王歧山三位纪委书记。胡锦涛在总书记任上来考察土楼,听了阿耕的介绍后嘱咐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希望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对于阿耕来说,守护研究、传承运用土楼就是他这个省人大代表、市县政协委员和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职责与使命了。来到土楼,听阿耕如素家珍的介绍,顺着他指的地方看土楼的结构布局以及藏在里面的各种黑科技与生活哲理,真的会让你茅塞顿开,单是楼内的许多对联就很让你琢磨。阿耕告诉我,王歧山那天看完土楼问他,有没有什么需要他做的?阿耕看了看大领导,鼓足勇气说,可不可以给土楼挂一块“廉政教育基地”的牌子?王歧山一口答应了他。
完成走马观花式参观准备告别时,阿耕最后竟然玩了一招经典招牌:先是按与纪委书记合影的标准范式和我拍了张手机照,然后拿过我们的手机给大家拍了张全景照,很是让我惊讶。
在回来的车上,一边回想着这土楼里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一边回顾着这些年来科普推广的探索,突然有种若有所失的感觉。失去什么了呢?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我们这些人或许缺的是土楼的科学思想和阿耕对待土楼的初心使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路上才有美如玉,路边才建黄金屋。能源电力科普公益,应该是走到大路上才好!
(2019,11,27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