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赶会忆事(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发表于:
浏览:6次    字数:340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1745篇,  月稿:6957
骑行路上,刚好遇到区文化馆组织的“一年一村一场戏”山东梆子剧团演出,流动舞台停靠在村东头小广场上。舞台两边是折叠绿色幕布,背景是红底黄字的宣传语,旁边堆放着临时道具。

  或许是曲种原因,两位演员并没有画脸谱,而是朴素装扮。男演员一身土黄色戏服,只戴了髯口,束了简单发髻。女演员则是一身青衣配绿色素裙,男前女后各拄着一根拐杖,长长的水袖叠于拐杖之上。我虽不知道他们唱的什么选段,看走台和戏腔,像是在演一对老无所依的夫妇,边走台边声情并茂地唱着。女戏腔夹带着些许悲伤,乐手伴奏抑扬顿挫,唱至悲伤处,台下听戏之人仿佛身临其境,跟随着她柔美的戏腔享受情感的跌宕起伏。男演员腔粗犷豪放,荡气回肠,像是在劝说着老伴,看开这人间冷暖,世事无常。

  台下坐满了观众,大多都是一些老年人,我站在后面显得格格不入。后台乐队的锣鼓声声,二胡唢呐的声浪一波波袭来,在我耳蜗盘旋幻化成一股神秘的力量,撬开记忆闸门,来到了九十年代的李庄大集。

  李庄集逢三排八,是我们这里方圆十几里内唯一的集市。昨晚听奶奶说,李庄集要打会(方言说法同于赶会),从老人言语里我大致猜到这是个很热闹的活动盛会。对于农村孩子,这无疑是一大乐事,我慌忙从脑海里找出平时积攒的热闹碎片,如拼图般地强拼硬凑在一起,拼出的大概足以填满我当晚的美梦了。

  一大早就跑到奶奶家,缠着她去李庄看打会。我帮奶奶给驴、牛加上草料,又去压水井汲水。对于身高刚超过水缸的我,井杆向上掀起轻松,往下压确是一件难事,我抱着井杆子,身子像荡秋千一样荡在空中往下沉,像个小猴子荡在树枝上,直至涓涓细流从井口流出,滑稽的动作引起奶奶一阵发笑,怒斥道。

  “看你猴急的样儿,小心点儿,别把手挤到,做完家务咱就去。”

  我可顾不上奶奶说什么,继续循环着刚才的动作。今天的铁桶仿佛也和我作对,感觉比往常大了很多,张着巨口哈哈大笑,一桶水汲了很长时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水面渐渐来到了铁桶边缘。一切准备完毕,奶奶提起她的花布包,朝李庄走去。

  一路上,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唱个不停,村南头小桥上摔泥碗的游戏也逊色了很多。桥下小鲢鱼露着浅灰色脊背游来游去,我也当做没看见,满脑子全是打会的热闹场景,好在路途不是太远。举目望去李庄集上已是人满为患,悠扬的曲调扑面而来,灌进我的耳蜗,挑逗着蠢蠢欲动的心,促使我放开奶奶的手紧跑几步。

  “慢点跑!今个儿集上人多,小心跑丢了!”

  奶奶一直在后面焦急地大喊,随即也加大了步幅。

  打会地点设在村子中间一片大洼地里,在多雨的夏季这里是一处浅水滩,而此时却如同碾麦场般平整,刚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举行这场盛会。往北看去是戏台,紫红色的幕布分在两边,乐手坐于幕布旁边,敲鼓的、打锣的、吹笙的、拉二胡的、还有吹唢呐的。舞台上放着红色的箱子,圆凳子等几个简单道具。幕后是村里的三间空房子,临时做了化妆间。戏台前坐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眼神无不全神贯注地集中在戏台上。

  戏台上,演员们画着奇模怪样的大花脸。我也分不清是什么角色?什么戏?生旦净末丑更是分不清楚。只记得几名演员翻过跟头后,一位男演员,背上插着几面红,黄色三角彩旗,手里拿着一支红缨枪,在台上转来转去。嘴里哼哼唧唧着我听不懂的戏词。又上来一位女演员,不知为何事哭哭啼啼,手里拿着宝剑跟着鼓点走台吟唱,最后自刎于台上,吓得我赶紧捂上了眼,心想演个戏咋自杀了?

  看着女演员被抬到幕后,我听旁边小孩嘀咕着,这个女的好像死了。为一探究竟,我穿过人群挤到幕后,看到那位女演员确实躺在后面空房子的地上,一动不动,这可吓得我够呛。当时年龄小分不清戏里戏外,为这事回家和母亲叙述时还难受了一阵子。

  从幕后出来,我是不想再看下去了,随后拽起奶奶走向东侧的一个绿色帆布帐篷。还未进入,先闻其声,鼓掌声,叫喊声催促着我和奶奶加快了脚步。进门先是看到了一位身高仅有一米左右的演员,站在高高的桌子上晃来晃去。双脚踩在一块木板上,木板下是一段长约三十厘米,直径约十五厘米的钢管,在桌上滚来滚去。这位矮人演员虽身子短而粗,却非常灵活地扭动身体控制平衡,加之他又穿了燕尾服,灵巧的像只肥胖的燕子,高超的技艺引来掌声轰鸣。这项技能深深地吸引了我,为此回家后也找来一个木板,没有钢管,我就央求父亲去村头木材加工厂,切来一段圆木开始了我的训练。但眼高手低,看似容易做起来难,我学不会绝不罢休,每天练习先站在上面,两只脚像站在跷跷板上,左脚好不容易控制好了,右脚又翘了起来,待右脚控制好,左脚又不听话了,总之为此摔了不少跟头。父亲和母亲看着我滑稽的动作笑得前仰后合,母亲笑完还不忘嘱咐我。

  “算了,小,别练了,你看摔得身上泥头疙瘩似的,小心摔坏了!”

  正在兴头的我哪听得进去,继续训练,几天后观众席有了邻居们的加入,我的劲头更大了,最后竟能稳稳站住了。并且还能多多少少地移动两下,虽然时间很短暂,也算是一大进步了。

  矮人结束表演后,一位身材健壮的男演员,赤裸着上身,手里拿着酒瓶,一个又一个狠狠地砸在头上,酒瓶立马碎掉。每砸一个我都吓得闭上眼睛,听到鼓掌声才敢睁开眼睛,他的头竟平安无事。不一会儿一大堆碎玻璃,被放在了一块一米见方青色布上,男演员躺在上面,做鲤鱼打挺,用后背不停地砸向碎玻璃,直到玻璃被砸到粉碎,场内观众无不把心提到嗓子眼,跟随他的身体起伏,发出阵阵惊呼。这还不是更刺激的,等玻璃都被砸碎之后,这位男演员竟然抓起一把玻璃塞进嘴里,用力伸伸脖子,拿起一杯水冲下。

  这项技能在我眼里简直是不可思议,后来听母亲说他们练得是硬气功,我也想练一下,被母亲制止了,说这可不像练木板平衡简单,需要长年累月练气才可以。越是这样我就越是想练,后来趁母亲不在家,拿着父亲喝过的空啤酒瓶子狠狠地砸在了头上。顿时脑瓜子嗡嗡作响,眼冒金星,瓶子却依旧完好无损,脑袋上倒是起了个大包,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疼得呲牙咧嘴。我这才相信了母亲的话,原来他们真得有内功秘诀。

  演员又表演了几个节目“银枪刺喉”“胸口碎大石”“吞剑”“滚钉板”都是相当暴力,我不忍心再往下看,拉着奶奶走出帐篷。在人山人海的集市上寻找着好玩的东西。整个打会现场比平时赶年集人都多。耍猴的、吹糖人的、卖糖葫芦的、做酥果的……还有我最喜欢的摊位卖小人书的。很多商贩都是生面孔,趁着这场免税盛典来大赚一笔。当时年龄太小,印象最深得也就是这几个节目了,后来零零星星碰到过几个集市打会,但没有一次比李庄集更隆重。

  七八十年代的集市和现在集市是有区别的。现在大集上大多都是一些食品或日常用品之类,而以前每个集上都有牲口市,也就是牲口交易市场。一般都在大集外围相对比较空旷的地方。农村基本每家每户都会养些牛羊猪狗,养狗看家护院,母牛以耕田下崽为主。小牛犊和猪羊喂大后,卖了补贴家用。每逢大集,农人们牵着或赶着家里的牲畜,集中到牲口市,或买或卖或是探探价格。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镇上黄牛市场刚成立时,五天打会期间,附近村民可以牵着家里的牲畜去凑凑热闹,中午还给发包子吃。当时父母农忙没空,奶奶爷爷牵着我们家的牛,驴来到市场找市场负责人,根据自己牲畜数量拿到相应的小票,中午去附近包子铺领包子。

  整个市场热闹非凡,牛的“哞”声,羊的“咩”声,猪的“哼哼”声,人的嬉闹声,众多嘈杂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市场,牲畜的屎尿味弥漫在空气里。人们却乐此不疲,一手牵着牲畜,一手互递着烟卷,用力地吞云吐雾,仿佛企图用烟的味道,压下牲畜的屎臭味。

  市场也是为了扩大影响力,促进交易量才能给当地带来额外的税收。当时一张票能领五个包子,包子不大,但在那个生活不富裕的年代,能吃上一个包子简直跟过年差不多。赶往包子铺,老远就闻到诱人的香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进去,包子拿到手里的这一刻比中大奖都高兴,幸福感满满的。

  随着时代发展,大小超市遍布各个角落,网购盛行,农村的集市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失去了曾经的烟火味。牲口市更是基本消失了,变成了集中养殖和流动收购,即使成立新集打会也没了以前的热闹,不过是一些孩子们玩的蹦蹦床,充气城堡,射击游戏或者套圈,都是一些平时在游乐园随处可见的,完全没有了以前的新鲜感。

  时过境迁,梦终归是要醒的,无忘儿时梦,亦不忘曾经。我看到集市上那个天真的少年,兴奋地向我挥挥手,我们都笑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