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家有良田七亩半(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356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4407篇,  月稿:5297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土地有种特别的亲切感,不管是在老家还是在外面,清晨或黄昏我喜欢站在田间地头远眺。广袤无垠的田地里,翠绿的芽苗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扑人眉宇。

  “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粮食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是各朝各代定国安邦需要的后勤保障。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保家卫国还是开疆拓土,粮草对成败起到至关作用。在历史上有很多战役,胜利的关键就是粮草富足,很多作战计划直接阻断了敌方粮草补给,让对方士气大减,从而不费一兵一卒,大获全胜。

  不管什么时候“食”都排在首位。虽然说衣食住行,“衣”排在前面,但实际生活中“食”才是老大哥。记得读过一个故事,忘了具体题目。故事讲述得是在缺吃少穿的年代,很多家里穷的没有衣服穿,但为了挣口饭吃,两口子就商量穿一条裤子,今天谁出去劳动谁就穿。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也能看出,吃和穿之间,人们首先选择要吃。如果都没得吃,饿死了,穿还有什么意义?

  在当下说到“吃”或许大家理解会有一些偏差。说人会吃,大多都是形容这个人吃东西讲究。而真正吃的含义,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把食物转变为能量,让我们的机体指标正常,从而活下去。说到真正的吃,山珍海味,珍馐佳肴,久食不知其味,只有粮食,不管怎么吃都不会生厌。南方有水稻,北方有小麦,还有一些粗粮,玉米、高粱、谷物、大豆不管是哪种粮食,都需要农人在田地里劳作耕种。还得有肥沃的土地,如果土地太过贫瘠,农人们事倍功半,辛辛苦苦一大年,收成却像解放前。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让农人们事半功倍,粮食大丰收,给国家后勤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民生活有了生存保障。

  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到大,在他们跟前耳濡目染,对田地始终保留一份敬意。在我小时候,家里田地很多,我们小队人均田地一亩三分地左右。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亲和母亲又承包了很多田地,有我们本村的也有邻村的,包括池塘,窑坑,荒地,没日没夜地忙碌在这片土地里。在我童年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一年四季披星戴月,午饭都很少在家里吃,基本都是在地头上凑合一顿。

  上初中那会儿,同学们周六回家,都能迎来一顿丰盛的晚餐,用于改善一周来在学校里的“粗茶淡饭”。而我回到家,大都是铁将军把门,令人有些许的落寞。我喂完牛,喂完猪,鸡倒不用管,它们一般都是抢猪食吃。然后就要开始做饭,所谓做饭也不过是烧点儿米汤,炒个时令蔬菜又或是油拌疙瘩丝。做完饭后又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才听到熟悉的农用车轰鸣声,由远及近。父亲和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屋里,看着做好的饭,从脸上挤出欣慰的笑容。

  至今清晰记得,暑假才是我的苦日子。大队分的耕地,再加上承包的,还有开荒出来的耕地,得有二十多亩。那时候除草剂使用率很低,玉米地里的草一律靠人工。先是用牛拉着耘锄清除大草,然后大人们人手一把锄头扫尾玉米棵间残留的草。而我则被安排拾草,把所有草聚集成大堆,在一并抱到地头大路上,靠中午烈日把它晒死。

  七八月份的玉米田,让人备受煎熬。当时总纳闷我家地头怎么这么长?扎进玉米地就像扎进了一团翠绿色的混沌,分不清东南西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很多时候都会被近百米的地头吓到哭,现在还能体会到当时作为孩子内心的那种无奈与崩溃。玉米苗矮得时候除草相对要简单一些,父亲会套上老牛拉着耘锄,在地里一圈又一圈的走。一半为了松土,一半为了除草,我的任务就是牵牛,防止牛踩庄稼,虽然说这活不太累,但很是磨人。

  在满是土坷垃的田地里,走起路来很是艰难,更别说还要牵着老牛躲着庄稼了。用老牛倒还是幸运的,因为它是老司机,只管跟着走便是,甚至在地头拐弯时都不用我管,它都能独立到知道去哪根地垄。但老牛年龄太大,父亲不会让它干太多活,这个时候就需要让年轻的公牛多干一些了。年轻的牛和年轻人一样,不干好活,脾气还大。我需要一手牵着缰绳,一手用力推着它,就是这样,它有时还一脚一棵玉米苗,其精确程度跟定位好似的。它踩了庄稼挨揍不说,我也跟着受牵连,被父亲好一顿责骂。气得我对着它踹两脚,这不踹还好,一踹到惊了它,拉着耘锄在地里一阵乱跑。结果可想而知,它身上多了一道道鞭痕,而我身上多了几个父亲四十二码大鞋印。这样看来我俩还得算上是难兄难弟了,搞不好还能被称为“同盟军”,因为我们的敌人都是父亲。就这样一对难兄难弟相互扶持,一年年过去了。

  后来村里因婚丧嫁娶人口变动很大。队里就开始重新分配耕地。我们二小队出嫁和去世的人少,出生的人却多,这就导致人均耕地更少了。当时我暗暗窃喜,终于解脱了,现在回头想想自己真傻。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十几年前县城向外扩迁,占了不少耕地,村里耕地越来越少。我家本来就不多的耕地连同承包地也被占了一些。当下我家所有耕地,加在一块一共也就七亩半地。

  这些地分布在村北四个地方。最远的地“大路”拐弯抹角离家七八里,这片地为什么叫大路,我至今不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命名?因为这片耕地的路不但不大,而且是特别狭窄的羊肠小道,仅能容一辆农用车行驶,想要会车必须得有一方选择退到田地里。这里有三亩多地,也是所有田地中最整装的一块。

  再就是“窑坑”现在村里人称它为“碳厂后”这块地名比较好理解,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之前是旧窑坑,现在这里新建碳厂,根据周边地标命名比较好辨识。这里也就半亩多地,这些地是后来分的,归妻子、儿子、女儿所有,可能读者会疑问三个人为什么就这么点地?那是因为之前上级政策为了不耽误耕种,实行三十年不动地。其实政策是好的,主张三十年不大动,但没说不让小动,以“投杏核”的方法,也就是村里有死亡或嫁走的人,把手里的地按顺序留给刚娶来的媳妇或出生的孩子,以此类推。

  不知是村干部理解错了,还是搞不动,就依照硬政策三十年不动。有利就有弊,这直接导致很多家庭四五口人,只有一口人有地。持续几年后,有人受不了了,就闹着要分地,一等地肯定是分不上了。村里没办法就把一些之前承包的地或者村里的荒地收回改成耕地分配下来。每人平均不到两分地,虽然少点儿,但总比没地好很多。这样看来,这块地自然不够肥沃,因为地块小不好种,基本靠老天爷吃饭。旱不收,涝不收,只有上好年月才能收上一些。今年还好,竟然收了满满一车,并且玉米棒还挺大,我知道这是父亲与母亲偷偷下了功夫。

  接下来这块地就是“南林场”。这个名字根据耕地性质命名,因为这里之前是大片林场。林场被一条大陆和一条河沟分隔开来,北边叫北林场,南边叫南林场。这块地之前地头很长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从中间分开了,我家种南半部分,差不多有一亩二分多地,属于一等地。虽然地块不大,每年收成不小,就是地头太短了,收割机车主都有些许的抱怨。

  离家最近的就是“家后”这片地了,也是以它的地理位置命名。因为就在我们房子后面,所以都称它为“家后”特别贴切。在我家地向西几块地却叫“园上”,我专门打听母亲这一片地为啥还两个名字?母亲说那边地是其他队的,之前因离家近全是菜园子,可能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吧。我们村耕地的名字五花八门,我家之前的地有很多名字就很奇葩。大致列举几个“左檩”“斜尖”“窑简”“庄括”“大坟”等。

  家后这片地差不多有二亩半吧,也属于一等地,每年收成最好的一块地。因为离家近好管理,再加上它的北侧是河沟,地里也有机井,浇灌方便,田肥苗壮,自然收成也可观。这片地有一个缺点,容易丢粮食。说到这里,倒不是说村风不好,再好的村风也有极个别的人不道德。就比如今年,人工掰玉米才发现,田地中间竟然有一片玉米只有玉米棵,没有玉米棒,显而易见,被别人“帮了忙”。因为这事,母亲生气想去村里大喇叭上吆喝几声,被我劝下了,乡里乡亲的,可能是吃个嫩棒子,虽然不道德,但也不值得去生气。

  后来我才得知,这块丢玉米的不仅仅是我家,旁边几位地邻跟我家同样遭遇。但大家都很善良,最后选择不追究了。后来我专门在村子微信群里发了一则信息,把这件事向大家说明,想着能提醒偷玉米的人明年就不要这样做了。毕竟种庄稼都不容易,都是一个汗珠摔八瓣换来的,这样去偷人家玉米和大老鼠有什么区别?

  截止目前我家的地基本就保留在这个数量了。听母亲说“碳厂后”有被占到的可能,我劝母亲说占到就占到,反正咱还有六七亩,够吃就行啊!随着地块越来越少,我能从母亲和父亲脸上看到些许的失落。他们当了一辈子农民和田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是这一块块田地让他们从贫农变成小康之家,是这些田地给予了他们生活的希望,养育了他们的孩子,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农人对田地的感情无以言表,我无法用优美的词藻去形容它,因为这种感情是最纯粹,最质朴,最不需要修饰的,它是发自于内心,源自于灵魂深处。他们把汗水与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静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