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夏天,连续高温炎热的天气,常常让我回想起,那年夏天溯溪吊桥沟,享受清凉的快乐之旅。
那回,我们去吊桥沟,除了因为老熊的盛情邀请外,还“鸡鸣两省,叶落三县”的神奇地理位置而去。早就从长岭关吊桥沟景区的简介文字中,知晓长岭关,是一座早在明清时代,就已经修筑起来的巍巍耸立与鄂皖分界处的雄关。如今抚摸着乾隆皇帝御书的“天子万年”摩崖石刻了,看巍巍青山,听听阵阵松涛,沐悠悠清风。耳畔仿佛传来太平军攻打长岭关的金戈铁马,又好像听到刘邓大军挥鞭跃马跨过长岭关,挺进中原的铿锵步履。
据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军越过此关,与楚军大战龟峰山。明嘉靖中叶,这里九龙湾一带兵起,兵备佥事沈龙议建守备府于此。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经路过此地,感叹长岭一关,雄踞江淮分水岭,此关如果牢不可破,国家必然长治久安,故欣然留下“天子万年”的御书。1859年(清咸丰九年),湖北巡抚胡林翼谕练绅郑家驹于此建立镇安卡,设卡门1座,碉堡2座,大小炮台3座。1864年(清同治三年)6月下旬,太平军、捻军过此,8月下旬,太平军攻占长岭关,杀清军指挥官徐连升、白云清等4人。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32师就在与木子店相邻的金寨县斑竹镇成立,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进驻木子店,在长岭关指挥战斗,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地民间流传有“沙堰集,太山县,长岭关,金龙宝殿”的顺口溜,可见当年长岭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如今虽然古老的关卡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天子万年摩崖石刻犹在,长岭关雄风犹在。站在天子万年摩崖石刻边,向四周打量:南面一条柏油马路蜿蜒而上,从古镇木子店出发一直盘山而上,到此住,成为最高点,也是湖北安徽两省的分界点。到此处,向北,这条公路又绵延而下,进入金寨县,延伸到大别山深处。而东西两面,群山如苍龙,从远方向此地飞聚而来。峰峦如聚,佳木葱茏。山脉峰峦,山头林立,参差错落,那山头,有的如哲人,在低头沉思,有的如壮士,在振臂怒吼,有的如儿童,在嬉笑望天,有的如少女,在展示娇羞。也有的山峰,有的壁立,有的弯曲,有的则直上直下,犹如刀劈。
从“天子万年”摩崖石刻遗址,向南不到三百米,就可以进入吊桥沟。吊桥沟准确的说,是一条高低落差几百米的山谷。山高谷深,美景迷人。
站在山谷中,几声鸟鸣如柔韧的弓弦,在峭壁上跌宕,干净又纯粹。踩着依峭壁修建的蜿蜒栈道,迎面就是一座高达数丈的石壁,石壁上水流汹涌而下,轰轰隆隆的响声震耳欲聋。石壁根部形成几处水潭,水极清,一眼见底。水底卵石纤尘不染,完完全全一个明净的世界。如此场景,不由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景致入心,心随物境,俨然一体。
山谷蜿蜒,在其中行走,近处流水淙淙,轻声慢歌,远处,泉水叮咚,如泣如诉。在山谷中行走,有一段长约千米的石壁,如刀切一般整齐。石壁上因为常年有山上树林根部蓄积水分的滋润,青苔或者细微的藤根分布,给人一种幽静深远而又神秘的感觉,手轻轻抚摸在石壁上,清凉而又湿滑。岩石,而在石壁之上山坡上,长着黄荆、观音树、野山楂之类的灌木,那些坚韧的生命,把根部深深扎进坚硬缝隙中,只要有一点土壤,它们就能茂盛起来。
山谷中的行走是艰难的,但是在其中的所见又是奇特的。特别是那些千形万象的石头,他们有的像巨像,在扬起象鼻吼叫;有的像巨轮,时刻准备着搏击风浪;有的像雄鸡,引吭高歌;有的像平整的晒场,等待着丰收的稻粒。最引人注目的是山坡上,那块巨大的石板,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躯干,活脱脱像一只巨大的熊猫伏在高山之上。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让人叹服大自然的鬼谷神功。
继续前行,就可以看见,一座风雨桥,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横跨在两山之间。这是一座仿古建筑。建设在当年太平军进攻熊太寨战斗的遗址上。因为有了它,吊桥沟结束了有沟无桥的历史。
坐在这风雨桥的长椅上,周围青山环绕,四面绿树环合,听鸟儿们呼朋引伴,似乎在讲述着吊桥沟古老的传说——当年太平军,从安徽攻入长岭关之时,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将粮食财物转移到有着绝壁险途、易守难攻的熊太寨上隐藏起来。太平军缺衣少食,急需掠夺当地群众的粮食财物,于是,攻打熊太寨,却久攻不下。于是太平军,连夜在吊桥沟最险要处,连夜修筑吊桥一座,第二日,攻山破寨。当地人们生灵涂炭,财粮尽失。岁月沧桑,吊桥已经坍毁,遗址犹在,地名犹在。
在这样幽静的环境里,任清风吹拂着脸上的汗水,让心情在这样清新的空气中放飞,让思绪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与梳理。在这样的夏季,山外骄阳似火,山里清凉润心。吊桥沟不失为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