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李定超:几位西藏老兵的人生三部曲

作者:慈禧   发表于:
浏览:228次    字数:246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7篇,  月稿:0

  今年夏天,笔者在贵州习水仙源丽景避暑,结识了几位年近八旬的西藏老兵,他们都是江津人,且是同一年参军入伍,同一个部队、同一个连队,同一年进藏的的老战友。他们分别是原成都军区7782部队的付怀宽、陈良才、古玉忠、万金涛。

  老战友聚在一起,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摆不完的龙门阵。“八一”节前夕的一天,几位老战友围坐在住地露台上喝茶聊天,老付说:“再过几天就是八一建军节了,回想当年的部队生活,真是令人终身难忘。”听他这么一说,一下就把话题转到了他们半个多世纪前的军旅生活,回忆起了在西藏当兵的往事……

  东大山上炼意志

  几位老兵是1965年10月参军入伍的。当年离开江津在重庆凤呜山集中培训一个月,部队就开赴进藏了。从重庆坐火车到成都改乘汽车,在川藏公路线上巅箥了半个月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海拔5000多米的——林邦公路线上的东大山。带兵的连长说:“到了,就是在这里。请大家下车方便后搭帐篷!”“出发前我还以为是到哪个城市呢,下车后哪知四周都是荒滩无人烟,冷得全身打抖抖,顿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很有失落感。”陈良才说。老陈的话音刚落,老战友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回忆起了当年的那段艰苦岁月。

  林邦公路是西藏林芝到邦达的公路,全长500多公里。此前是条毛公路,很多地段过车都困难。因边防战备的需要,公路需升级扩宽。几位老战友所在部队就是奉命来修公路的。

  部队来东大山修公路,任务十分艰巨,连队每天要完成30—50米。干部战士每天战斗在工地上,挖的挖,抬的抬,打的打,全是土法上马人工活,却没有人叫声苦,喊声累。说着,说着,老付站了起来,双手挥舞着打二锤的姿势说:“当年我是打眼放炮的,我的二锤打得可好了。打二锤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二锤的力要打在钢钎头上,必须甩起势子打,不小心二锤就容易打在掌钢钎的人手上,可我打二锤没伤过人,倒是我的左小腿被石头砸伤过,至今还留着伤痕。”老付接着又说:“工地上劳动穿的是“老式黄”工作服,衣服裤子都宽大,劳动起来才灵活。”说完工地上的劳动,几位老兵又说到了东大山的气候环境及干部战士的生活……

  住的是帐篷,两个班二十多人睡一个帐篷,地上铺上鹅卵石、树丫枝,再铺上褥子、床单,一床三斤半重的棉被,就是战友们栖息之地了。要是晚上有人起来方便,因天气太寒冷,回到帐篷就很难找到睡的地方了。

  说完住的,几个战友又说到吃的。因海拔太高,冬季零下几十度,饭是煮不好的。为让战士们能吃上熟饭,部队找了个专家来煮饭,还是煮不好。于是,只好将山上战士们吃的大米和山下战友们吃的面粉对调。在面粉里倒入10多个猪肉罐筒,加入水拌匀舀进锅里,煮成“麦耳朵”食用。

  冬天高原寒冷到吐口水,一条冰丝就飞到空中去了。战士们晚间到茅坑解大手,第二天起来就成了一座座冰雕塔,需用棍棒打掉方能继续方便。

  干部战士一个月才能看上一次电影。每当放电影,战士们看一部不过瘾,看二部,看到十二点才收场。

  几个战友所在营是因是桥梁营,半年后,才奉命调到新的地方去战斗……

  机场建设学本领

  离开林邦公路,战友们又投入到了修建贡嘎机场和日喀则机场的战斗中去。几个战友仍在一个部队,但岗位却变了。付怀宽分配到汽车连,陈良才分到后勤部,万金涛分配到特务连,古玉忠分配到加工厂。

  在机场建设的三年多时间里,几个战友都得到了锻炼成长。付怀宽学会了开车:陈良才给部长当警卫员;万金涛当上了理发员;古玉忠学会了木工、钢筋工。各自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

  在战友们的回忆中,最喜剧的是陈良才的故事。老陈因是部长警卫员,工作积极表现好,深得部长喜爱。他见战友付怀宽学会了开车,于是也要想到汽车连去学车。为满足老陈的学车愿望,部长给汽车连的连长打电话说:“小陈到你连队来锻炼锻炼。”也许是连长没弄明白部长的意思,陈良才到连队后,却安排到炊事班当了三个多月的炊事员,令他感到哭笑不得。一天部长到炊事班检查工作,就站在陈良才背后,他也视而不见。三个月后,在部长的关怀下,陈良才终于圆上了学车梦。聪明好学的陈良才,没多久就学会了开车,而且技术还很不错,成为首长的驾驶员。

  军人爱枪如爱自己眼睛。说笑间,付怀宽揭了陈良才的一个“老底”。一天早上,连队集合,连长在检查战士们的枪时,见陈良才没有枪。连长问道:“陈良才,你的枪呢?”陈良才回答说:“在墙壁上挂着的。”他立刻跑步回去把枪(冲锋枪)拿了出来。连长见陈的枪积满了灰尘,十分严肃地问道:“你的枪积了那么厚的灰尘,这是你对毛主席的忠诚吗?”陈良才回答:“不忠,不忠!”听了他的这段故事,大家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坚守西藏长才干

  1969年,两个机场修完后,几个战友所在部队解散。古玉忠转业到一一二厂工作,继续为国防事业作贡献。付怀宽、陈良才、万金涛三人转入西藏军区。付怀宽被分配到军区司令部,陈良才分配到军区后勤部,万金涛分配到警备区,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为部队建设作贡献。

  付怀宽先是为首长开车,1970年,军区印刷厂承接了《解放军报》《参考消息》的印刷任务。为充实印刷厂力量,老付随部分干部战士到了印刷厂。为解决干部战士家属分居问题,老付妻子毕万明也到了军区印刷厂工作,并成长为车间主任、副厂长(副团职)。老付则每天到拉萨机场去接送《解放军报》《参考消息》电子版,夫妻俩都在西藏工作直到退休。

  陈良才在日喀则油库工作,先是担任助理员,后任油库主任(正营级),转业后分配到江津汽车运输公司任书记。

  万金涛任连队司务长,后任营部助理员(正营级),转业后分配到江津药监局工作。

  几个战友在回忆中都说,那时的部队生活是艰苦的。干部、战士都一样,每天伙食标准只有九毛七。在日格则油库工作十多年的陈良才讲了这样一段趣事:

  当时的日格则军分区有个招待所,所长是重庆巴县人。部队出差来这里的人都吃住在招待所。因伙食标准低,生活差,为此有人编了个自嘲性质的顺口溜:“日军招待所,共军来搭伙,一天九毛七,吃的啥家火。”几个老战友听后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战友情深,回忆美好。几个西藏老兵的故事真是值得一读!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慈禧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3-08-01 21:27
    桂龙霄云
     几个战友在回忆中都说,那时的部队生活是艰苦的。干部、战士都一样,每天伙食标准只有九毛七。在日格则油库工作十多年的陈良才讲了这样一段趣事:

      当时的日格则军分区有个招待所,所长是重庆巴县人。部队出差来这里的人都吃住在招待所。因伙食标准低,生活差,为此有人编了个自嘲性质的顺口溜:“日军招待所,共军来搭伙,一天九毛七,吃的啥家火。”几个老战友听后又是一阵哈哈大笑。
    来自·广西百色市田林县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生感悟

    查看更多人生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