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大年期间,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细品得味无穷。早春的二月,正昭示着万物,翻开了春的序曲。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缘之人——成都市金堂县毗河湾文学社的社员们,趁着刚立春,就急不可耐地相邀,准备一起去踏青、打捞乡愁。
正月初十,我们一大早便整装待发,去搭乘一班“驶往春天的列车”,寻找春天,实质是寻根。走走泥泞乡间,品品儿时的年味儿,重温那逝去的年华,甚是美矣。
寻根文化乃中国传统,一种敬畏祖先的仪式感,倘若摒弃传统,就是忘本,对子孙后代的发展会不顺遂。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
约定清晨八时准点启程,因到达目的地大约需要一小时车程。车辆驶出高速就进山坳。成都平原四面环山,开车出城大约半小时,那山脉的能见度极强,巍巍耸立。
晨起的那抹霞光却透着澄明的朝气,就连渐渐高升的红日都精神了些许。立了春的风一改往日威仪,让人明显感到轻柔。微风轻摇时,像母亲的手在抚摸,顿时,引得树叶儿沙沙“笑”起来。“吹面不寒杨柳风”?真的一点不假。其实,哪怕只是萧条的枯枝干老树,都在做着迎春的准备。
凭这渐渐拉长的白昼,可知那远山枯枝桠冒出的花苞,农田里嬉戏的鸭群,好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足以说明春之物华了。
春天,难道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吗?不经商议,全然不顾幸福的冬藏。而我们只管憧憬着,只要心先行,所有的枯槁冷峭,都是为衬得春之声的到来,做最后一道工序。
我坚信,如果心里有春的人,一定总会惦念着山峦的那一轮灿阳,徜徉在旷野,去深度呼吸春的气息,定能心旷神怡。瞧!那一点点萌动,一点点生机,早已在等候能有人驾临了。
一路上,文朋诗友们的车队成浩浩荡荡之势,飞也似的绝尘,直奔金堂县广兴镇龙兴村方向。
古道乘车入村庄,人间,无迟早,心底,妙残香。
山路十八弯,途径沱江,绕过风铃寺和渡槽,大约二十分钟就抵达了村头。途径沱江山峡时,顿感颇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意。摇下车窗,峡谷山涧风光旖旎,淡淡的云团,雾岚袅袅,像极了仙气萦绕,让人如登天宫一般。我们穿梭在这青山绿水间,好不惬意,远离城市的喧嚣的我们,这时的心儿美得不可言状。
下车时,迎面而来的是一位身着白色羊羔毛短大衣女士。经社长刘元兵先生引荐得知,她是龙兴村党支部书记,名叫杨小芳。杨书记称自己今天要为大家当一回临时向导。
杨书记带领大家首先来到了早已废弃的一所小学校园参观。到了门口,凝神眼望,广兴镇联新小学校几个掉了色泽的雕刻小字非常吸睛。推开铁门,迈过三步石阶,就是一雕梁画栋的古园。正前方一排房子是正殿,基本保存完好。只见杨书记手摸一把钥匙正要给我们开门锁,当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我顿时被眼前看到的一切惊呆了,只见正殿墙上方悬挂着一块匾,上面“紫气东来”四个金色大字苍劲有力,寓意祥瑞之气从东方而来。怎么还供奉着香火和牌位呢?牌位上刻李氏门中历代神主位字样。三面环壁绘制成图,色彩鲜明,依稀可见描绘的轮廓,关于佛教人物肖像,天宫飞天仙女、亭台楼阁、山水、建筑等绘制而成的图案,人物肖像还画得栩栩如生。如同来到敦煌赏析壁画,同样都是壁上作画,这大概就是本土壁画技艺了。
大家一涌而来,齐刷刷地拍照,如同开记者招待会,打破了园子昔日的宁静。
杨书记讲述这里原先不是学校,而是祠堂,是村子里一大户李姓人家的老宅。由于年久失修,如今已显得孤寂落寞。现下亟待需要得到妥善修护保养。
杨书记说:早些年时,为了兴办教育,苦于没有场地,而这里的百姓就是为了支持教育事业,才贡献祠堂作为办学点,好让这里的孩子们有学上,有书读。在那个贫困的岁月,这片贫瘠的土地只好依赖自身的力量,实行自给自足,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国家富强了,就在2005年,由当地政府出资另择校址。而今,当我们走进园子,昔日校园朗朗的书声还似乎在回响,犹在耳畔。
据有关史料记载,李氏家族就是从遥远的广东移居而来的,后来通过族人的不懈奋斗,才逐渐使家族兴旺发达起来。两边的教室原来是厢房,现下里,氏族后人将废弃的学校打算恢复前身,并在每年冬月二十三日这天,族人都会在此聚集,是为了纪念一个黄姓的老太。
原来广兴镇李氏家族是这里的一个大家族,有一万多人。李氏聚居地共有三处。何家沟村梨园正选公后裔一支、兴乐村小孙家沟正巽公后裔一支、龙井村莲花黄氏祖婆后裔一支,他们共同的先祖是江西迁湖广一世荣甫公,因而广兴场李氏合族公议于街上江西会馆后,修建了联宗祠。梨园、小孙家沟两支李氏未在聚居地修建分祠。莲花李氏宗祠建筑主体如今基本完好。
李家祠堂坐落于广兴镇龙井村王家沟,背山而居,背后的山像一把太师椅,中间凸起,两侧稍低。山上的草木茂盛,橘柑飘香。前面是一片开阔之地。李家祠的平面图呈倒立的“凹”字之势。
废弃的校舍,昔日的祠堂,如今只有院内的几棵柑橘树还在生生不息,替我们守卫着,荫庇这座园子。往事如烟,我的思绪不禁回到多年以前,窗明几净,学子满园,书声琅琅…… 这时,我看着眼前的一切,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我们到来的那一刻复活了。几颗柑橘果随着风在摇头,好像在叹息,好像要对世人述说点什么,也许它们感到了昨日的寂寞又悲戚。
一行人漫步龙兴村,认真体味这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气息,感受着平和淡致而又莫名的怡悦氛围。
恢复原貌,整修古园,寻根李家。恢复祠堂往昔的辉煌,希望让传统文化再一次浸润我们的心灵。寻根计划,就从今天开始,那是人们发自心灵深切的呼吁。敬畏先祖,就是对子孙最好的教育。且“敬祖宗: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据说李家的家训也是非常严厉的,祖上还出了一位举人。具有可靠考证:李氏家族20条家训分别是: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端伦常、友昆仲、和夫妇等,囊括了家风家训的方方面面。
试想:当老师们走上三尺讲台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忆起这座祠堂的历史底蕴、历史故事,老师们不时会列举有关这座祠堂的来历作素材,孜孜不倦地教育着学子们。那种骨子里镌刻的教育理念,一切都归功于母校——李氏祠堂。长此以往,耳濡目染,他们今天的成人成家或多或少受益于李氏家训?今天的成就不能简言之。
祠堂小学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深入骨髓。正是由于当年的严谨治学,教会我们世世代代做人的道理。有着良好的家风和严格的家训的祠堂校舍,让千千万万的李氏家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不息,不断发展壮大。
当我们走出园子,抬眼望去,环顾着四周,沟壑纵横,山峦绵绵不绝。其实,在中国百姓眼里,有土地的地方便是真正的故乡,往上数三代,大概许多人都是农民出生,所以,在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依然种着根文化。扎根故土,那一亩三分地儿才是真正意义的根。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剧,面临被消失的乡土文化,很多民间技艺将陆续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把根留住,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乡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