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乡下,生活十分贫困,虽然大家的衣着打扮都土得掉渣,但在我们心中,其实都有着五彩缤纷的梦想。那时候的生活用品衣食住行虽然简单,但就是在那极为简单的生活中,靠着河南人的智慧和努力,生活依然有很多难以忘记的乐趣。在我们河南老家的饮食生活里,菜角子就是一种土得实在、土得有内涵、土得让人回味无穷的风味小吃。它的配料简单,它的馅也不复杂,既可以是萝卜白菜,也可以是鸡蛋韭菜,既可以是雪里蕻,可以是萝卜缨子,加上一张圆圆的面皮,从中间折叠起来,里面放上馅,从这头捏到那头,就是一个菜角子。菜角子普普通通却味道鲜美,看上去土头土脑却经济实惠,普普通通的百姓人家只要手底下勤快,蒸上一锅菜角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一边有说有笑地谈天说地,那是非常温馨快乐的日子。吃着菜角子,便会忘记了所有的忧愁和烦恼,感觉生活很充实,未来有希望。一
回忆起来很惭愧,自从离开故乡,几十年来,我已经很少能够吃上老家风味的菜角子了。一是距离故乡千里遥远,每个人都在忙于生计;而是即使逢年过节回老家,也是匆匆忙忙走亲戚,会朋友,大鱼大肉欢聚一堂,根本没有闲下来的心情吃一顿菜角子;三是如今快节奏生活,大家生活压力很大,大家都关心干什么才能挣到钱改善生活,因此也就无法像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悠闲地坐下来品尝生活,不慌不忙地用家常菜蒸菜角子。但是对于菜角子的感情,我却是念念不忘,而且情有独钟。菜角子,虽然十分普通,无论是配料还是技术都要求不高,家家户户都会做都能做,但在我心里,菜角子却承载着岁月的韵味和地域的风情。它是我们河南百姓生活中的一抹温馨色彩,也是故乡百姓味蕾上永恒的眷恋。在那些炊烟袅袅热气腾腾的日常生活里,菜角子是很多百姓生活的难忘回忆。
说起河南菜角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农耕时代。那时,广袤的中原大地,肥沃的田野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普通蔬菜。勤劳智慧的河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丰富的食材,创造出了菜角子这一美味。它是对大自然馈赠的珍视,是在艰苦生活中孕育出的美食智慧。或许是在农忙时节,为了方便携带和食用,家庭主妇们将蔬菜和面粉巧妙结合,制作出了这种既能饱腹又美味可口的食物;又或许是在节日庆典之时,菜角子作为一种特殊的美食,端上餐桌,为欢乐的氛围增添了浓厚的家的味道。
制作菜角子的第一步,是精心准备馅料。蔬菜是馅料的灵魂所在,而河南丰富的物产为菜角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韭菜,那翠绿欲滴的颜色,仿佛是春天田野的使者。它有着独特的辛香,鲜嫩的韭菜被洗净后,切成细碎的小段,每一段都饱含着清新的气息。韭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味道浓郁而持久,在经过烹饪后,依然能保持其独特的风味,为菜角子带来一种鲜明的个性。蔬菜多种多样,菜角子的内涵也就丰富多彩。菜角子,不仅有素馅的,也有肉馅的;不仅有粉条韭菜的,也有地软蘑菇的,也有雪里蕻的,还有萝卜缨子的,也有虾米豆腐的,还有小茴香的,也有芹菜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吃起来特别有家乡的味道。
除了蔬菜,还有粉条。粉条在河南菜角子的馅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南的粉条,多是用红薯或土豆制成,它们有着细腻的质地和良好的韧性。粉条在制作前需先泡发,原本硬邦邦的粉条在水中渐渐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泡发后的粉条被捞出,沥干水分,然后切成小段。粉条在馅料中的作用是增加口感的丰富度,它那糯叽叽的口感与蔬菜的清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粉条能够吸收其他食材的味道,在咀嚼的过程中,释放出混合的香味。
鸡蛋也是常见的馅料成分。鸡蛋打散后在锅中炒熟,那金黄的色泽如同阳光般耀眼。炒熟的鸡蛋碎散落在馅料中,为其增添了丰富的蛋白质和醇厚的蛋香。鸡蛋的嫩滑与韭菜的脆嫩、粉条的糯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口感。当然,有些地方还会加入豆腐、豆芽等食材,豆腐的嫩滑、豆芽的清脆,都为菜角子的馅料带来了更多的变化和惊喜。
当各种食材准备好后,便是调味。盐,是最基本的调料,它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唤醒了食材本身的味道。适量的盐让韭菜的辛香、粉条的淡香和鸡蛋的蛋香更加突出。再加入一些香油,香油那浓郁醇厚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为馅料增添了一种奢华的味道。香油就像是馅料的灵魂之笔,让每一种食材的味道都得到了升华。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一些胡椒粉、十三香等香料,这些香料为馅料带来了复杂而诱人的风味层次,使馅料的味道更加浓郁和独特。
制作菜角子的外皮,同样是一门艺术。面粉是外皮的主要原料,河南的面粉,多是由当地优质的小麦磨制而成。这种面粉有着细腻的质地和天然的麦香。将面粉倒入面盆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水的温度至关重要,水温太高会使面粉失去筋性,水温太低则会导致面团难以揉匀。随着水的加入,面粉逐渐形成雪花状,然后用手将其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力气,就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揉好的面团被放置一旁,盖上湿布,让它醒发一段时间。醒发后的面团更加柔软有弹性,为制作菜角子的外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接下来便是包菜角子的环节。将醒发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然后用擀面杖将其擀成圆形的面片。面片不能太厚,否则会影响口感,也不能太薄,否则在包制过程中容易破裂。擀好的面片放在手中,就像一片承载着美味希望的荷叶。将调好的馅料放在面片中央,然后将面片对折,捏出漂亮的花边。捏花边的手法多种多样,有的是简单的褶皱,有的则是复杂而精美的花纹。这一过程,就像是在为菜角子穿上一件华丽的外衣,每一个花边都蕴含着制作者的匠心和情感。
蒸制和炸制菜角子是让它焕发出独特魅力的最后一步。蒸出来的菜角子鲜美可口,自不必说。如果的炸制,就需要在锅中倒入适量的油,油要选择品质好的植物油,如花生油或玉米油。当油温达到合适的程度时,将包好的菜角子轻轻放入锅中。随着“嗞啦”一声,菜角子在油锅中迅速翻滚,白色的面片开始逐渐变得金黄。这个过程中,油的热度将菜角子的外皮炸得酥脆,同时馅料在内部也被加热熟透。炸制的时间需要精准把握,时间太短,外皮不够酥脆,馅料也可能未熟透;时间太长,菜角子可能会炸焦,影响口感和美观。当菜角子变成金黄色时,用漏勺捞出,沥干油份,此时的菜角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是面粉的麦香、蔬菜的清香、鸡蛋的蛋香和油炸后的焦香混合而成的独特味道。
河南菜角子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味。在我们家乡豫东地区,菜角子可能更加偏向于传统的做法和口味。这里的菜角子馅料中,韭菜的比例可能会更高,韭菜那浓郁的味道成为了主角。而且,豫东地区的菜角子外皮可能会稍厚一些,炸制后的外皮更加酥脆,咬上一口,能听到“嘎吱”的声响。这种厚实酥脆的外皮与浓郁的韭菜馅料相得益彰,形成了豫东菜角子独特的口感。在我们老家的集市上,常常能看到卖菜角子的小摊,热气腾腾的锅里,金黄色的菜角子在油中翻滚,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整个集市,成为了豫东乡村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在豫西地区,菜角子则有着别样的风情。豫西多山地,这里的人们可能会在菜角子的馅料中加入一些当地特有的山野菜。这些山野菜带着山间的清新气息和独特的风味,为菜角子注入了一种别样的魅力。比如荠菜,这种生长在田野山间的野菜,有着淡淡的苦味和清香。当荠菜被加入到菜角子的馅料中,与其他食材混合在一起,苦味被中和,留下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味道。豫西的菜角子外皮可能会相对薄一些,炸制后呈现出一种金黄透明的质感,透过外皮可以隐隐看到里面馅料的颜色,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种薄皮的菜角子吃起来更加轻盈,野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豫西山水的宁静与美丽。
河南菜角子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家庭的象征。在每一个清晨,家庭主妇们会早早地起床,为家人准备早餐,而菜角子往往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厨房里弥漫着菜角子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孩子们在香气中醒来,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前,拿起热气腾腾的菜角子,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对于在外漂泊的河南游子来说,菜角子是心中永远的乡愁。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身处何方,只要一想到那金黄酥脆、香气扑鼻的菜角子,心中就涌起一股温暖。那是对故乡土地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牵挂,对故乡生活的回忆。在异乡的街头,偶然间闻到类似菜角子的味道,都会让他们停下脚步,眼中泛起泪花,因为那是家的呼唤。
河南菜角子,是中原大地的美食瑰宝,它承载着河南人民的历史、文化、情感和生活。它是用面粉、蔬菜和爱编织而成的美味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每一个菜角子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每一口咬下去都能感受到河南这片土地的温暖与热情。它像一位忠实的朋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美好的时光,也像一位文化使者,将河南的美食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河南菜角子这一独特的美食风味。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河南菜角子都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美味记忆,永远散发着它那诱人的光芒,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虽然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河南菜角子在我心中,始终就像一位老家的故人和朋友,感觉我和菜角子之间有一种互相懂得的默契,有一种不用言说的深情。菜角子,让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童年,想起来那些难以忘怀的亲人和往事。
今年过年期间再回故乡,我一定邀上几位亲朋好友,和家里人一起,用老家的面,老家的蔬菜,自己动手,好好包一次菜角子,放开肚皮,和大家一起享受吃菜角子的快乐。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