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为什么不能去草原拔草(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发表于:
浏览:41次    字数:354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189篇,  月稿:7872


  我第六次走进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突然想起儿时暑假拔草的故事。

  我们小学生背一个米包(玉米叶编织的),在队上的一个大人的率领下,钻进农田拔草。翻起垄上的地瓜蔓,拔掉藏在蔓下的草;在玉米地穿行,忍受玉米叶割肉的疼。恨死那杂草了!

  文革时,给草字前加了一个“毒”字,便只认为把草囤埋起来发酵,沤成绿肥,就消毒了。我们都带着对草的仇恨,拔草也最能体现这种立场的鲜明。

  强子突然说,为什么不叫我们去草原拔草?

  我没有见过草原,但学过“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北朝无名乐府,是草原的压卷之句,怎么能拔呢?心中想反驳,但他的牢骚明显站在我的立场。这是一个多么叛逆的问题,为什么?是啊,草不也是一道风景吗?为什么要拔草?简单的逻辑是危害庄稼生长。草原没有庄稼,草就用不着拔了。

  如果我们有一天去草原,是不是就不用拔草了?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以最初对草原的向往,是一种逃避。

  如果站在草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非常荒谬和幼稚的,但我还是跟同车的人抛出这个问题。

  倒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不涉及对草原草的亵渎问题。

  讨论开始了。除非一个人疯了,跑到草原拔草!草原这么广袤,何时能拔完?史上没有先例,有谁听说农人在草原拔草?没有草,就没有牛羊,为什么要拔掉?草在草原上是一道一面风景,拔草就是拔掉风景,不妥吧?草原的美在于奇花异草,拔掉?不能不涉及对风景的态度……

  是啊,草原很大,留给了我们提出各种问题的宏大空间。

  

  二

  现在的农人几乎用不着拔草了,除草剂的出现,草,再也不是让人犯愁的东西了。那时,我们偷着牢骚过,但并未改变我们的世界观。毒毒的日头,播着炽热的火,晒不死草,更烤炙不化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我们接受的是“汗滴禾下土”式的勤劳教育,甚至在清晨起大早,赶到地里,趁着凉快拔几垄草,然后再上学。我们发现,我们的期末评语里,都有一句“热爱劳动”,这几个字,也让我一直写给我的高中学生。有同学说,你这个评语太老了,老得就像来自清朝……

  我说,古老和陈旧不同;传统永远不老。

  草原的草,不仅仅给我们观赏,也应该给我们思考。我喜欢对问题做些类比。就像为什么我们守着浩瀚的大海,不能取海水灌溉农田?这个道理还是好理解,咸水与淡水不同。但我们不能否定咸水的意义。为了美观和舒适,人们发明了除毛,为什么没有人在头上除毛,而只是把手臂、腋下的毛除掉?是的,毛长在应该长的地方才正常。草原,如果没有草,是荒凉,是不毛之地。草在原上,叫草原,就像毛在头上才叫“发”,长对了地方,才成为风景,长错了地方,则成了败坏风景。

  顺着这个思路,我曾经问我在科尔沁的朋友谢银庄,草原为什么只长草?想没想到除掉草,种上树,成为东北那里一样的大森林?他说,你来这么多次草原,还是不能以次数判断你的理解程度,你看的是只是风景,没有看到草和土地的关系。草原的泥土在三五公分之下就是“钙积层”,隔绝了地下水,树木的根系要求深达数米,而草则可以适应这一地质。草和原,就像儿子和母亲的关系,贫瘠并不影响他们的关系。如果没有那个幼稚的问题,我不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草原的人,就像草原的草,深爱着土地母亲,一年一度,以绿色涂着母亲的肌肤,以生生不息的绿色力量,养育着牛羊生灵。如果拔掉草原的草,草原就是荒漠,就是戈壁,就是无人区。

  老谢的汉语水平也很好,跟我说起一个名句——儿不嫌母丑,草不弃土薄。我懂得,他说的是草,隐喻的是自己。

  听他这么说,我想,就是把我打回少年时代,我和强子跑到草原,也只能匍匐在草原上,把脸蛋送给草亲吻,用舌尖舔舐着草尖上的露水,即使我们的老师允许我们到草原拔草,我们也只能空手而归。草,长对了地方,怎么忍心下手呢。我有了知识,有了体验,多么想去把当年的问题的答案告诉强子。

  或许,我只吟那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清新的诗意,就会释去当年的疑惑,让调皮变得可笑。

  就像在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我在草原遇到了草,草变得多情起来,那次我驱车在草原跑,回来告诉我的房东(蒙族),她嗔怪我,压倒一辙草,要两三年才恢复生机。草,在长对的地方,就应该得到我们的呵护。从热爱劳动,到热爱自然,这条品质的进层逻辑,我在六十年后找到了。

  

  三

  草的下面覆盖着沙子,我又想到一个同样的逻辑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去沙漠取沙?应该不只是旅途遥远的难度。为这个问题,我向“沙场”老板请教过。他在河中取沙,供给建筑。

  河水里的沙子是经过水流淘洗冲刷而成,而沙漠是因风化而成。河水已经把沙子里的有害物质带走,但风化却没有这个功能,沙漠里的沙子的含碱量很高,对钢筋有腐蚀性,和水泥搅拌会产生化学反应,使混凝土的强度减弱。

  沙漠里的沙子,对于建筑可以说是一文不值。

  对于风景呢?沙子站对了地方,构成了沙漠,我们还无法使沙漠变成绿洲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利用沙漠,沙子在月牙泉周围,则成了奇观,鸣沙山是腾格里沙漠里的沙山,已经成为世界向往的旅游胜地。如果把那些沙子搬走,搬到另一个地方,它还会“鸣”?世上还有“鸣沙山”这个名字?

  草,在草原,不能拔;沙子在鸣沙山,不能搬走。即使再普通,甚至在人们眼中很不堪的东西,都有着存在的意义。草,给原上装饰了风景;沙,给鸣沙山奏响了音乐。

  一个再怎么普通再怎么平凡的人,放在了合适的位置,是无法撼动他的地位的。草选择在庄稼地里生长,必须除之;草长在原上铺排着风景,必须保护。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不要哀怨无人知道,但看小草知道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即使无人知道,也有安于存在的价值。

  我遇到一位园丁,他负责一个公园的卫生和清理杂草的工作,他蹲在灌木丛下,一点一滴地拔草,我吆喝他坐在树荫下凉快一会,说到“草事”。他说,这里叫“花园”,如果把名字改成“花草园”,就更好了。他明显念过书,说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荒废着人力,拔着草,意义不大,赶不上当年他在庄稼地里拔草更喜欢干。他非常羡慕他的伙伴分配了另一个花园,那里的草是草坪,是引进的草种,不但不能拔,还要给它理发……

  他的观点是把花园里影响花木生长的几株恶草拔掉就可以了,没有草,那些花也孤零零的,就像没有了伴儿。

  这不是风景观,而是怎样创造风景的观念。“风吹草低现繁花”,我觉得他应该是也受到那句经典的诗句的影响了。我欣赏他对草和花的关系的理解,我们习惯说,绿叶衬红花;而绿草给红花打底,更是别致的风景。我们嫌弃它是草,草却不甘寂寞,我们应该转变一下看法,给草一个合适的位置,问自己,为什么要拔草?没有影响农作物,它也在努力装扮着一片风景啊。

  

  四

  有的草,不能拔,还要好好地栽植。

  我去花市看上一株澳洲杉的盆景,造型符合我的审美取向,曲折有度,遒劲充满倔强的情趣,仿佛一直努力地平伸着手臂,要抓取什么,一股进取的写意,打眼就喜欢。澳洲杉的盆土上遮盖着一张人造的绿色草坪,我看着就感觉别扭。花主早准备一包草籽给我,告诉我回家撤掉假面皮,撒在上面,如果草长大了,可以用剪刀剪齐,不要拔。不要拔!他强调了三四遍。

  他说,盆景是袖珍版的风景,也要真实。让盆景上下都成为风景,这是审美的真实,我理解他的审美情趣,也接受他的审美观。那是他秋天到田野随便采集的草籽,不那算不上什么优质品种。剩下的我撒在那些裸露着土的花盆里。草绿生秀色,花儿格外精神,十分喜欢。夏秋时,我每周剪草一次,就是不肯拔。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说,草木对光阴钟情。我觉得更对花株示好,绿得越发欲滴。

  冬天室内有暖气,草改变了秋黄冬枯的轮序,照样释放着绿意,仿佛一下子就把秋冬的季节给删除了。懂得了草木的绿,就更加珍惜自然,我们人为能改变的东西极少,草帮我们尽力改变,不由得喜欢起来。有时候想,人如果就像草释放着绿意,对人不必一定像春风那样殷勤,也是会给人独特的美感的。

  秋冬,给太多的植物以凋零,但草儿却在秋冬的室内趁着那点温度,依然乱序生翠,人常常为烦恼而惶惶,一旦站在绿草前,就觉得一株株草才是最好的榜样。

  遇到儿时的伴儿强子,我一定强调,不要打那个主意,草原的草是千万年酿成的风景,不能拔。拔草,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之纠结的事儿。

  从草原归来,说起想去草原拔草的事儿,外甥女说我是不是脑洞大开,拿什么出气,也不能拿草出气。意思是我没有出息。

  我说,在那个想法的背后,我更喜欢草原的草了。

  为什么不能去草原拔草?

  拔掉,我们就吃不上牛羊肉了,更看不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景了。

  

  2024年8月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