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随笔||别让校园变成生意场

作者:夏云   发表于:
浏览:44次    字数:1767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广东肇庆怀集中学小卖部完成竞拍。标的怀集中学150平方米小卖部,在网上进行电子竞价交易,最终成交价为5年租金总额943.056万元。此消息一经传出,即刻引发关注,并持续发酵。

  从项目挂牌公告获知,该校共有162个班级,学生8300多人,小卖部销售范围主要为生活日用品、学习文具、体育用品、饮料、零食、水果、糕点等。

  有精明的网友计算了一下,5年总租金平均下来,月租金为15.7万元,每月17万元以上营业额才有薄利。如果除去一年放假时间,每天销售额要1.2万元以上。意味着平均每天要有2000人次消费,每人每天平均消费11元以上才行。

  类似高价竞拍学校小卖部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出现这样的事?原因很简单,因为高利润行业“隐藏”在学校里已是公开的秘密,谁都见钱眼开,想伺机捞一把。

  有机构曾作过问卷调查:谁的钱最好赚?答案首选是女人,其次是学生。

  想想也是。现在条件好了,家长生怕孩子在学校吃不好,都会给一定的零花钱,用来加加餐、买买零食和饮料等。学校的小卖部可谓是应有尽有,辣条、方便面、烤肠、饮料等琳琅满目,课间,很多学生蜂拥而至买零食。

  一位知情人告诉我说,别看学校就这么一点大的小卖部,每天的流水却非常惊人,是块“肥肉”,堪称“暴利”场所。他以他的中学为例,全校有4000多学生,封闭式管理,平时没特殊情况不能出门,学生们的日常饮食、生活用具都只能在学校里买,每天光是营业额就高达3万多元,除去成本,净利润有七八千元,再除去租金,一年赚个百万元是非常轻松的。

  中学是这样,那么大学里的小卖部呢,能赚钱吗?

  我本一介书生,本来不知道这些事。但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心血来潮,生出好奇心,竟然四处打听。经过多方了解,终于知道了大学是小社会,是外面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许多生意人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充满着商机,有着大量且稳定的客源。在大学里开小卖部是件只赚不亏的事,而且非常赚钱,其赚钱的速度,很多人根本想象不到。

  大学是个相对独立的王国,校园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呈半封闭式管理,大多学生都不愿意舍近求远,到外面买日常生活用品。

  可以简单地算一下,一般的大学学生人数都在1至3万之间,如果按每个学生平均每人每天消费5元计算,一天的毛收入就是5至15万元,一年就是1825万元至5475万元。如果按30%的利润来算,一年在547.5至1642.5万元之间。

  其实,这是按最低消费标准来算的,现在的大学生每天平均消费5元显然不止。要是平均消费20元,毛收入和利润就得翻4番。

  当然,这样的一所大学,小卖部一般不止一家,就算能做到其中的十分之一,一年也可轻松赚160多万元。

  至于疫情的那3年,由于学生不准走出校门,使得数量庞大的高校生群体不得不选择校园小卖部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购物渠道,小卖部的生意“因祸得福”,逆势增长,让有些人赚得盆满钵满。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此外,全国还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

  学校小卖部这块巨大而诱人的蛋糕,向来是经商者的必争之地,成为“香饽饽”,优势显著:生源稳定,消费潜力巨大;学生消费能力稳定,超前消费意愿强,每月有相对较固定的生活费,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的消费贡献。

  学校小卖部高利润的背后是“垄断经营”。比如广东肇庆学校小卖部招租拍出天价,难免令人产生“羊毛出在羊身上”之类的担忧。

  公众担忧的,倒不是竞拍程序的合规性,而是拍出天价后,经营者是不是把成本转嫁到学生头上,挟垄断以牟取巨额利益。

  这并非杞人忧天。很多过来人或多或少都曾感受过校园小卖部的“牛气”:卖过期、劣质食品,胡乱扣钱、态度不佳、价格很贵……诸如此类的问题司空见惯,引起不少学生及家长的不满,也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

  何以如此?其根源就是垄断经营。设立校园小卖部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学生、方便学生。但现实中,许多学校实行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校园内人群95%以上为青少年学生,属于典型的高消费者,校园小卖部便成了独家经营,垄断之下自然容易滋生种种问题。

  校园不是生意场。期待有关部门正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变压力为动力,对校园“垄断经营”现象,采取制度化约束,堵住小卖部“挟垄断之利,牟取巨额利益”的空间,切实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别让“天价拍卖”成为垄断的“买断权”,别让校园变成生意场,别让学生成为被薅的“羊”。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