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戏剧比作大海,那么河南曲剧就是汇入大海的一条独特的河流;如果把戏剧比作天空,那么河南曲剧就是天空种美丽的彩霞;如果把戏剧比作大地,那么河南曲剧就是大地上的一片鲜花盛开的森林。河南曲剧不仅声音清丽凄婉,唱腔声情并茂,故事曲折感人,而且寓教于乐,群星璀璨,一代又一代的曲剧大师为了演唱事业用青春和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河南曲剧是一种特有的精神大餐,老少咸宜,妇孺喜爱,一听则沉醉,再听则痴迷,常听则会让人如醉如痴,融入生命血液,终生难忘。随着时间推移,河南曲剧化为精神力量与活力,让人提升境界,让生活更加丰富,使人生更加精彩。
我第一次听曲剧,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大约只有十二三岁吧,记得是跟着父亲去的。那一次是在王石凹煤矿山上俱乐部里的演出。我真的是很幸运,第一次听曲剧竟然听到的是《陈三两爬堂》。这部戏的大致内容是:明朝时候,李淑萍(原名李素萍)的父亲在朝微观,因为正直被奸臣陷害致死。李淑萍为了埋葬双亲,并且教养弟弟李凤鸣(小名陶哥儿)长大成人,自卖自身,被迫流落在青楼妓院。李淑萍才华过人,双手会写梅花篆字。她虽然身陷烟花妓院,却誓死决不卖身,最后以卖文为妓院挣钱。富家子弟争相购买她的文章,每篇诗文售银三两,因此改名称为陈三两。在这期间,她在街头遇见落难公子陈奎,把陈奎带回妓院收为义弟,并资助陈奎上学读书。后来陈奎前去赶考,得中头名状元。陈奎得中之后,没有忘记他的救命恩人,急忙去拜见李淑萍,希望救李淑萍出火坑。不料在此期间,老鸨儿贪图银钱,将陈三两卖给了年龄六十多岁的珠宝商张子春。陈三两坚决不从,在公堂上陈三两被贪赃枉法的州官严刑拷打,而这个州官竟然是她将卖身的钱一部分交给寺庙抚养并教育亲弟弟李凤鸣(陶哥儿)。她这个弟弟李凤鸣贪赃枉法,贪图富贵,忘记了爹爹的教训,忘记了姐姐的养育之恩,一心只想升官发财,全然不顾公堂上亲姐姐的死活。直到已经做了八府巡按的状元陈奎在巡查案情时,陈三两的冤情才得以昭雪。这部戏,主要以公堂上陈三两的哭诉为主,因此这部戏原来的名字叫做《陈三两爬堂》,后来经过曲剧皇后张清芳利用毕生的心血,反复修改,演出后大获成功,并被拍成了电影,称为不可超越的经典,改名为《陈三两》。目前在抖音上随便输入曲剧名段或者陈三两或者张新芳三个字,马上就会弹出很多《陈三两》的视频,不仅唱腔清丽哀婉,感人肺腑,而且戏词精美无限,深入人心。
我小时候看到《陈三两》之后理解不了父亲为什么那么喜爱曲剧,长大以后特别是四十岁以后才渐渐明白,父亲那时候看戏曲,看的是人间悲欢离合,看的是人物的遭际命运,看的是藏在心底的浓浓的乡愁。自从看第一部曲剧之后,我就对曲剧有了亲切的感情。特别是以后在父亲带领下,经常看曲剧,我更是对曲剧有着特别的亲近之心,特别的深厚之情。
后来,我又跟着父亲看了很多戏剧,其中印象最深的除《陈三两》外,还有《风雪配》、《李天保吊孝》、《王金豆借粮》、《寇准背靴》、《屠夫状元》、和《卷席筒》、《李豁子招亲》等系列剧和《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等,几乎每一部戏都有特别经典的唱段,只要一开口,便有很多人跟着唱,在我们老家以及河南人多的地方真的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看了很多河南曲剧之后,更加让我对曲剧爱如珍宝,如痴如醉。河南曲剧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食量,而是一条江河,激荡着我的内心。
我曾经扪心自问,曲剧的魅力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曲剧首先是唱腔非常清丽婉转,如泣如诉。只要一嗓子唱起来,就会激动人心,扣人心弦。一句唱词唱出来,就让你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地听下去。一段段优美的旋律,一行行精美的唱词,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不知不觉就会融入剧情,与剧中主角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因为起源于民间,所以特别接地气,有鲜活的生活气息,能够真实地反映百姓的心愿和呼声。因为来自民间,所以曲剧更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追溯曲剧的起源,河南曲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一些民间艺人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元素,逐渐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剧种。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它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艺术精神。曲剧,源于民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其质朴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绎,诉说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传唱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据资料记载,曲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跷的基础上,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不断创作、深刻挖掘、精心打磨,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正式发展形成的一种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八大剧种之一,河南第二大剧种,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5月20日,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剧的音调,婉转、悠扬、清丽、优美,每一种唱腔都有自己的曲牌,唱腔曲牌多达150余个,根据剧情需要,一个唱调可以通过特殊的表现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绪的唱法,这是曲剧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
曲剧的音乐,融合了多种元素,既有中原地区的民间小调,又吸收了其他戏曲的精华。那弦乐的悠扬,锣鼓的铿锵,共同交织成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演奏者们用手中的乐器,诉说着心中的情感,引领着听众走进一个又一个奇妙的艺术境界。
曲剧的题材一般多为民间故事、家庭生活,擅演悲剧和小喜剧,唱腔清丽,唱词精美,通俗易懂。那些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经过曲剧的演绎,变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有着人性的光辉和温暖。清官的正直无私,小丑的幽默风趣,吝啬鬼老鳖一的见利忘义,少女的含羞怀春,公子的风流倜傥,才子的机智幽默,老者的智慧悲悯,在曲剧里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绝伦。不论是《王儿姐思夫》还是《卷席筒》,不论是《包公案》还是《风雪配》,不管是《屠夫状元》还是《三子争父》,不管是《陈三两》还是《骆驼祥子》和《倒霉大叔》,不论是《王金豆借粮》还是《王宝钏》,举不胜举,每一个故事都能够演绎的惟妙惟肖,让人深有同感。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生活的千姿百态,更传递了人间的真情与美好,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而且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了我们的心灵,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态度和精神,让我们更多地理解真善美,追求真善美,远离邪恶,拒绝冷漠自私,坚守初心和大爱。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些艺术家们和民间艺人,因为他们一生都在用汗水和智慧为我们创造精神财富,他们一生最高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加精彩的戏曲,演绎更加鲜活的人物。
河南曲剧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演员们以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生动的角色塑造,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河南曲剧队伍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员和艺术家。当代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张新芳、王秀玲、马骐、牛长鑫,周玉珍海连池、胡希华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经选出过曲剧十大名旦,他们的表演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剧中的世界,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河南曲剧的角色行当丰富多样,生、旦、净、丑,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旦角的柔美婉约,如春日绽放的花朵,娇艳动人;生角的刚正英武,似秋天挺立的白杨,坚毅挺拔。净角的豪放粗犷,像夏日的疾风骤雨,气势磅礴;丑角的诙谐幽默,则是冬日的一缕暖阳,温暖人心。因为接地气,所以生动鲜活;因为曲折动人,所以真挚感人;因为情深意长,所以悲欢共鸣。主角欢乐时候,我们感到欣喜;主角遭遇不幸,我们深感悲伤。他们的表演让我们笑出了眼泪,哭出了真实的辛酸。
在古老的庙会上,在热闹的集市上,在农村的打麦场上,在生产队的会场上,只要简陋的舞台搭起,演员们便粉墨登场。台下,男女老少围坐,目光专注而热切。他们随着剧情的起伏或喜或悲,沉浸在曲剧的世界里。曲剧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精神大餐,是疲惫心灵的慰藉,是欢乐时光的见证,是一条浪花滚滚源源不断的河流,一直激荡在我们的心里。
当那悠扬的曲声响起,仿佛是从历史的深处传来,带着岁月的沉淀和记忆。曲剧的唱腔,或婉转悠扬,如潺潺流水润泽心田;或高亢激昂,似奔腾江河汹涌澎湃。那一句句唱词,如同诗人笔下的妙语,既有生活的琐碎,又有理想的高远;既有爱情的缠绵,又有命运的抗争。
我们的历史,始终是文明与愚昧的抗争史。当社会繁荣家国安宁的时候,戏曲文化就会大发展;当闭关锁国禁锢思想的时候,戏曲文化就会萎缩凋零。随着时代的变迁,河南曲剧也在不断地创新与传承。新一代的曲剧演员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让曲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一方艺术的净土,让曲剧的魅力得以延续。
然而,大江大河也都有高潮和低谷,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河南曲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观众的流失、市场的萎缩,让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我们不能让这一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逝,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承和保护的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河南曲剧。
目前,抖音直播和抖音视频给戏剧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很多民间艺术家通过视频和抖音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已经濒临消失的珍贵曲剧片段。但是如果要振兴戏剧事业,大力发展曲剧行业,还必须有国家的支持、政策的全面扶持。
戏剧事业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河南曲剧是流向大海的一条河流。曲剧不仅河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也是是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但愿这圣洁美丽的曲剧之花,永远绽放,永不凋零;祝愿河南曲剧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源源不断,永永远奔向远方;祝愿我们的曲剧艺术家们艺术生命长青,永葆青春。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