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韩愈的观点是对的(散文)

作者:鲁芒   发表于:
浏览:41次    字数:205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鸡龙河良店段,北岸,有一座小广场。说是广场也不合适,因为这里树木太多,人活动的空间不大,就在靠水的地方。

  我们从疏港大道拐进沿河路,向西走了几百米,便到了这里。

  这地方虽小,但是风光别致。小广场东边是一个树木阴翳的林子。每次我走到这里,就在树林边停下车来看一会儿。夏天天热,站在路边,一股清凉的空气飘了过来,感到特别舒适。我看着树林里那一棵棵高大的树,猜测是什么树,但始终没有猜着。看树干像毛白杨,光滑白亮,笔直,高达几十米,叶子宽大。它们一棵棵紧挨着,树头把树林遮了个严严实实。

  也怪我太懒,不知道什么树,不好问一问别人吗?但我从不问人。这就可以理解我的知识为什么那么片面,只有书本上的一点东西,生活知识却很贫乏。

  今天来到这里并无别的目的,也只是因为我对这里印象比较好,所以跟老于来了。

  我把车停在树林西边的停车场上。这时候,正有一个河工在那里打扫垃圾。那人看上去也有七十多了,一张脸又瘦又黑又老,皱纹多得跟核桃皮一样。但是精神很好,目光矍铄,脸上好像老带着笑。

  看到我们来了,他停了手里的活儿要跟我们说话。

  老于问他家是哪里,多大年纪了,那人说是于家渰子村,六十六了。

  随便拉了一会儿,我问他那边树林里都是些什么树。他说是法桐。我提出质疑:法桐怎么光长高不长粗呢?他说那是栽密了,光长高个子。

  很有道理,我信服了。至此多年的疑惑解除了。再仔细看那些树,从树形、叶子等方面看,的确是法桐。

  真是实践出真知,他们这些河工天天在河上转,对这里的树木和各种植物,还有各种鸟,肯定比我们熟悉。

  在我们跟前有一棵长得非常茂盛的垂柳,树头大约占地一分多,树荫浓密,树干粗壮,看起来树龄不大,因为树皮非常光滑。一般年纪大的柳树,树身往往被虫子凿一个洞,而这棵柳树没有。

  博学的老于说,这种柳树原生长在宫廷里,如今在一些富人的别墅里,机关单位,它们还有一定的地位。

  我们几乎同时看到了沿河路以北的路边上站着一棵本地柳树。那棵柳树看起来跟这棵垂柳的树龄差不多,但从树形上看,相差可就大了。垂柳的特点是“垂”,整个树头就像妇女的头,长发披拂,几乎触地。而北面那棵柳树则树枝斜逸,枝叶叶无一下垂。

  我毫不谦虚地将我的想象和猜测说给他俩听:这两种柳树原是一家,都生在野外,后来有一些被移植到皇宫或者官宦人家的院落,久而久之,柳树的习性和外形也就变化了。但一些人喜欢这种形状,就又将它们移植到野外、园林,或者广场周围地方。我写的一首诗就说明了柳树的进化过程。其诗曰:“本生荒泽畔,光露自然沐。一朝时运来,幸为贵家物。沿墙成行立,搔首惹人目。丽鸟偷眼觑,佳人长相顾。公子舞文墨,歌咏亦学步。好景不长在,高陵也成谷。一朝失恩宠,沦为河边树……”

  老于和河工然其说。

  以后我们又分析了两种柳树各自的优缺点。河工望着路北的那棵本地柳树说:“这种柳树有个孬处,就是春末的飞絮太多。飞絮落完了,又长出穗子来,穗子不久就开始落了,也不是一下子落完的,每天都落一地,穗子落完了,树叶开始落,也不按季节,随时都落。俺这打扫卫生的可受罪了,就得不住地扫,一年到头地扫。”

  河工对柳絮很反感,可是我倒觉得飞絮很美。古代写飞絮的诗歌数也数不清。你看,“飞去知何处,悠扬不暂停。”“飞时如雪聚成毬,长是随风不自由。””骀荡风光将欲暮,柔条系日萦霏雾。”“万缕金长暖絮萦,雪乾云困遍春城。”“飞时如雪聚成毬,长是随风不自由。”“柳絮因风起”,“狼藉残红,飞絮濛濛”。

  古代诗人为写飞絮简直竞折腰了。他们把今天看来有害的东西写得那么美,表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而这几乎形成了传统,至今像我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喜欢飞絮。

  不过,从这里也看出一个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一些对立的看法。

  关于柳树的议论结束了。河工忙他的活儿,我和老于沿着一条林荫小道往西南逛去。我们在一片草坪旁停住了。草坪上有几棵树,叶子都发红了。我对于红叶是最感兴趣的,便打开相机电源,对着其中的一棵拍了起来。老于告诉我:这叫五角枫,叶子有五个角,还有一种叫元宝枫,叶子是圆的,像元宝。

  我又对着另一棵五角枫拍了一会儿,并让老于站在枫树前照了相。

  接着,老于又告诉我,这草坪的草叫沙漠王子,从沙漠来的。看来老于懂得的事就是多,我自愧不如。但是我能从他嘴里得到一些我不具备的知识,也很合算了。

  知识无限,一个人的生命那么短暂,学也学不完,因此必须虚心好学,不断的丰富知识。韩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像今天,我从河工和老于那里知道了不少不曾了解的知识。河工文化水平低,但他从实践中得到的那些知识往往是知识分子不具备的。河工和老于都是我的老师。真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022.10.12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散文 观点 韩愈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