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七棵槐树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153次    字数:1836  电脑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212篇,  月稿:2

  七棵槐树

  汤碧峰

  三塔路西丽桥边上的那七棵槐树,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有点不协调。三塔路上的行道树早已换成了银杏树,秋天,金黄的银杏叶成了嘉兴市区一景,吸引多少摄影爱好者前往。可这七棵槐树,完全不成体系,既不与银杏在一条直线上,也没有行距可言。有两棵挤在一起的,也有身材比较瘦小的,为了争夺空间,将树梢弯向路中央,垂下来的树梢眼看就要挡着车辆了,好在去年秋天已有园林工人将其截枝。

  说真的,这七棵到底是不是槐树,我是有点吃不准的,槐树和枫树我分不大清,查了网上的图片看它是槐树。但我知道这七棵树本来是在水泥厂宿舍前的。

  四十年前,嘉兴水泥厂在运河边建了两幢宿舍楼。想必建房前,这运河边是有树的,因为影响建房子而将树砍了。而这七棵槐树,因为不影响房子的建造,就被留了下来。一幢前面四棵,一幢三棵。

  前些年,三塔路拓宽,宿舍楼拆迁,本来是在路面下的树,被规划到了路面上,好在没有在主马路上,而是在人行道上,这七棵树又逃过了一劫。只是树干被埋进去一大截,可这树因为没有房子阻挡,反而比原来长得更加枝繁叶茂。

  我对这七棵槐树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这几棵树长得东倒西歪,让人不中看。也不是因为它太具创伤感,像一群风烛老人。而是因为这七棵槐树边上那早已被拆迁的宿舍楼,那楼里曾经有过的悲剧故事。

  陈松松是最早下乡的知青,在知青点还担任知青联系人。我母亲当年是县知青办会计,负责知青补助经费的发放,自然常在各公社知青点跑,松松和我母亲早就有工作联系。

  松松在家是独生子女,就一个上了岁数的母亲,知青回城的政策下来后,松松第一批被直接招工,进了水泥厂。尽管松松是符合政策应该照顾的对象,可松松认为是知青办干部帮的忙,总是把感谢的话挂在嘴边。

  干过知青的人,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松松在厂表现不错,才过了两三年,就分到了职工宿舍。说宿舍是因为那是单位的房子,尽管也就三五十个平方,可那是正宗的单元房。想想有多少几十年工作的老同志都住在破烂房子里,能住上单元房,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为此松松把母亲接来一起住。

  松松隔三差五的到我家来坐坐,厂里下班早,晚饭后走到我家也不算晚。在门口空地上,搬个竹椅子,坐着和大家聊天。

  松松的话题除了感谢我母亲她们照顾帮助外,主要就是吹他家条件如何好。家里有钱,没什么负担,现在又有单位分的住房,总之有点瞎吹的味道。

  我母亲知道,松松三十来岁的人了,现在有工作有住房,就缺个对象。他也希望我母亲帮他介绍个对象。他觉得我母亲她们接触的女知青多,帮他介绍个对象并不困难。而我母亲也曾说过给他介绍对象,这对松松来说是满怀希望的。

  松松不抽烟,可是每次来总要带包烟,而且还是飞马牌的,尽管现在看来才两角七分一包,太不值一提,可在当年却算是有身份了。我母亲说他,怎么抽烟了?他说是传传的,自己不抽,传递给别人。传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松松这话说得没错,当年我继父还在,他是个香烟爱好者,只要相互传烟,便会很快有亲近感,话题也就热络多了。这松松带烟大概是为了我那继父吧。可我母亲还是劝他不要抽烟,要省钱成家。

  夏天刚过,就听说水泥厂出了凶杀案,后来才听说是陈松松出事了。厂里发现陈松松没来上班,家里又敲不开门,就报到派出所。派出所进了宿舍,发现松松和他母亲被钝器袭击,杀死在家里。

  破案并不困难,死者是在毫无防备下被杀,没有动过门窗的痕迹,熟人作案。查厂里,是同厂食堂的一名姓尤的职工所为。常听陈松松说他家有钱,对方就动了杀心。可是杀人后把枕头、被子都翻过了,才找到几元钱。

  就这样,松松是想把自己的条件说得好一点,好让人家为自己物色个对象,没想到过度的吹嘘,把自己的命都给吹没了,还连累了老母亲。而那时的人都穷啊,这厂里的同事,居然因为同事有钱,就动杀心。这人穷了,大概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如今的水泥厂,早已成了三塔公园,运河边的宿舍楼也拆迁成了绿化地。银杏树,海棠花,竹叶青,桂花香,已成了市民的休闲之地。只有那七棵槐树,依然耸立在那儿。它见证着那曾经的河滩如何变成楼房,又变回成绿地,以及那些河边发生的事。

  七棵槐树尽管已老态龙钟,但只要春天一来,它依然满树翠绿。在那棵最大的树梢上,一对喜鹊夫妻已在上面居住了好几年,每年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槐树们却依然是那样,静静地看着身边车来车往,鸟飞鸟栖,看那运河水静静地流淌。

  二〇一九年二月七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槐树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