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深夜刷微信,一正在读大学的学生的朋友圈说说很是令我不舒服,大意是“个个都在说冬至,真不明白冬至究竟有什么那么重要”,我在下面留言,“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后来她就很愧疚的科普了冬至,并且删掉了原来的说说,换成“至于冬至。老师说,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节日喔——还链接了冬至的来历和习俗”。是的,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要忘记吗?
因高三教学需要,我和学生每年都有一段时期和古诗打交道,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之所以记忆深刻,或者是作者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很是触碰到我内心的想家情怀。
而我对冬至的情怀又何其少了呢!
只是,日子翻过去后的今天,曾经的冬至和今天的冬至已不再一样。
今天的冬至,很多年轻的90后00后已经很淡然,轻描淡写,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冬至无非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没有特别之处,来不得圣诞节的隆重和热烈的气氛。甚至他们对冬至的概念也是在微时代的微说说里知道的吧。在微信微博时代,红包随时一点就是一个祝福,于是在微信群我们只会找到关于冬至的微心情微祝福微愿望。哪怕是一个打回家里的电话都已经被省略。冬至,这样的微真好吗?
曾经的冬至我们充满欢乐的味道。这种欢乐是天伦之乐,是欢聚一堂,是吃着类似饺子的籺,这些都没有矫情和刻意,只有一家子的乐呵呵。这是不是来得更有人情味?
“冬至吃顿饺,不冻耳朵不冻手。”回忆中,童年的冬至,少年的冬至,青年的冬至,都有那种甜甜的味道。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叔叔伯伯们(父亲的工作常年在外,一般只是过年或者农忙时节回来)坐着聊天,婶婶和妈妈就分工合作,妈妈擀皮,婶婶包馅,然后就是给小孩分配任务用柴火看锅烧水。这样为着冬至而在准备的籺,特别有一种咬不断的味道——爱。每一只籺在入口的热气中流淌着满满的幸福感,满屋的温馨都弥漫在我们每人舒心的笑脸上。村里有俗语“宁穷一年,不穷一节”,我们在这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里吃籺,胖嘟嘟的籺在锅里翻滚,在大碗里装上,就像是蓬勃的生活憧憬在蔓延。
这些记忆,每一次想起每一次都很温暖。
是的,曾经冬至的那顿籺,没有很多的肉,只是简单的葱、花生、香菇,可是却是那样吸引着我们的味蕾,让我们老早的就翘首期盼冬至的到来。现在冬至却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果一定要有一顿过冬的饭,就是弄些大鱼大肉吧。我好像很久都没有吃到那种一咬下去就喷出浓浓葱味的大个子籺了。
今天,很多年轻人要过的,就是舶来的离冬至最近的圣诞节了吧。走在大街小巷,所有的店铺都应景的打上了圣诞优惠、狂欢的字眼,满眼充斥着圣诞节的气息,冬至在这份华丽喧嚣的掩盖下尽管早到却越发无人问津。
“唯恨昼长,忍见冬至清冷?尤苦夜短,细数过往美好。”这样的冬至这样的节,我怀念伴我成长的籺,在锅里翻滚的籺。我也怀念一家子围在一起忙碌中发出的绵绵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