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方桂洲:端午絮语

作者:杨泽云   发表于:
浏览:69次    字数:339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扶光映翠微,纤凝翠微巅。时至仲夏伊始,已然是苍峦迭嶂,江河水满,垂柳婆娑,夏风袅袅。继小满芒种后,我们的传统大节之一,“端午节”(也叫端阳)欣然登场。

  端午节预示着酷暑即将来临,我们村有句俗话说“过了端阳节,再把昼来息”,也就是说过了端阳,天气炎热,人们必须要午休了。并且还说癞蛤蟆都得躲端阳,再怎么勤劳的,在这天,你都得息一息了。记得小时候放牛,端午节这天很时兴放“神仙“牛,就是一大早牵牛出去,到吃早饭回来,每头牛都吃得饱饱的,然后这一天都不用牵出去放了,放牛娃们都可以好好地息一天了。想知道为什么吗?为啥一大早牛都吃得饱饱的,这里有玄机。原来这一大早的,放牛的都心领神会地牵着牛,沿田畈路放,两边都是厚厚的、绿莹莹的稻子,牛儿们左一口右一口的可劲地吃着,没错,就是吃稻子。放牛娃有的骑在牛背上,有的牵着牛走在田埂上,不能让牛吃到稻田里面去,只是随田埂路,稻田边沿吃。相传这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习俗,叫做放“神仙牛“,这一天庄稼人在心里都默认了这回事的,也就心照不宣了。牛一生勤劳,任劳任怨,端午节放“神仙牛”,或许是我们乡下人的祖先为回馈牛的辛苦,而立下了这么一个规矩。

  端午节这天,那年头的菜肴咋样啊?或许会有人问。儿时的记忆里,乡下没有像今天这样到处吆喝卖菜的,村民们也大多不会去几公里外的马路菜场买菜。不急,菜自然是有的,而且是无污染的纯绿色菜肴,村民们家家都有菜园子,什么农家蔬䒩,应有尽有。村上的主妇们每天吃了早饭,都会提着篮子到自家的菜园去“讨菜”(俗称,也就是摘菜)。蕃茄、豆荚、东瓜、南瓜、辣椒等等,满篮子提回家,有的还要给邻居送些,或互相赠送。至于荤菜,特别是过节,自然少不了肉。那年头,家家都养了猪,每到逢年过节,村子里总会有一、两户人家,或更多几户要杀猪过节的。杀猪前几天,东家就会到本家村民或其他村民家走一遭,主要是问哪家要肉,要多少,在本子上记下。直到肉订得差不多够杀一头猪了,才会在过节前一天,请邻居帮忙捉猪,请师傅来杀猪。村民们就会纷纷赶来买猪肉。杀猪的师傅此时就成了关注的焦点了,只见他有条不紊、手脚麻利地应村民要求剁肉上小钩秤,两斤、三斤、一斤、五斤地一刀肉一刀肉地用禾杆扎起来,递给要肉的村民们。肉提回家后,解开禾杆结,那禾杆都很油哦,大多主妇都会把肉切成适当的块头,用一个大砂钵盛好,再放些许盐 、豆豉,然后放至蒸饭的饭甑(zeng)底下。锅灶底下烧起很旺的柴火,不一会儿,便能听见饭甑底下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而且整个厨房都在散发着一股蒸饭和蒸肉的香味,叫人食欲大开。荤菜除了肉还有常见的鱼,村子里有三、四口水塘,水塘里一年到头都有鱼,那时的水塘没私人承包的,一年有几次“开塘”的日子,也就是全村人都可以在这个时候下塘捕鱼。不管男女老少,拿着渔网,那时候有专用的三角网。“请”网,就是用细木棍支成一个小寝帐式的框架,然后缝上鱼网,三面围网,正面留口子,附一个三角叉棍,用来“请”鱼至网中,用的时候,一手按住“请”网,一手用三又根不停地从网前方赶鱼至网中。还有一种工具很独特,现在很难见到,那时候家家都有。就是一端有很长的木柄,另一端是约两尺长似镰刀状的,带有较锋利铁齿的“扫镣“。善使“扫镣”的一般都是个子较高大的男士,他们在齐腰深的水里娴熟地舞动着“扫镣“,不一会便见“镣“上“镣”着了几条鱼,,用这玩意必须是在水中,鱼还慌乱地到处游动,就很容易上镣”。开塘前会放掉部分水到另一口塘中,所以还是有一些齐腰深的水位的。人们背着鱼篓,拿着渔具,在这水塘里尽情地捕鱼,尽情地说笑着,有的和衣下水,有的赤膊上阵,有的头上、脸上都有乌泥巴,还在一个劲地嘻笑,还有姑娘家也和衣在水里忙着捕鱼,那湿透了的衣服紧裹着婀娜的身姿,让小伙们顿添莫明的干劲,傍晚时分,人们纷纷上岸,泥水顺着裤脚往下淌,赶紧洗手、抹脸、拧拧衣裤,带着满满的收获,说笑着回家。这个时候,家家都在欢喜着鱼的丰收。就算是家中没有能下塘捕鱼的孤寡老人,也总会有人把洗好的鱼送过去。过节吃鱼是不用愁了。除了开塘捕鱼,平时还会有人到小溪、小沟、田野里捉鱼、捉泥鳅、黄鳝什么的,吃的不愁,还会拿去卖。

  至于常见的豆腐干咋搞,也别急,自然会有。那年头村子里有好些人家自办了石磨,专门用来给四邻八坊磨豆腐、磨小麦粉、磨碱水粑等等。那石磨也是很忙的,想磨豆腐的要提前说好,到了日子才能轮到。我家就经常到本家大妈家磨豆腐,得提前一晚上就要浸泡豆子,知道要磨豆腐了,我心里是甭提有多高兴。到了这天,我们几个小鬼就帮着爸妈忙这忙那,东西都运到了大妈家的石磨旁,什么大脚盆呀、水桶呀、一应家伙什都齐备了,接着就是帮着爸爸推磨。妈妈则是一手扶着石磨木柄,一手用瓢子舀起浸好的豆子,往石磨上放,一边还要舀水掺和。不一会,就见磨出的浓稠的豆腐浆随着石槽淙淙流下,全都流到已备好的大脚盆里面。约摸半天工夫,豆腐磨好了,然后一家人七手八脚弄回家中,妈妈忙着在锅灶上打点,生火煮磨好的生豆腐脑。还得磨石膏,待锅中豆腐烧开,再放至锅中。爸爸在门口早已搭好门板,以备压豆腐用(制作豆腐干的一道程序)。爸妈把煮熟的豆腐脑舀至桶中,抬到搭好的门板处,门板四围用东西拦住,上面铺好洗净的床单,把豆腐脑倒至门板上,然后赶紧用床单裹住,包好,然后上面再盖上另一块门板,再压上几块石头,用以压干豆腐脑的水。豆腐干没形成之前,妈妈还留了一些熟豆腐脑,一人盛一碗,放些白糖搅拌几下,那味道,简直美味极了,喝了一碗还想喝。只是大都用来做豆腐干了,没多少剩下的。不过也没关系,等傍晚豆腐干压干了,又有好吃的了。爸爸把妈妈切好的豆腐干拿两块来切成小块,然后用碗盛些酱油,用手拿起还带着热气的豆腐干蘸上酱油吃,我们也都学着吃起来,这又是一道美味哟!豆腐干用开水煮,然后用冷水浸泡着,可以保留两三天不坏。除此外,还可切成小块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用切碎的辣椒、大蒜、盐水腌制豆腐干,用罐子装好,也是常见的农家菜。除了自家磨豆腐外,还有邻村的挑豆腐来卖,可是那年头没冰箱咋办?妈妈的办法绝了,把豆腐放到一个大塑料脸盆中,再把脸盆放进大水缸里,用水缸盖盖上。这样能起到冷藏的作用,

  端午节期间,人们都会有新的蒲扇用,那个年头没电扇,学生们手里摇着时髦的折纸扇,不比现在的学生,手里都是拿着充电的小电扇。村民家中都备有好几把蒲扇。那时候的妇女和姑娘们,在过端午之前,早早地就开始用特制的小麦杆编织蒲扇和草帽了。那年头的姑娘们闲时手里都拿着手工活,除了编织蒲扇和草帽,还得绣鞋垫、勾鞋子(用毛线编织,一般是拖鞋),织毛衣、织围巾等等,都是精细的手工活。不比现在的姑娘家,捧着手机逛汉堡屋、火锅店、炸鸡店、奶茶店,王者、快手是娴熟在心,针线手工活那可是遥远的事情哦,和她们不搭界。

  记忆中的家乡端午节,有很浓郁的节日气氛。除了裹粽子、发粑、插艾叶这些主要的节日习俗外,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男士穿起了的确良衬衫,棉绸裤,走起路来裤管随风荡漾。脚上穿着新买的凉鞋,给人清凉时髦的感觉。姑娘也穿起了心爱的花格连衣裙,裙摆到小腿,脚上穿着尼龙丝袜,配上红色平底凉鞋,煞是让人赏心悦目。不管大人小孩,此时都换上了心怡的凉鞋,开始上学的孩子们在端午节这天,也有特殊的礼物的,就是亲戚们在这天都会来送“纸笔墨“(当时很时兴的一种习俗)。亲戚提来的篮子里装有粑、粽子、肉,还有就是专门为读书的孩子买的本子、铅笔、铅笔盒等文具类,还有崭新的衣服、凉鞋。女孩子是崭新的花裙子、红凉鞋,孩子们甭提多高兴啦,都快笑得合不拢嘴了,心里都觉得亲戚异常地亲切。节日里的人们笑逐颜开,提着篮子走亲串友,这其中最主要的佳宾要算未过门的媳妇哦,有哪家定了亲事的,这端午节前就会打发儿子去接未过门的媳妇来家中过节。小伙子骑着自行车,搭着姑娘,在黄泥巴路上一溜烟地就骑回家了,好奇的小孩就围着跟着跑。到家后,点燃爆竹,左邻右舍都来看新人。不一会工夫,左邻右舍都会端来煮好的面、鸡蛋等各式点心,款待新人。邻居小伙姑娘们这时也会来凑热闹,说笑自然是少不了,这也是那个年代端午节的一个亮点……

  天地悠悠,乡音悠悠,春风不改旧时波。那年头的记忆似淙淙流水汇进岁月的长河,时而涌现,时而静好。儿时的端午节是热闹的,也是纯朴的。是饱含劳动的快乐,也是乡亲们迎接酷暑来临而充分准备的乐观的起点……

  2023-6-24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泽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